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加啟動破產清算程序:一家B輪獨角獸倒下
來源/投資界PEdaily
作者/周佳麗
又是唏噓一幕。
近日,有消費者收到“破易云”平臺發送的“致花加FlowerPlus平臺用戶”信息——花加所屬的上海分尚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目前正在進行債務清理或重組。這意味著,昔日的鮮花獨角獸走到破產清算的邊緣。
成立于2015年,花加(FlowerPlus)主打訂閱制日常鮮花消費,是國內鮮花電商頭部品牌之一,累計收獲多輪融資,鼎盛時期公司營業額做到8億元。然而?去年9月起,花加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公司資金斷裂停業整頓,同年12月創始人王柯宣布重啟,曾直播賣花自救,但一番努力仍未能力挽狂瀾。
這無疑給當下萬千創業公司敲響警鐘——創業維艱,管好現金流,活下來才是最重要的。
開始清算程序
一個鮮花獨角獸隕落
這一幕早有征兆。
早在今年6月下旬,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發布公告表示,裁定受理上海分尚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破產清算一案,指定上海市光大律師事務所擔任管理人。
公告表示,上海分尚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即花加母公司)債權人應于2024年8月24日之前,向管理人申報債權。上海分尚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的債務人或者財產持有人應當向管理人清償債務或交付財產。
進一步的信息來自《上海分尚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破產清算案債券申報通知書》,該文書在今年8月8日署名并簽章。根據通知書,所有債權人均需在規定期限內向指定的管理人申報債權,以便參與后續的清算程序,首次債權人會議定于2024年9月4日召開。
在此之前,花加已經危機重重。2023年9月,花加一紙停業整頓的內部全員信,激起千層浪。彼時全員信中表示:
公司自去年(2022)起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壓力,苦撐一年多,創始人和高管團隊把自己的所有積蓄都拿出來投入公司,我個人也已經負債沉重。
過去幾個月,淡季、歷史訂單履約以及銀行還款壓力,導致公司一直入不敷出;9月初公司銀行賬戶被封。迫于無奈,公司決定進入停業整頓階段。
三個月后,花加宣布重啟歸來。創始人王柯在致用戶公開信中發聲,“花加沒有倒閉,創始人沒有跑路,未來也不會跑路,更不會躺平。”之后,他更是開通了直播,在直播間賣花自救。
今年1月,花加再發聲明,用新訂單的收益給老用戶履約,重啟老用戶發貨,第一批共計100單。彼時,王珂在聲明中感慨:“2023年,花加經歷了一場致命浩劫,甚至從嚴格意義上來講,用花加已經‘死’了來總結也不為過。”
多番努力,但花加頹勢難擋。公開信息顯示,花加官方公眾號于7月下旬進行了賬號遷移,改名為“花加鮮花訂閱”,賬號主體由原來的“上海分尚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變更為“上海早麓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后者公司主體成立于今年4月,由王先洪100%持股并擔任法定代表人。
新公司已不見花加創始人王柯的身影。
融到B輪,為何隕落?
王柯是一名80后,從2010年起便開始創業,曾先后創立零零貍網拍、NOOLABEL私人衣櫥,是一名連續創業者。
2015年,他創辦花加,提出“線上訂閱+產地直送+增值服務”的日常鮮花訂閱模式,曾推出99元鮮花包月套餐,用戶可以按月訂購、按周收到一束花,旨在將鮮花變成中國新中產生活的一部分。
移動互聯網時代,VC/PE還在投商業模式創新,花加也引來一批風投,2015年創立至2019年累計完成6輪融資,一時成為獨角獸企業。王柯曾回憶,那時候融資都不太難:
那時候的投資圈比較純粹,比較適合我這種不善于打交道、不太會喝酒的性格。2020年之前,我在花加融資的那幾輪,沒有喝過一次酒,和那些投資人連飯都沒怎么吃,直接跟他們講商業邏輯、復購率、用戶群,錢就來了。投我的機構一般也比較務實。
風險投資入場后,花加發展迅速,公司自建花田、自建分揀、采購等供應鏈中游環節,一度坐擁1500萬付費用戶,單月銷售額突破億元大關。王柯曾在媒體采訪中談到當時景象:大概2017年,公司營業額做到8億元,養活了上下游產業鏈超過1萬人。2018年、2019年,甚至疫情期間的2020年,花加都處于盈利狀態。
但情況卻急轉直下。疫情期間,花加深受沖擊;2023年疫情陰影退散后,花加業務恢復并不如預期,平臺續約率及新訂閱用戶量急劇收縮。
此間,盒馬、叮咚買菜等生鮮電商以及抖音、快手等直播電商等平臺紛紛做起鮮花業務。多方競爭之下,花加的生存空間進一步受到擠壓,直到2023年9月發布全員信宣布資金鏈斷裂,停業整頓。
“必須承認的是,花加的資金鏈之所以會斷,自身存在的組織架構、管理費用和花材成本隱患,不可小覷。”王柯曾深刻反思,花加以前拿到的融資太多了,當時公司處于快速發展期,招了很多富余人力和一些高配人員,造成成本極速上升和新老員工之間的矛盾,內部消耗上升,業務卻沒有得到本質改進。
危機之中,花加團隊曾嘗試出去融資,但投資市場已經變了天。融不到錢,花加經營停滯,最困難的時候,王柯微信里僅剩的23塊零錢也被凍結了。
走到這一步,有人勸他,可以直接申請破產。但當時他沒有選擇這條路,“申請破產最簡單,但是我不想這么做。我覺得這樣不對,不應該這樣。”彼時,他心中有個信念——只要創始人不愿意放棄,一家公司是很難死掉的。
之后的情況我們也都知道了:過去一段時間里,王柯率隊花加艱難自救,但似乎未能扭轉乾坤。
2024,剩者為王
警鐘響起。
2024年以來,創投圈情緒依然低迷,當投資機構陷入募資難、謹慎出資、苦于退出的處境中,寒意很快傳導至創業者,沒有造血能力的創業公司現在岌岌可危。
今年剛剛過半,我們已經目睹一批明星企業陷入危機,減員降薪甚至創始人公開自救的景象此起彼伏。它們無一例外都曾是風投江湖的佼佼者,其中部分企業走上了無法盈利、資金斷裂、自救續命直到悄然倒下的道路。
當錢比以往更貴,一場關乎生死的殘酷考驗擺在了獨角獸們的眼前,企業的現金流成為大家空前重視的核心指標——現金流是一家企業的生命線。
如此道理在當下環境中愈發引起共鳴,良好的現金流才能讓創業公司在一路上走得更遠。“但很多創業者過于樂觀,亂花錢,對現金流基本的理解力都沒有。”經緯創投創始管理合伙人張穎曾在一次訪談中指出。
靠輸血,不如會造血。紀源資本管理合伙人李宏瑋曾建議創業者:為未來至少36個月制定一個明確的現金運行計劃。在她看來,在這個復雜環境中找出各種創造現金流的方法,才是當前最重要的任務。這樣一來,才可以做到自身持續發展,從而為業務建立堅實的基礎。
達晨財智肖冰此前也聊起今年的感受,宏觀是我們不可改變的,微觀是我們大有可為的。他提醒創業者,嚴控風險,審慎經營。“這也是我們經常提醒企業的,目前的情況擴張迭代速度慢一點,現金流比什么都重要,比如你能跑100米,你就跑95米,留一點速度保持冗余。”
與此同時,創業者也應當警惕對過去的成功產生路徑依賴。“在當下的創投環境中,行業的選擇太重要了。創業者不要死守一個行業,要靈活主動地轉型。”
回顧過去三年,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深刻影響著每一個行業、每一個企業甚至每一個人。此情此景,部分創業者決定嘗試另一種選擇——賣公司。
今年以來,我們見證了一筆筆并購交易誕生。如數日前通威股份50億元收購潤陽股份,締造了光伏史上最大并購,交易價值相較于潤陽股份謀求IPO時的最高400億元估值,堪稱“打骨折”。
即便如此,在不少業內人看來,這依然是一筆水到渠成的交易。“形勢比人強,總比獨自苦撐,拖到資金鏈枯竭,公司倒閉的結局好。”一位投資人坦言。如此種種,都是時代的注腳。
也許,這一次寒冬會比想象中長一點,但只要還在牌桌上,一切都還有機會。
參考資料:
《花加創始人:微信僅剩的23塊零錢也被封了》,中國企業家雜志
《花加創始人:我不想賣慘,只想活下去》,每日人物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