京東有必要收購永輝嗎?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和二
如果京東控股永輝,對雙方而言都需要權衡利弊,對京東來說,如何可以為既有的業務賦能,各地的線下門店能在多大程度上融入京東體系并且成為線上配送的倉點?而對于永輝,京東會帶來多少的業績提升,亦或是開辟效率更佳的線上渠道?
最顯著的預判是,京東不能為線下永輝帶來逆天改命的新機會,而永輝也不能為業務結構已經非常成熟的京東創造增量價值(包括流量增量或效率增量)。
01
京東意欲控股永輝?
8月1日,有自媒體發文稱,京東近期正與永輝洽談收購事宜,雙方進行了至少一輪初步溝通,暫未達成一致。
根據永輝2023年一季報顯示,永輝的股東結構是:牛奶公司(香港怡和旗下公司)持股永輝21.08%,永輝創始人張軒松張軒寧兄弟合計持股16.92%,京東持股13.38%,騰訊持股5.27%。
分析認為,第一大股東牛奶公司預計不會支持京東收購。而媒體關于這樁可能的交易則說得有鼻子有眼,還有披露的消息表示,京東傾向于全資收購,且表現得較為強勢,目的是得到永輝的實際控制權。永輝創始人兼董事長張軒松更傾向于接受京東的純財務投資,不想將自己20多年的心血完全交予他人。
2015年,京東入股永輝時,價格是每股5塊多,而2018年騰訊入股時則漲到了8塊多,如今永輝的股價只有3塊多。相對于前些年的高位,這個時候如果京東全部接盤,到底是“撿漏”還是雞肋,要看永輝對京東來說在業務領域到底能帶來多大的價值,而更重要的是,京東又能如何改造永輝讓永輝重回高股價。
受此消息影響,永輝超市今日小幅低開后直線拉升,伴隨著成交量的明顯放大,盤中最高漲幅超過8%,不過此后有所回落,截至收盤漲幅為3.71%,報3.63元每股,成交額9.17億元,總市值漲至329億元。
目前,京東集團新任CEO許冉在數月前被增補成為永輝超市董事。5月23日,永輝超市發布公告稱,公司非獨立董事徐雷因工作調整辭去公司董事職務。永輝超市召開第五屆董事會第七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擬補充提名董事的議案》。經審議,同意增補許冉為公司第五屆董事會非獨立董事。
另外,目前永輝超市的CEO李松峰也曾經在京東擔任高管。2021年8月5日,永輝超市公告,聘任李松峰為公司首席執行官,全面推進公司數字化轉型,李松峰曾任京東集團高級總監、永輝超市CTO。
對于收購永輝超市的傳聞,京東回應稱“目前沒有這個意向”。8月2日下午,永輝超市也正式發布關于收購傳聞的澄清公告。公告顯示,近日,永輝超市關注到相關媒體報道了 “京東洽談全資收購永輝”的新聞。截至本公告披露日,公司不存在上述事宜、也不存在其他應披露而未披露的事項。
02
傳統超市的掙扎
近年來,永輝超市業績并不如意。2023年第一季度,永輝實現營業收入238.02億元,環比2022年第四季度增長24.07%;歸母凈利潤7.04億元,同比增長40.24%。其在2022年實現營業收入900.91億元,同比下降1.0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虧損額達到27.63億元,上年同期虧損39.44億元,相比減虧29.94%。
盡管一季度業績有所回暖,2021年和2022年,永輝超市累計虧損超過67億元,其股價也較高點有明顯下滑。2018年1月,永輝超市股價曾創下高點11.91元,2020年4月,股價也曾上漲至11.05元。
事實上,這些年來,線下實體超市的狀況似乎都不容樂觀。
據統計,2018年到2022年,家樂福關閉了至少80家中國門店,2021年,聯華超市閉店249家,紅旗連鎖閉店146家,中百集團閉店130家。
在去年,西南市場的超市龍頭步步高不得不賣身圖存。今年1月,步步高發布公告稱,控制權發生變更,湘潭市國資委成為公司的實控人。整個2022年,步步高一共關閉了139家門店,大多數虧損嚴重。
另一邊,被蘇寧易購收入麾下的家樂福也只能用一個“慘”字形容。根據家樂福中國母公司蘇寧易購發布的最新一季報,截至2023年3月31日,家樂福在中國擁有門店114家,較截至2022年12月31日的147家門店縮減了33家。7月14日,蘇寧易購發布2023年半年度業績預告顯示,家樂福中國預計凈虧損9.5億-11億元。
在電商的沖擊之下,生鮮零售、互聯網超市、同城零售、短視頻直播零售等模式風起云涌,異軍突起,尤其是電商的瘋狂補貼,對線下的實體超市產生巨大的殺傷力。但實體零售向線上化轉型,一方面對自身而言并沒有互聯網基因,找不到更有效的線上線下一體化模式;另一方面從市場端來看,既有的電商平臺已經牢牢占據自有市場格局并且在消費者心智中形成定勢認識,線下實體超市很難擠進線上空間。
03
更需要長期主義
線上電商巨頭在線下瘋狂掃貨,代表性的是阿里吃進大潤發。從2020年12月底執掌大潤發23年的黃明端將CEO的位置交給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零售通總經理的林小海算起,阿里操盤大潤發三年,但商超行業的“賦能”變革仍需要長期不斷踏步前進。
2017年11月,在「新零售」的戰略驅動下,阿里以約224億港元入股,直接和間接持有高鑫零售36.16%的股份,成為該公司第二大股東。
2021年5月31日,阿里宣布繼續斥資400億元,控股大潤發,高鑫零售并入阿里財務報表,成為阿里「中國商業」的組成部分。那時,外界對此次合作寄予厚望,期待它能再一次實現網絡與傳統零售業的融合,從而帶動中國零售業的整體發展。
自從阿里入股之后,大潤發就積極地尋求線上化的突圍之道。2017年,主打一小時送達的互聯網生鮮超市——「大潤發優鮮」APP上線。大潤發在2018年3月接入了阿里旗下的淘鮮達,用戶在淘鮮達可以直接定位大潤發門店,在線選購商品,門店周邊一定范圍內1小時配送到家。當年年底,高鑫零售所有線下門店都接入了淘鮮達。
之后,大潤發又與阿里旗下的盒馬合作推出「日日鮮」板塊。2018年,雙方還打造了社區超市品牌「盒小馬」,聚焦三、四線城市和縣鄉市場,2021年,盒小馬51%的股權被大潤發收購。
2020年,「小潤發」和「中潤發」相繼誕生,也離不開阿里的支持。
截至去年,大潤發大賣場488家,中超Super超過10家,小潤發100家。2023財年,大潤發的三大策略就是:多業態全渠道、線上履約中心和線下體驗中心。
2022財年,高鑫零售的線上業務營收240億元,占比29.1%。B2C業務(覆蓋多個線上渠道送貨上門服務)單店日均單量超過1250單,同比增長12.8%。2023財年,線上渠道業務繼續實現雙位數增長,繼續緩解線下銷售的下滑。
但是,對大潤發賣場本身而言,阿里的接入并未能為線下的生意帶來大幅度的促進和提升。2022財年和2023財年,高鑫零售的營收打破往年900億元-1000億元的穩定區間,分別下探至837億元和881億元,凈利潤也從30億元左右,變成2022財年凈虧損8.26億元,這是高鑫零售上市以來的首次凈虧損。
04
傳統實體超市需要什么?
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電商有電商的優勢,但線下同樣有線下的基因,對線下實體超市來說,擠進線上的戰場并不能“救亡圖存”,反而在線上以價格戰為槍炮兵臨城下的時候,尤其需要“專注于線下”的分化、精細、升級和創新。
隨著新零售模式的涌現,到今天為止,很多零售新物種已經跑了出來,比如盒馬鮮生就是成為一個特別典型的“優等生”。盒馬區別于傳統商超,最特出的特點有三方面:
一、高端化,精細化。盒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種高品質的生活方式,比如其高端化的肉類、海鮮、進口食品等等,讓年輕人覺得盒馬的品質可靠,即使付出略高的價格也可以接受。
二、高度聚焦。相對于傳統超大型的大賣場,盒馬高度聚焦于生鮮、食品品類,所謂越細分越專業,越專業越高端。高度聚焦和細分,可以實現“小而美”而非“大而全”。
三、線上線下一體化。事實上,對于線下傳統商超的模式轉型和提檔升級的挑戰,線上化可能反而是最容易的那一個環節。到今天,實現線上化已經可以依托其他眾多平臺,例如小程序、美團平臺等等。
當下傳統超市面臨的生存艱難,尋求線上的“靠山”并非最佳出路,而在于如何專注于線下,如何提升產品和經營模式的體驗,如何更加精細化運營,如何開創新的第二品牌。
從另一個角度考量,對于線上電商,尤其是京東這樣已經高度成熟的電商巨頭,收購一家傳統線下實體零售,同樣不會帶來太大的價值和意義。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