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扣店鼻祖比宜德停業,“低價”成不了折扣店的護城河
出品/零售圈
作者/戈多
曾揚言要在2025年實現800家門店的比宜德,終究還是“倒”在了2023年末。
2023年12月23日,主打硬折扣的低價超市比宜德發布公告,宣布自12月22日起暫停營業。折扣零售風口之下,比宜德的這份聲明讓行業內外很是意外。據比宜德官方公眾號顯示,就在12月22日,其還在進行促銷活動。
至于停業原因,比宜德并未公開透露,但從多方渠道獲悉,此次關停核心原因在于現金流出現斷裂,在全部關停前,比宜德在中國擁有161家門店。有網友留言表示,“比宜德絕對良心超市,東西品種少但是價格實惠,開在居民區又方便,就這么關門太可惜了。”
“窮人的快樂屋”
《零售圈》了解到,比宜德隸屬于壹銳貿易(上海)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是由德國人Philipp Spangenberg創辦的硬折扣店品牌。
自2016年在上海開出首店以來,到2019年門店數量超過百家,高速發展期曾有超過200家門店,主要集中在上海及其周邊城市。其門店大約200—300平方米,SKU數為600個左右。根據比宜德官方提供的數據,比宜德2017年—2021年銷售年復合增長率為120%,自有品牌占銷售總額約40%。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比宜德還獲得由Argan Capital獨家投資的數億元長期融資以支撐線下門店擴張。當時,創始人Philipp Spangenberg曾透露,比宜德未來將逐步覆蓋長三角地區和華東地區,預計到2025年實現擁有800家門店的目標。但顯然,這一“豪言壯語”還沒來得及兌現,就在2023年末劃上了一個不完美的句號。
相比同行,比宜德最核心的殺手锏是“價格”。在比宜德所有的商品都比其他渠道的要便宜10%-30%,有些產品甚至比拼多多還劃算。比如950ml光明優倍市場價是24.6元,在比宜德活動價是19.9元;社區小賣部里2元一瓶的550毫升農夫山泉,比宜德賣1.3元;盒馬7.8元一瓶的巴黎水,比宜德賣5.9元。
憑借超低的價格和穩定的質量,不少網友把比宜德稱為“窮人的快樂屋”。很多人質疑,在關店前一天,比宜德就在賣“驚爆價”的產品,店面上也貼著各種促銷廣告,這不就是清倉甩賣嗎,為什么還會覺得突然?
因為在比宜德,最不稀奇的事情就是打折和便宜。其它外國商超倒閉時,很多老百姓的的第一反應是排隊退卡,最多感慨下“爺青結”。但當比宜德倒閉時,大家一致反應是:震驚、惋惜和不舍。有網友留言表示,“比宜德絕對良心超市,開在居民區又方便,就這么關門太可惜了。”
那么,巔峰時期開出200多家店的比宜德,為什么突然就關門了呢?
關停背后,連虧7年
對于突然全部關店,比宜德前CEO賈宏斌曾透露,此次關停的核心原因是現金流斷裂。他表示,比宜德自2016年進入中國區以來一直處于整體虧損狀態。但在截止暫停業務前的161家門店中有約80家門店已經實現門店層面盈利。2023年上半年比宜德董事會已經在洽談出售業務的事宜。一直有潛在購買方談判,但依然沒有確定收購。
而此次宣布暫停業務是12月22日晚上董事會突然作出的決定。關于出售情況,他表示當前已經有包括國內商超巨頭、外資機構在內的投資機構進行洽談。但還未收到確認。此外,他補充稱,自2021年下半年到關停前比宜德利潤情況一直處于持續改善狀態。其整體利潤率從12%優化為18%。其單店平均銷售和2021年同期比一直呈現兩位數增長。
事實上,比宜德資金鏈的斷裂在其他方面也有所體現。據網絡上流傳出的一則比宜德母公司壹銳貿易(上海)有限公司致供應商的《通知函》顯示,由于零售業市場環境的變化,比宜德長期處于虧損狀態而致資金鏈斷裂,因此決定停止一切經營活動,并將相關債權登記等法律事務委托給律所負責。
盡管在《通知函》中,比宜德也表示“重新整頓后,期待走出困境”,但在《零售圈》看來能不能走出困境再次開門迎客,還要看后續資產梳理及是否能有新融資導入。如果進展不順利,比宜德很可能就此倒閉,7年心血將付之一炬。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陳立平也認為,從給供應商的通知函信息看,比宜德重新開門營業的概率較低,“通常,這個時候企業清算資產主要是為了償還供應商債務,如果現有資產不夠抵扣債務,結果只能破產;一般企業進行資產清算就是企業走向破產的一個程序”。
雖然比宜德率先看到了折扣零售的商機,并且在上海市場建立起了一定規模,但是在零售環境的變化之際,它的優勢有點“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尷尬。當消費者有了更好的選擇,自然也會逐漸放棄平庸的那個——這或許就是低價超市比宜德倒在“折扣化”浪潮中的原因。
“低價”成不了折扣店的護城河
近年來,硬折扣商超被視為國內傳統商超的破局力量。一些折扣店新興品牌不斷出現,例如折扣牛、好特賣、小象生活、嗨特購等,折扣店業務的核心是為消費者提供有性價比的產品。同時,一些零售大企業比如物美、盒馬等也布局了相關業務來作為自身零售體系的補充或者是多業態的探索。
除此之外,還有國際零售企業也進入了中國市場,德國知名零售品牌ALDI(奧樂齊)于2019年進入中國市場,定位在社區超市,主打“國際品質,社區價格”。經過4年多的發展,其如今在上海的門店數量已突破50家。
北京京商戰略研究院院長賴陽曾指出:“對于消費者來說,買便宜商品的興趣度是一定有的,所以如果真的價格便宜,折扣很低,一定會受到消費者的歡迎。但是企業如何能獲得便宜的價格,這實際上是個難點。”
對于折扣店獲得低價的方式,零售行業專家丁利國也曾表示:“一般來說,要做到高折扣無非是通過幾種途徑:大量集采,采購量越大,供應商給的支持就越多;庫存商品打折或清倉,譬如食品臨期商品或非食的庫存清倉商品;控制毛利,部分促銷產品通過低毛利甚至負毛利策略銷售。”
根據目前市場上部分折扣超市公開資料,對于做到低價的方式,一些企業會采用現金采購的方式,采購保質期較長的商品,以此降低采購價格,同時由折扣店自身去承擔庫存的風險。另外,一些還會采用銷售非知名品牌產品或是做自有品牌商品來達到產品的低價。
有數據顯示,折扣店將是未來十年發展最快的業態,其復合增長率為5.6%,遠遠高于大賣場的2.5%,甚至高于便利店的5.5%。而比宜德作為第一批入場的折扣店,有模式有口碑有風口,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兼備,最后還是無奈離場。可見,低價雖然是折扣店的根本,但僅靠卷低價,成不了護城河。
此外,從比宜德的停業來看,其經營危機更多是自身戰略有偏差、拓店過于激進以及經營管理不到位造成的,并不代表硬折扣店這種模式在中國行不通,硬折扣店核心的“高質低價”始終是市場制勝法寶,人們的剛性需求。只不過,很少有企業真正能做到,這也表明硬折扣店這個業態的門檻比較高,護城河比較深,踏入需謹慎。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