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政府支持鼓勵零售行業發展的14點想法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聯商高級顧問團主任 周勇
近日,商務部調研員微我:我們在研究推動零售業發展,您對于支持鼓勵方向和政策有何建議?他們認為,實體零售堪憂,電商沖擊和疫情影響較大,行業亟待引導轉型。但我認為,按照當下政府的機制與智慧,引導企業轉型的目標很難實現。以下是我對政府支持鼓勵零售業發展的一些想法和建議,僅供參考:
1、我咨詢了一些企業,企業似乎對政府要支持鼓勵行業發展并不感興趣。這值得我們深思啊。30年前,政府以真金白銀與配套政策支持鼓勵連鎖超市的發展,企業積極響應,結果是內資以絕對優勢的數量趕超外資,并實現了規;⒖绲貐^發展。30年后,如果再用補貼的辦法鼓勵行業發展某某業態(如便利店、社區店),就不一定靈驗了。錢花了,過幾年,店也關了。
其實,大眾化零售已經像制造業那樣,出現了普遍過剩。消費者從“一站購足”模式,轉變為“點狀選購”模式,他們在網上或直播平臺,有目的地單品選購,根本不需要到店鋪體驗。不少商家認為:實體店的優勢是“體驗”,其實,網購也有很好的體驗,反倒是實體店因服務、停車、選購等諸多不便,會有更多的不良體驗。
2、政府對行業的引導和管理,應該樹立正確的思路。有兩個基本點:一是維護公平競爭,二是保護消費者權益。在此大目標下,有兩個實際目標:
(1)要促進流通效率的提升。生產效率是局部效率,流通效率才是整體效率。一個社會的現代化程度與文明程度,也體現在流通效率上。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青椒屬于綠色農產品物流清單里面的產品,線椒就不算?(網上視頻顯示有這樣的事),其實沒有必要規定得這么細,只要規定“生的就是農產品”,就可以免費通行。規定模糊,給操作者很大的執行自由度,這是一種“立法尋租”,是很惡劣的行為,必須糾正。
(2)零售文明與現代的重要標志是:無差異的優質誠信服務。高鐵站與機場,連香煙也比別處貴。招標的時候都要求投標者承諾——同城同價,但入駐以后,幾乎不可能做到。一個百來平米的便利店,年租金高達5、6百萬。不僅價格,店貌與服務,也千差萬別。在城市邊緣,即使在上海,也都是私人雜牌零售為主導。在全國各地的縣級市及以下,至多有幾家全國連鎖品牌的零售店,大部分都是雜牌。如果有一天,我們的零售,在大型購物中心的餐飲店與路邊小攤能一樣干凈,城市中心與機場高鐵是一樣的價格,那就說明中國零售現代化了。我不主張用補貼的辦法鼓勵社區店的發展,這違背公平競爭原則。
3、政府要治理明目張膽的商業欺詐。(1)網上保真,不能靠自說自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要對網上售賣的產品真偽進行抽查核驗,一旦售假,罰它個傾家蕩產。如茅臺酒。(2)對平臺補貼也要予以規范,通過補貼傾銷,也違背了公平競爭,應該予以打擊。(3)對線上“劃線價”進行調查核實,并對違法者予以打擊。(4)對百貨公司、購物中心的“原價不實”進行調查核實,并對違法者予以打擊。(5)對一切違法行為要嚴打。凈化購物環境,才能提振守法經營。維護行業公平競爭,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這是政府對行業的最大支持。
4、外國旅游者為什么不來中國了?這與他國渲染有關,還與飛機票貴有關,但更直接的是:我們關閉了很多生活類信息平臺,而且幾乎全部使用微信或支付寶支付,景區網上預約,網上打車,如果沒有下載相應的中國的應用軟件,寸步難行。所以,人家就不來或少來。中國要加強反宣傳力度,要為外國人提供必要的生活便利服務。在全球一體化時代,閉關鎖國不是方向。
5、要梳理法律法規。如上市公司財務數據造假,最高罰款才30萬元,犯罪成本顯然太低。有些不良的上市公司,上市前“認真做產品”,上市后則“認真做報表”。因此,政府要為民、為企業發展而立規。無論對企業、對國民,都要講道理,不講道理的規矩,要盡快廢除。只有樹立企業與百姓對政府的信任與信心,才會促進投資與消費。
6、中國零售業實體經濟的衰落,既有電商發展打壓的原因,也有房地產價格居高不下的原因。如大賣場與便利店,如果不是房租成倍漲,也不至于死得這么慘。很多情況下是“到期危機”,最長租期20年到期以后,就沒法再租下去了。世紀之交,是我國零售大繁榮的時期,那時候及以后幾年租的大賣場,早已到期或在近年到期,一旦到期,租金從幾百萬會漲到上千萬、幾千萬,那就無法經營下去了。
7、對存量商業地產改造,要給予政策支持。存量商業地產的改造需要智慧,從前改造成教育與餐飲,如今教育不行了,也有可能改造成養老與助老,或長租公寓,但收益減少。這在物業屬性以及稅收等方面應給予支持。
8、 現有購物中心客流減少,缺乏人氣,與停車費過高也有關系。可以采取兩項措施,晚上八點以后(核定一個時間點)免費停車。停車服務一般都外包了,這樣一來他們收入減少,可以補貼一部分。另外就是購物中心外圍開辟更多的停車位。要讓人出行方便,才能有人氣。這一條十分重要,F在開個車、停個車,分分秒秒都有可能被罰款,誰還敢出門消費,能不出去就不出去。
9、要協同交通管理部門,盡量減少隔離欄、禁停黃線、單行道等嚴重影響商業的交通管制,盡可能讓消費者方便停車。隔離欄的設置似乎是為了“安全”,但對商業的損害是巨大的:一是馬路兩邊的人難以穿行,二是車停不下來。實際上就是不要叫人過來。促銷費,各個部門必須聯動。機構要精簡,部門要減少,官員要壓縮,高官要辦事,賦稅要減免,這才是政府自我改革的方向。
10、要禁止統一商店門頭的不良管制行為。要明確告知全國,整齊劃一,不是文明的標志,而是封建的標志。
11、要簡化審批手續、辦證手續、簽字手續。領導可以委托代理簽字,無須法人一一簽字。讓企業法人從繁瑣的事務中解放出來。
12、要允許便利店“生食”加工成“熟食”。
13、最近發現:很多地方的小店在消亡。比如上海靜安區,圍繞靜安寺,從前有無數小店,包括連鎖便利店,如今連一個小店與便利店都沒有,到北京路、萬航渡路口才有一家“好德”便利。靜安寺邊上居然容納不下一家便利店。有行業中人回復留言——我理解的目前商業規劃模式是政府承包給開發商,然后開發商自由發揮,作為承包開發商而言,承包了市中心地塊的成本不言而喻,各種灰色成本,那他們只能選擇能承擔更高房租的企業,而如果大量便利店存在,那就會打破現有價格模式,那些承擔著高房租的企業勢必難以生存,所以只能選擇淘汰便利店來吸引其他店鋪。
14、零售的發展,需要不斷投資,總是投資多的打敗投資少的。但如今的零售人,尤其是實體零售商,腳踏剎車壓戰線,能不投資就不投資。不敢投資的關鍵是:沒有信心。所以,如何讓企業對未來充滿信心,這是問題的關鍵。
在當前大環境下,不要試圖去尋求能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企業沒有,政府也不可能有。政府與企業,都應該好好反思,承認認知的局限性,并以實際行動糾錯,做一些正確的事情,講理的事情,科學有效的事情,做一件是一件,一點點、一件件、一天天,慢慢積累民心、信譽與信心。這才是紓解矛盾與問題的關鍵。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