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迪咖啡的“省錢式”擴張:推出便捷店,計劃8000家
來源/品智PLSC
作者/張葉萍
如今的現制飲品賽道,正面臨著一場內卷外爭的挑戰。
新茶飲市場的“千茶大戰”已拉開帷幕,不斷有新入局的品牌。咖啡市場競爭同樣激烈,瑞幸與庫迪持續推動9.9元一杯的低價策略,而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營業額下滑后也開始調整定價策略。
如何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環境中脫穎而出?門店體驗、產品創新、價格內卷等各種舉措,似乎都成為商家實現差異化、獲得消費者認可的方式。
近日,庫迪咖啡稱,為了能夠更進一步方便消費者,與競爭對手爭奪市場份額,庫迪咖啡將在下半年布局8000家便捷店。
什么是便捷店?庫迪咖啡并未給出準確定義介紹。從名稱來看,顯然也是一種通過更低的成本,更省錢的方式,打造更小型的門店,實現更快的新店拓展。
庫迪加速展店的目的,顯然是沖著瑞幸。庫迪和瑞幸的價格戰還在打,而且打得十分膠著。在門店數量上,截至2024年6月,庫迪咖啡門店數超過7000家;而截至2024年7月18日,瑞幸的?門店數量已達20000家。庫迪在宣布快速擴張的時候,瑞幸則選擇放緩擴張的速度。
很明顯,庫迪想通過高密度的布局,來提高其品牌的可見度,以及顧客隨時隨地可接觸的便利性。在瑞幸咖啡已經擁有大量店面的情況下,庫迪咖啡希望通過用上述方式來實現其“百米之內有庫迪”的愿景。
值得關注的是,除了數量,庫迪咖啡此次的擴張計劃,非常明確了門店的屬性——“便捷店”。庫迪咖啡領導層在半年工作會上表示,經過兩個月的門店運營和測試,便捷店的運營效果良好。
庫迪咖啡門店越開越小
庫迪咖啡把新推出的便捷店被稱為“COTTI Express”,其面積6-12平方米左右,是一種店中店的模式,它具有規模小、服務快捷、投資成本低等特點,可以“鑲嵌”到便利店、連鎖餐廳、交通樞紐的空白位置等業態中。
圖片來源:鳳凰網科技
據相關媒體報道,在店面整體設計上,庫迪咖啡便捷店內只有一個1.5米X0.75米的柜臺,放置最核心咖啡機、開水機、制冰機等設備。便捷店一天最多可以產出200杯咖啡,類似于全家便利店中湃客咖啡的布局。
很明顯,在經過兩個月時間超過100家便捷店的嘗試之后,庫迪發現這種模式為其帶來了顯著的效益,并切實提升了人效和坪效。
庫迪咖啡正在采取一種新的“植入式”的便捷店模式,提供更加靈活便捷的購買體驗,以滿足快節奏生活中現代都市人對咖啡的需求。便捷店的方式確實能在最大程度上減少房租、裝修、損耗及人工費用的支出,并且能夠快速滲透市場、擴張規模,有助于提升品牌知名度并形成品牌效應。
目前國內現制飲品賽道,門店常見類型大致可分為:到店體驗、快取、外賣三種形式。庫迪咖啡的便捷店就屬于到店自取,即買即走。
庫迪咖啡曾將門店模式分為:小于40平方米的快取店、40-150平方米的標準店、150平方米以上的品牌店,而如今,庫迪的門店模型只留下了標準店和6-12平方米的便捷店。
庫迪直接舍棄了以提供到店體驗為主的品牌店模型,而是以開更小型的門店來提升開店數量,以達到增加出杯量的要求。
現制飲品的業績計算擁有著非常明確的公式,即一天賣了多少杯,這里面涉及的首先是杯型、其次是客單價。杯型占據第一要素的主要原因是制作不同價格的飲品,比如10元/杯和30元/杯,價格差了20元,但是店員需要的操作時間是相同的。因此,在計算整個門店的KPI和勞動力效率時,通常以出杯量的杯型為基礎來進行評估。
客單價雖然與門店的運營效率無關,卻涉及門店的盈利與虧損。大門店坪效下降的原因,往往是門店的日出杯量未能覆蓋其成本支出。
降低成本、提高坪效,這似乎是庫迪舍棄大店集中開小店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便捷店是不是一個好產品,這點值得推敲。
按照圖中所示,這種和其他連鎖品牌異業合作的店中店形式,好處是拓展成本最低,速度最快。但是其中隱含的問題,貌似也不少。
第一,這種借著別人門店的“借雞下蛋”,應該很不利于庫迪咖啡的品牌建設。消費者很難對于一個廣泛植入其他門店的咖啡品牌,抱有多大的實力認可度。
第二,借助別人門店的快速度之外,產能是不是能有效保障?上圖所示,這種少到只有點單柜臺和操作設備的店中店,貌似只能容納一個店員。一個人一天可以制作多少倍量咖啡,這是不用測試就能在紙面上算出的勞動產值。
第三,最低成本和門檻的擴張,有利于擴大總體產能,增加和消費者的溝通連接門店。甚至對于門店業主來說,還是幫助其引流的隱形資源。但是這種好處占盡的店中店,貌似也扼殺了將來可加盟的機會。簡單來說,一個店中店的成本模型和一個獨立開放給加盟者的模型,一定非常不同。熟悉特許加盟的人知道,一旦線下點位達到8000家,庫迪咖啡背后的供應鏈成本和區域管理人員成本,反而不會遞減優化。
第四,這種店中店的門店業主不屬于自己,假如主店業主某個時間選擇關門歇業,或者裝修改造,庫迪咖啡在這個點位的服務半徑,豈不是當場就要中止?
綜合上述所看,一種單一追求低成本、低門檻,并且有利于擴張速度的開店方式,優缺點都是并存的。
飲品賽道都“怕”開大店
咖啡注重到店服務,茶飲即拿即走,這似乎已成為消費者生活習慣的一部分。
以星巴克提出的“第三空間”概念為例,馥郁的咖啡香氣、舒緩的音樂、柔和的燈光、舒服的沙發,構成“第三空間”早期的模式。
舒適的環境和頗具設計感的空間,為消費者提供到店的優質服務,門店在提升客單價的同時,還通過售賣周邊產品和傳播企業文化來獲得消費者的認同。
星巴克的“第三空間”概念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星巴克的快速增長,使其成為了全球領先的咖啡連鎖企業之一。
星巴克提出的“第三空間”到店服務概念,在彼時咖啡店并不多的場景下,能夠一騎絕塵似乎也符合當時的市場環境,但隨著市場變化,外賣、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數字化的普及,這些似乎都在加速“第三空間”的解體。
正如國內一眾高端新茶飲在起步初期,也曾喊出要打造“第三空間”的口號,希望通過提供寬敞舒適的第三空間來吸引顧客并占據市場份額。
奈雪的茶、喜茶,2017年爆發的兩個茶飲老前輩品牌,都曾借鑒了“第三空間”的開店模式,但隨著門店數量的增長和競爭的加劇,加之在消費者越來越理性的市場環境下,較高的綜合成本和單品價格導致產品性價比不足,這給那些提供“第三空間”服務的大門店帶來了較大的生存壓力。
再加上隨著線上訂單比重越來越大,以體驗功能為導向的門店就會陷入尷尬境地,所以這些新茶飲品牌似乎也在不斷地縮小自己的門店面積。
新茶飲品牌的“第三空間”之所以未能創造出如星巴克那樣的深刻內涵,一是人群定位不同;二是消費場景存在差異;三是選址不同;最重要的還是茶飲和咖啡不是一種調性。事實上,大多數人在搭建第三空間門店消費的,其實并不是飲品,而是空間。
“工作談事兒喝咖啡,逛街聚會喝奶茶”,已經是消費者根深蒂固的思想了。
星巴克的選址主要集中在商業區或寫字樓附近,方便目標顧客將咖啡店作為短暫會面和交流的場所。
茶飲店往往開在繁華的購物中心,嘈雜的環境本身就不適合交談,吸引不了有獨立空間需求的人群。茶飲店的定位,也導致了“第三空間”的浪費,反而把房租和人力成本拉得很高。
這種人群和定位的偏差,讓新茶飲的“第三空間”變得有些雞肋。節約成本,把門店越開越小,是茶飲門店的一種生存策略。
當然,沒有品牌會一直采取單一模式的門店類型,哪怕是星巴克,也要在業績和口碑之間做出決策。
隨著中國咖啡市場發展趨勢的變化,以及消費者每年咖啡攝入杯數的不斷增加,咖啡逐漸成了我國都市白領的“精神食糧”,這在上海地區尤為明顯。消費者對咖啡店的追求不再停留在優質的到店體驗,便利也成了他們選擇咖啡店品牌的要求之一。
成立于2014年的“連咖啡”曾專門做“外送咖啡”,不設堂食服務,線下點位甚至都不能算門店,只能叫做咖啡站,只專注于外賣業務。因此,它并不在乎門店的具體位置,類似于現在的美團閃電倉模式,這類店鋪的位置通常較為隱蔽且租金低。
然而,連咖啡最終未能抵擋住2017年底,以相同模式出現的強勁競爭對手瑞幸咖啡,后者攜帶著巨額資本和廣告資源,以一年半時間開設2000家門店的速度迅速崛起。而且,瑞幸也是專注外賣咖啡的品牌。至今,瑞幸的到店體驗性門店占比也很少。
結果,連咖啡在這場競爭中遭受了重大損失。即便是在顧客與門店不直接交互的模式下,門店數量的重要性仍然不容忽視。
在目前三種門店形態中,以到店服務為核心的大店數量開始減少,快取店、外賣店逐漸成為主流。
近期,位于武漢天地的新天地廣場,開了8年的星巴克臻選店悄然離場,取而代之的是一輛移動咖啡車。
如今,現制茶飲品牌門店的多樣化通常承擔著不同的功能。如旗艦店象征著品牌的質感,通過提供優質的到店服務體驗,有助于提升品牌形象和品牌高度。
而標準店或快取店,則可能更側重于提高銷售效率和服務便捷性,以適應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和滿足更廣泛的顧客需求。
小店是一種“節約式”的擴張方式,同時也是快速滲透市場的一種有效手段。
但品牌仍需要根據自身實力、市場定位以及消費者需求,來靈活調整、優化門店策略,以及經營模式和擴張策略。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