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跨境電商頭部企業突然爆雷,員工就地遣散
出品/聯商網
撰文/袁則
又一家跨境電商頭部企業爆雷了。
據潮新聞報道,近日,杭州跨境進口服務商“海帶網”突然“爆雷”,員工就地遣散,供應商上門維權;7月31日,有媒體記者實地探訪了位于杭州的海帶網辦公地,發現已經無人辦公。
關于“爆雷”原因,業內眾說紛紜,“有的說是涉嫌跨境電商低報、金額巨大,也有的說是欠供應商賬款無法支付!
有員工表示,海帶網自2015年以來運營一直比較穩健,這次變故來得很突然,90%的員工應該都是突然才知道的消息。
01
曾經的行業第二
據企查查信息顯示,海帶網的運營主體為杭州誠淘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誠淘科技),成立于2014年9月26日。
據百度百科的介紹,其創始人、董事長朱寶金此前曾是阿里“十年陳”老員工,花名“惠元”,先后經歷過B2B、C2C、B2C等業務。
圖源/海帶官網
朱寶金及其他合伙人,主要通過海草、海螺和海藻三家公司,行使對海帶網的經營控制。
來源/企查查
官網顯示,海帶網是中國領先的母嬰新零售服務平臺,更是一個商業數據平臺,基于SaaS服務的基礎上,為賣家提供優質貨源及軟件服務,目前已經與歐洲、澳洲、日韓100多個品牌展開緊密合作,80000多個中小賣家選擇與其合作。
圖源/海帶官網
據悉,基于優秀的經營理念以及獨到的營銷模式,2018年前后,海帶連續榮獲《全球優秀電商獎》《2018中國財經峰會年度影響力企業》《2018創變新勢力》等大獎,獲得梅花創投、以太資本、New Look、星河互聯等資本的三輪、共超過1個億的風投基金,并在2018年4月正式完成蜜芽領投的A+輪6500萬融資。
運營接近10年,一位跨境電商從業人士曾透露,在母嬰跨境B2B方面,除了海拍客,海帶網能做到全國第二。
而早在2018年,朱寶金接受億歐網采訪時就表示,行業里有句話是‘技術一定要看海帶’,海帶140個人有將近一半都是技術人員。
據朱寶金透露,海帶網可為供應商提供“三位一體”賦能方案,即新的供應鏈體系、新微店及CRM的SaaS技術體系、新終端用戶服務體系等:
(1)在供應鏈方面,通過海帶網及APP門店注冊認證,之后即可直接從平臺上獲得1000多個品牌、1萬多個SKU的授權直供品的貨源支持;
(2)通過海帶的SaaS系統,入駐門店可以實現直通品牌供應鏈的數據對接,并直接與品牌商各地的倉庫WMS系統打通,實現庫存、訂單、商品信息的實時傳送互通;
(3)在服務方面,海帶為門店提供了三位一體的建店|站&管理平臺:通過為商家提供門店、PC、無線端(App+微信/淘寶)三位一體的建店|站系統及管理后臺,幫助商家實現“多端服務”及數據、經營、管理的一體化,提升運營效率。
朱寶金在2020年9月10日母嬰行業觀察主辦的2020母嬰生態大會上曾分享,渠道未來的發展方向:第一,成為品牌的服務商;第二,成為一個鏈接性的服務平臺;第三,成為一個“線上控平臺,線下控連鎖”的流量平臺;第四,成為一個操作系統工具來鏈接各方,實現整個效率的提升。
到2020年,海帶網已經幫助300多家企業建立了自主平臺,并為他們提供技術、貨源和數據服務;朱寶金分享時透露:海帶首先根據客戶的大數據信息,做出了一些商家模型和設計,提供人工的決策系統,幫助員工做銷售決策,單就這一能力,海帶在當年就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而此次“爆雷”,發生得非常突然,各方也在猜測原因。
02
爆雷的原因
此前,網上流傳了誠淘科技蓋章的一份《致客戶的一封信》:
圖源/網絡
通過告示信主要呈現了三個方面的信息:
(1)因客戶問題受到牽連,同時因為行業內共性化問題,作為典型案例,海關對海帶網進行稽查(網傳涉嫌低報,凸顯海帶網合規管理漏洞嚴重);
(2)連續稽查過程在業內被輿論惡化,影響員工工作,導致業績一路下滑,虧損嚴重(凸顯海帶網運營質量欠缺);
(3)7月24日某商家直接上門鬧事,引得7月更多商家集結,海帶網不得不緊急做出停業的決定(凸顯海帶網資金鏈風險較大)。
7月份,杭州媒體采訪某位被欠款的供應商,該供應商表示,海帶網招商3月份邀招其入駐平臺,其作業程序是:
①供應商的貨從國外進到保稅倉或在品牌方的保稅倉轉倉;②消費者在海帶網平臺下單以后,錢先打進海帶網平臺;③平臺會通過保稅倉系統一件代發給消費者;④平臺每7—15天跟供應商結算一次。
5月之前,海帶網每周結算,還算正常,但到6月份,海帶網就出現了延遲,此后就出現拒付、賬號打不開等情況。
顯然,從時間上看,海帶網應該早在4-5月份,資金或風控某方面就已經出現了問題,后續拖欠貨款、供應商上門追討不過是危機的延伸,而所謂的聲明,不過是一種經營危機的借口。
爆雷之后,沖擊較大的是海帶網的供應商。對于貨款,海帶網委托律師透露,目前海帶網方面正在湊錢,供應商的欠款可以按照三折兌付。
而據浙江電視臺《1818黃金眼》欄目7月31日報道,誠淘科技老板表示:“作為平臺其實我很抱歉,對于上游和下游的客戶,你們來擠兌,所以我們平臺不能再用。我們有應激反應出來了,我們也怕你們在擠兌完之后,讓更多的商家受到波及。所以我們認為,這家公司現有的資金財產,我是要保證絕大多數的商家和客戶平均來分。”
誠淘科技老板透露,目前已有一百多位商家接受了處置方案,公司拿出了所有資產。他本人還賣了一套房子,才給出了三折這個方案。
但顯然,誰能接受自己真金白銀的貨款,卻要三折兌付!這種爆雷的案例,再一次傷害了社會的信任。
對于上游供應商來說,貨款拖欠、合同違約,損失無法追回,會引發供應商對出海平臺的信任危機,后續對入駐一些中小平臺更加謹小慎微,從而影響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對于下游客戶,訂單被延誤或取消,售后服務缺失,客戶可能會對整個跨境電商進口行業產生不信任感。從黑貓投訴平臺信息來看,涉及海帶網的投訴11起,4起已經完成處理,而爆雷之后,后續投訴顯然會無人解決。
近些年,跨境電商正在成為新的時代紅利。
行業分析顯示,基于供應鏈比較優勢和龐大的市場空間,跨境電商在全球多個市場都有高速發展。
(1)北美、歐洲市場始終是跨境電商出海最大的市場選擇。2023年,北美電商收入突破萬億美元大關,預計2027年網購用戶數量將超4億,電商滲透率達78.7%;歐洲作為整體來看,預計到2027年,電商規模將超過萬億美元。
(2)絲路電商、新興市場正釋放出蓬勃的發展潛力。新興市場,包括東南亞和非洲,根據預測,2025年東南亞地區的電商市場規模預計達到2340億美元,5年復合增長率高達64%;而非洲預計2025年,非洲電子商務市場規模將提升至750億美元,復合增長率超過其他大洲。
(3)拉美也成為各類平臺拓展的重要市場,中東、俄羅斯等處在戰爭沖突的地區,催生了新的跨境電商機會。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2023年度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數據報告》顯示,2023年跨境電商市場規模16.85萬億元,面對這樣數萬億級的大市場,無論大小企業,其實都有自己的機會。
2021年之前,就有巨量的企業和資本涌入了跨境市場。
但2021年4月,中國跨境電商首次遭遇“十年不遇的行業巨震”。
兩個月時間內,中國賣家亞馬遜店鋪被封超5萬家,損失上千億,同時海運價格暴漲、海運物流不穩定也形成了新的挑戰,但對中國跨境電商產業來說應該是一次洗禮和升級。
封店潮之后,一方面,本土電商平臺紛紛加快出海布局。2021年5月,SHEIN取代亞馬遜成為美國iOS和Android兩大平臺下載量最多的購物應用;2021年9月,TikTok宣布推出電商服務TikTok Shopping;2022年9月,拼多多海外版TEMU正式上線。
另一方面,為了避免平臺卡脖子,大量賣家開始加快布局海外獨立站,也催生了一個龐大的服務市場,目前,中國企業在海外建立的獨立站數量已經超20萬個。
幾大互聯網巨頭如阿里、抖音及拼多多,都把出海業務當成戰略目標,其業務增量也是十分突出。
TikTok預計2024年將其電商業務規模擴大到500億美元(2023年TikTok全球GMV已有200億美元);SHEIN2024年GMV預計450億美元(2023年全球GMV超300億美元);TEMU2024年目標GMV達到300億美元;2023年速賣通帶動阿里國際零售收入增長73%;跨境業務相對落后的京東,目前也在孵化自己的海外電商平臺Otama,并用小步快跑的策略,拓展國際化業務。
雖然國際化業務是個香餑餑,但其整體價值鏈的復雜性也遠遠超過國內經營,過硬的產品力和極強的供應鏈管控力將成為下半場跨境電商賣家競爭力的核心,所以,各個電商平臺正不約而同的開啟了平臺全托管、半托管模式,并且在各種SASS服務、物流布局、倉儲配送、政策風險、資源保障、知識產權監管等方面不斷精進。
而相對大平臺,中小平臺則壓力越來越大,行業洗牌和頭部效應日益凸顯。
據企業庫顯示,當前,全國主要進口跨境電商有57家,其中上海分布最多,有16家;北京其次,為12家;浙江為11家;廣東為10家;海南、河南各兩家,此外,其他地區分別為1家。
但據“電數寶”監測顯示,2022年7月至今,跨境電商進口服務商“死亡”數達19家(包括破產、倒閉、重大重組、工商注銷、創始人跑路、平臺關停等),分別為:小美快購、萬里目、洋食網、豐趣海淘、叮當獅、女神海購、跨境囤、淘全球、世界嬰童網、海星淘、諾澳購、HIGO、買個便宜貨、銀河進口車、海天下、享逛商家版、GMALL全球購、樂吾淘、人人優品。此外,除頭部平臺以外,洋碼頭、考拉海購等中腰部平臺也已經“停擺”。
此次海帶網爆雷,無疑再一次體現了跨境電商業務方面中小電商的窘境。
所以,跨境電商行業孕育著巨大的發展機遇,但企業首先需按政策法規開展合規經營,其次,需要靈活調整策略,加強品牌建設和產品差異化,優化供應鏈和物流管理,企業只有合規、安全和健康,才有發展的可能。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