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債31億后痛失“所愛”,“蘇寧太子”還能翻盤嗎?
來源/天下網商
作者/楊潔
“道別總是很難,和所愛之人的道別尤甚,人生中凡事有開始,就會有結束,我一直知道,終有一天我們會告別。”在一封長文中,前蘇寧集團創始人張近東之子張康陽與國際米蘭告別,可見其感情之深。
誰也沒有想到,沉寂許久的“低調富二代”張康陽再次回到公眾視野,竟是因債務丟掉了執掌8年的國際米蘭球隊。
5月21日,蘇寧“少東家”張康陽被美國橡樹資本追債,債務高達3.75億歐元(約31.03億人民幣)。三年前,國際米蘭巨虧,多方融資未果的張康陽,以國際米蘭的股權做質押,從橡樹資本獲得了一筆三年期貸款,這筆借款協議堪稱苛刻,年利率高達 12%,如若到期未能償還,橡樹資本有權選擇成為國際米蘭的所有者。
三年之期已到,沒能按時還款的張康陽,只能將傾注多年心血的國際米蘭拱手相讓。
最后通牒下達之前,張康陽也做過諸多努力,例如與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基金談判一筆新貸款,同時游說橡樹資本延長貸款期限,但無一成功。
拖累張康陽的,正是他身上“老賴”、“負二代”的標簽。近些年來,張康陽每次引發大范圍關注,均是由于債務問題,上一次是2022年7月,張康陽被中國建行全球追債。
張康陽的困境,背后折射的其實是蘇寧集團的困境。蘇寧集團、國美電器都曾在電器行業咤叱風云,但商業模式變化太快,高歌猛進的高光時刻已成過往,蘇寧國美的多元化戰略轉型也并不順暢。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這或許是蘇寧集團和張康陽現狀的注腳。
01
“最神秘低調”的富二代
90后張康陽曾被稱作是國內“最神秘低調”的富二代。
他的身上,有著國際精英教育歷練出來的氣質:出身于名校,與股神巴菲特、特朗是校友,同時具備“大摩”投行職場經驗,負責過中國香港、美國市場企業的上市、投融資工作。
在讀書期間,張康陽便展現出不俗的商業嗅覺,他用自己的生活費投資特斯拉股票,短短幾個月暴漲數倍。從各個節點的抉擇來看,張康陽是個目標明確,頗有商業嗅覺的年輕人。
2016年,家電零售連鎖發展如日中天,蘇寧集團出資2.7億歐元收購了國際米蘭70%的股份,張康陽順勢進入國米董事會。兩年后,年僅26歲的張康陽成為國米史上最年輕的主席,登上國際舞臺,一時間意氣風發。
為了帶領國米走向更高的輝煌,他大手筆花錢,引入大牌教練和球員,在8年時間里帶領國米拿下2個意甲冠軍,2個意大利杯冠軍以及3個意大利超級杯冠軍。從競技體育層面來看,張康陽的確為國米做出了巨大貢獻。值得注意的是,在最近一次問卷調查中,超過60%參與活動的球迷支持他繼續留任國米。
然而,伴隨而來的是巨大的財務壓力。蘇寧入駐國米的8年中,蘇寧對于國米的直接投資總額接近9億歐元,但仍止不住國米的持續虧損。2021財年,國米虧損2.46億歐元,創下意甲俱樂部歷史之最,尋找外部融資也不順利。
更潛在的危機在于,蘇寧的生意不順,零售業被重新洗牌,蘇寧自身連年虧損,更是難以支撐這樣一家頂級足球俱樂部。
債務陰影下,張康陽不得不向橡樹資本借錢。橡樹資本,是全球最大的不良資產基金,極為擅長低價抄底資產取得高額回報,張康陽也非常清楚這一點,在三年的時間中,他一直在為償還這筆巨款做準備,但資本市場不講情懷,從借貸那一刻起,國米的命運已然不掌握在張康陽手中。
如今,苦心經營8年,張康陽不得已繳納了一筆昂貴的“學費”。
國際米蘭易主,也不都是壞事。根據轉讓協議中的特別條款,張康陽在離開國際米蘭后,他和蘇寧集團的3.75億歐元的債務隨即清零,而且還可能會獲得一筆“補償金”,巨額債務的包袱卸下,或許是當下更要緊的事。
02
“蘇寧少東家”的商業化探索
“不管你們再怎么天之驕子,99%的投資并購項目都會失敗。” 張康陽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如是說。這句商業判斷,正在他的身上應驗。
2019年1月15日,在蘇寧控股集團年會上,時任蘇寧國際公司副總裁的張康陽被授予“董事長特別獎”,張近東親自為其頒獎。彼時,這動作被不少內部人士解讀為“接班宣示”。
在那一年,“風光無限”的張康陽便主持了兩項大手筆動作:一是蘇寧小店剝離;二是收購家樂福中國,作為零售版圖的重要布局。
2019年6月23日,蘇寧國際斥資48億元收購家樂福中國80%股份,張康陽為蘇寧國際總裁。沒過多久,蘇寧易購發公告稱,5000多家蘇寧小店從上市公司剝離,新股東為南京云致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99%的股權屬于張康陽。
風光并未持續太久。張康陽接手之后,蘇寧小店與馮氏零售達成利亞華南的股權轉讓協議,曾有過短暫的擴張,短期內開遍了全國70多個城市。
然而,虧損狀況卻一直沒能扭轉,根據蘇寧此前披露的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蘇寧小店虧損飆升到22.13億元;2020年上半年虧損11.22億元。
僅僅半年時間,業績慘淡的蘇寧小店便開始裁員、閉店。據多家媒體報道,2020年中,蘇寧小店已從最多時的5000多家關至1400多家。
家樂福板塊,同樣不容樂觀。
蘇寧收購家樂福中國后,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打破了家樂福賣場的整體布局,不僅將優勢品類生鮮進行大改,還將賣場二層的雜貨區和紡織區的地盤,全部更換為蘇寧電器類商品。
這樣的改造,讓家樂福中國的業務短暫回暖,但卻沒能持續盈利。2020年全年,家樂福中國共虧損7.95億元。
雙方的聯手并沒有發揮預期的效果,蘇寧缺乏對商超領域的運營經驗,在探索的過程中,也沒有發揮出家樂福的全球供應鏈優勢。
近一年來,家樂福陷入一系列窘境:門店缺貨、購物卡兌付困難、欠付供應商貨款、被迫關店。2023年,蘇寧無奈“止血瘦身”,關停家樂福多數門店,截至2023年底,家樂福中國僅存續4家門店。
03
幕后撐腰的蘇寧,深陷流動性危機
無論是張康陽,還是蘇寧易購,高光時刻都已成過往,近些年來,蘇寧一直深陷虧損泥潭中。
從2012年起,蘇寧一直在試圖進行互聯網轉型。2013年,迫于互聯網的沖擊,急于打開線上市場的蘇寧做出了大膽的決定:蘇寧電器更名為“蘇寧云商”,線上線下同價。原本期望將線下用戶引流到線上,然而這個戰略卻使得線下店利潤驟減,無法覆蓋經營成本。
轉型不暢,蘇寧又試圖通過資本化運作打開第二增長曲線。于是,蘇寧先后入局了多個領域,用2.5億美元收購PPTV 44%的股份,以19.3億入股中興,42.5億買下天天快遞,用3.2億美元收購龍珠直播……
但是像超市、快遞這樣的重資產業務,反而給蘇寧帶來了更大的負債。
2019年,蘇寧已經連續多年無法實現業務盈利,但是其并沒有停止擴張,這也使得蘇寧在資金鏈方面極度緊張。據財報數據,2021年-2023年,蘇寧易購凈虧損金額分別為432.6億元、168億以及40億。
2023年,蘇寧易購的營收萎縮至626.27億元,相比巔峰期的體量,僅剩零頭。
不僅是蘇寧易購,國美同樣不復往日榮光,傳統零售巨頭的敗退背后,有著多重原因。
一是戰略的失焦,在直播電商、社交電商的時代,線下零售企業嘗試突圍,向互聯網靠攏,但公司從商超傳統模式起家,“互聯網化”并不順暢。
二是時代的際遇,沒有永遠成功的企業,只有活在周期中的企業。和當初相比,蘇寧、國美面對的市場環境已然不同,零售模式重新洗牌,傳統零售商也正面臨更強勁的對手。
即便步履維艱,蘇寧易購、國美也仍未放棄。2024年1-3月,蘇寧易購虧損縮窄至9600萬,三年來首次接近盈虧平衡,近期,蘇寧繼續開店,五一前后落地了17家大店,張近東也頻頻露面和供應商洽談,頗有回歸之意。
5月29日,主要面向下沉市場、通過加盟形式擴張的蘇寧易購零售云完成了新一輪4.8億元的戰略引資。據財報顯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蘇寧零售云加盟店總數已經達到10756家。這次融資將繼續用于布局下沉市場,希望通過提升加盟商的經營效率,發揮出蘇寧的供應鏈優勢。
“時不我待、只爭朝夕,開啟一場新的突圍。”在新年部署會上,張近東發出了這樣的期許。無論前方是坦途大道還是崎嶇山路,經歷震蕩之后,張近東、張康陽父子仍堅守在場,努力打一場翻身仗。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