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院里吃火鍋?場景焦慮再度升級!
出品/餐飲老板內參
作者/余從
火鍋已經卷到了電影院里?
中午在公交車上邊兜風邊吃頓火鍋,下午再去牛棚里來塊蛋糕、喝一杯咖啡,晚上再去水泥管里擼一頓燒烤……
原來這些打破腦袋都想不到的餐飲場景,被內卷下焦慮的餐飲人一一實現。
這次,餐飲人把火鍋店開進電影院。
當全場的燈光暗下來,幕布上投射出電影畫面,配合著桌邊幽幽亮起的昏黃色燈光,這一頓火鍋頗有幾分浪漫和小資的情調在其中。
雖然是成都的影院餐廳,可能是顧及到消費者的用餐及觀影感受,在鍋底選擇上并沒有用熱辣的成都紅鍋,而是統一采用了裝著酸辣口味的泰式冬陰功湯底的小鍋。
菜品被裝在一個精致的九宮格中,看起來豐富又精致。整體分量不大,比成都當地火鍋店都要小上許多。188元的雙人套餐(不含電影票),包含2只鮑魚、2只生蠔、2只青口、4只羅氏蝦,還有蝦滑、魚片、肉丸和一些蔬菜。這樣的分量主打一個“不求吃飽、但求吃好”,追求氛圍感的火鍋。
這家吃火鍋的影廳剛一開業,便迅速掀起了一陣討論熱潮。目前相關話題下的筆記有19萬篇,#火鍋電影院#也沖上了小紅書熱搜榜,被吸引來種草、打卡、拔草的人已經排起了長隊。
場景爆火后
質疑聲隨之而來
伴隨著火鍋電影院的爆火,質疑聲隨之而來。
有不少網友吐槽這樣的套餐性價比太低,在成都、兩個人、188元,咋樣的火鍋不能吃飽吃好?
認真分析后會發現,大多數來這里吃火鍋看電影的都是喜歡嘗鮮的年輕人。
“火鍋+電影院”的模式并非是一門復購率很高的生意。除去上述說的188元的價格放在成都火鍋市場并非能打之外,并不豐富的SKU以及固定的套餐搭配;在昏暗的環境中吃火鍋被燙傷的潛在風險;受到場景限制,尷尬的分量讓顧客在看完電影后還需要再補一餐……都是“火鍋+電影院”模式很難解決但又急需解決的問題。
這也能折射出當下餐飲人的“場景焦慮”。通過裝修造景,強力賦予餐飲消費多元融合的新奇體驗,吸引喜歡新鮮事的年輕消費者。
除了“火鍋+電影院”,餐飲人還曾打造出過許多新場景。比如,上下鋪餐廳。
如圖所示,在層高許可的范圍下,在一部分位置的上面再整一些座位。餐飲人一定馬上看出這個想法的巧思,同樣的占地面積,兩倍的座位,狠狠拉高餐廳的坪效,實用的同時又能給顧客提供新奇的就餐體驗,形式新穎,也很容易被傳播,感覺是一箭雙雕。
能把一頓飯吃出上天下海的感覺,這樣的場景創新還真不少。
有屋頂露天系列的北京K泰·星空帳篷餐廳、Marina牛排露臺泡泡屋;有把餐廳搬進“大海里”的亞特蘭蒂斯酒店、天方洲際濤餐廳等;還有同為火鍋場景,重慶周師兄選擇把就餐搬到黃金郵輪上,別漾星空把火鍋搬進帳篷里……這些新奇的場景,為門店從線上吸引巨大流量、獲得一波收益。同時,隨著消費者的涌入,奇異餐飲場景本身一些設計不夠考究的地方也被驗證出來。
比如,氛圍感滿滿的火鍋電影院,消費者一坐進來,就發現問題:首先,欣賞一場好電影和痛快吃一場火鍋,這兩件事都屬于那種需要投入很多精力的事情,不是“在場”就可以。吃火鍋的夾菜涮菜勢必是要影響看電影的觀感的。
新奇的上下鋪場景也有相似的問題。
餐飲店上鋪的人坐的位置很高,夏天穿個短裙短褲,個人隱私可能被下面的人盡收眼底。餐廳服務員給上鋪的顧客上菜也需要花費更多的力氣,拉低餐廳人效。此外,在做上下鋪餐廳的評論區中,有一些顧客表示我就是“上鋪黨”或者“下鋪黨”,顧客對座位有強烈的偏好,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上座率。
消費者發現奇異餐飲場景中有弊病的地方,從線上慕名而來的消費者切身體驗后感到不滿,自身不會復購,還會在線上傳播,勸退更多想要體驗的潛在消費者。
正所謂:當初“種草”的流量從哪里來,“拔草”的差評也會跟著從那里來。
小結
在強大的市場競爭壓力下,餐飲人極致內卷。再加上普遍追求“顏值調性”的當下,卷場景,成為了餐飲人常見的內卷項目。
但如何將場景和餐品更好地結合,不光要卷場景,更要卷質量、卷口味,這樣不僅能夠留出想要嘗鮮的年輕人,在憑借創新場景一炮而紅的同時,還能留住消費者,迎來更多復購。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