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VS伊利,2024乳企雙雄再到岔路口
來源/新偶
撰文/光塵
連乳企雙雄伊利和蒙牛的業績,都不好看了。
連續兩天,蒙牛和伊利相繼發布2024年中期財務報告。蒙牛上半年收入446.71億元,同比下降12.6%;伊利實現營收596.96億元,同比下降9.53%,前者上半年股東應占溢利同比下降19.03%,后者上半年的扣非凈利也落得13%的跌幅。
乳企雙巨頭的業績持續下滑,讓人把思緒飄回到90年前。
1934年1月,在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上千奶農封鎖了公路,通過“攔路倒奶”,傾倒了超過10萬磅其他奶農的牛奶,隨后,加利福尼亞州、威斯康星州、愛荷華州也相繼跟上,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倒牛奶事件”。
彼時,牛奶價格過低帶來的行業收縮的陣痛,被牧場主們一個個傾瀉出來。
90年后,這種痛再次被乳企人們體會到,不同的是,這次還有廣大的上市公司投資者們陪著。
01
同是天涯淪落人,伊利蒙牛難抵行業下行
眾所周知,今年乳制品行業進入到產能過剩期,疊加上消費市場整體低迷,奶價不斷下降的同時,國內玉米、豆粕、進口苜蓿等飼料成本卻在不斷上升。
在今年乳協會議上,中國奶業協會副會長李勝利透露,由于牛奶原奶收購價持續下跌,導致奶價和成本出現了國家奶牛體系有記錄以來的首次倒掛,“到今年5月份,國家奶牛體系監測到奶價下跌到3.34元每公斤,公斤奶利潤首次為負,行業虧損面擴大到超過80%。”
農業農村部數據更是顯示,截至今年5月,國內原奶收購價格同比連跌27個月,為2010年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
數據源:Wind,USDA
這也反映到了蒙牛的財報上,上半年,銷售成本為266.85億元,同比下跌15.25%。對此,蒙牛也坦言主要是因為原奶采購價格的持續處于低位所致。但即便如此,也未能阻擋其在利潤層面的下滑。
蒙牛控股的兩家原奶企業現代牧業和中國圣牧,上半年也分別錄得凈虧損2.83億元和1.44億元。伊利雖然凈利潤增幅明顯,但其中主要歸功于一季度。而其中盈利相當一部分,還要歸功于賣出不動產的礦產。
1月,伊利發布公告,其全資子公司擬轉讓昌吉盛新實業有限責任公司95%的股權給鄂托克旗新亞煤焦有限責任公司,交易對價為26.474億元。
單看二季度,伊利營收273.38億元,同比下降16.54%;扣非凈利潤僅為15.97億元,同比下降35.61%。第二季度營收再度下降后,伊利已經完成了連續三季度營收負增長。
雖然乳企雙雄業績都表現不佳,但是市場給出的反應卻不盡相同。
在公布業績的當晚,蒙牛在電話會上確認,將在未來12個月內開啟最高20億港元的股份回購。或許是受這一消息影響,29日蒙牛港股低開高走,早盤低點續創2017年5月中旬以來新低。但是到收盤,蒙牛乳業上漲9.65%,每股報13.18港元,當天成交大幅放大。
而錄得2016年以來最差成績的伊利則沒那么好的股價走勢。8月30日,在市場放量、大A迎來久違的“映山紅”的背景下,伊利股份仍下跌1.05%。
02
預期被打破,伊利的現實挑戰
一直在預期上打的比較滿的伊利,和已經走了一段時間低谷期的蒙牛,目前面臨的行業境遇和經濟大勢類似。
“公司會努力實現股東權益最大化,未來幾年,將保持分紅率不低于70%,同時分紅額也能夠實現持續增長”,8月30日,伊利股份在2024年中期業績說明會上表示。
事實上,伊利在二季度業績公布之前的整體業績走勢尚可,至少明面上是這樣。
上半年,伊利液態奶實現營業收入 368.87 億元,同比下降13.05%。同樣受到大環境影響的還有冷飲業務,73.22億元的營收較之去年下降兩成。無法抵抗大勢,伊利選擇的是順應市場變化,主動求變。
春節后,乳制品行業步入淡季,伊利選擇主動調整渠道來應對問題。
4月30日,伊利董事長潘剛在投資者交流時表示,預計上半年能基本上完成液奶渠道梳理,下半年出貨量會企穩并且增加,而后,面對不景氣的市場環境,伊利在5月份宣布主動調整出貨節奏,通過噴粉消化多余原奶,以此穩定價盤。
在給渠道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消化庫存的同時,加快周轉速度。一切的一切,都給了潘剛底氣。以至于在4月,伊利宣布擬以不超過41.88元/股的價格,回購金額不低于10億元且不高于20億元的公司股份。
不過,伊利也有一些問題傍身。近三年,伊利“基本盤”液態奶幾乎沒有增長。
2021-2023年,伊利股份的液態奶收入分別為849.11億元、849.26億元、855.4億元,三年規模僅增長了6.29億元。同期,蒙牛液態奶收入持續增長,由765.14億元增長至820.71億元。在液態奶領域,蒙牛與伊利正在縮短差距。
一方面,常溫奶上,根據凱度調研數據,2021年伊利常溫液態類乳品的市場滲透率已經達到85.4%,快觸碰到該領域的“天花板”,增量難覓。另一方面,在近年被炒得很熱的低溫奶領域,伊利仍沒有占據絕對領先地位。
圖源:華福證券研究所
由于低溫奶是消耗過剩奶源的最佳產品,誰能在低溫奶上拿到話語權,誰就掌握了產能去化的主動。
然而,不同于常溫白奶集中效應明顯的伊利蒙牛雙寡頭格局,低溫奶賽道目前仍呈現著“自由競爭”模式。各大乳制品品牌紛紛入局,企圖通過新品類完成“彎道超車”。
新乳業、莊園牧場、雀巢中國、簡愛們相繼入局,光明乳業更是發布了三款新品,其中光明益生菌巴氏奶在業內首次實現益生菌與低溫奶的結合。企查查數據顯示,僅2023年一年新注冊的低溫鮮奶企業就有7673家,競爭態勢仍是紅海廝殺階段。伊利想短時間沖出來的難度,可想而知。
自從5月來到階段性高點29.45元/股后,三個月來伊利股價一路走低。今日股價一度跌到21.48元/股。上一次伊利這么低的股價,還有追溯到2019年。
在良好預期被慘淡現實打破的境況之下,伊利未來或許將不斷面臨現實的波動與挑戰。畢竟,經濟大勢與行業周期,是身處其中的哪家企業都無法避免的大背景,伊利也不會是特例。
03
持續走低的蒙牛,好在預期和身位夠低
雖然,身處相同環境之下,蒙牛此前的受到的影響和自身消化的負面效應要遠大于伊利。
在營收結構層面,一直被外界詬病過于依賴液態奶,這一點一直沒有得到解決。報告期內,蒙牛該業務實現收入362.62億元,同比下跌12.9%,營收占比卻達到了81.2%,去年同期這一數字則為81.5%。
一個鮮明的對比是,報告期內,伊利股份的液體乳業務實現營業收入368.87億元,僅比蒙牛多6億元,而總營收二者差距達到150億元。兩者主要的差距就體現在奶粉和冷飲/冰淇淋上,且這種趨勢還在持續。
報告期內,伊利股份的奶粉及奶制品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45.09億元,同比增長7.31%;而蒙牛乳業的奶粉業務只有16.353億元,同比下跌13.6%。伊利的冷飲業務營業收入73.22億元,蒙牛的冰淇淋營收只有33.71億元,不足其一半。
蒙牛在奶粉上的式微,相當一部分原因是它前幾年的投資決策造成的。
2019年,蒙牛40億元出售君樂寶51%的股權,君樂寶正式宣布脫離“蒙牛系”。然而隨后,君樂寶就在資本市場“大展身手”,成功獲得了包括紅杉中國、春華資本、平安資本、物美通達、傅佳資本等在內的多家知名機構的戰略投資。到如今,距離IPO咫尺之遙。
放手君樂寶固然可惜,但鑒于有消息顯示其中可能有河北省政府為振興本省乳業的志愿,可以說全推到蒙牛頭上并不公平。但隨后幾年,蒙牛開啟的“買買買”模式卻并未帶來很好的效果。
2019年,為了填補君樂寶離開后留下的奶粉空缺,蒙牛轉身以14.6億澳元(約71億元)收購了澳洲有機嬰幼兒配方奶粉廠商——貝拉米。彼時,該公司正處于盈利能力下滑階段,其公布的經審核綜合賬目顯示,其截至2019年6月30日止的經審核稅后純利為2170萬澳元,較2018年減少了約50%。收購公告更是顯示其凈資產僅約2.323億澳元,蒙牛的14.6億澳元報價十分慷慨。加上并購同為澳企的LDD公司,蒙牛光是在澳洲就揮金100億元。
以該事件為代表,在多年投資現代牧業、妙可藍多、中國圣牧的過程中,蒙牛耗資巨大,其中不乏高溢價收購,2021年、2022年,蒙牛直接計提貝拉米商譽減值分別超過6億元、7億元,妙可藍多更是在2023年出現營收凈利雙殺,凈利同比下降90%的窘境。至今,這些投資都難說非常成功,還推高了商譽減值的潛在風險。
興許是意識到持續并購所遺留下來的歷史問題,在2023年年報的業績會上,卸任總裁,升任董事會副主席的盧敏放坦言,2024年或許仍要為計提資產減值做準備。
從2021年到2023年,蒙牛凈利潤為50.26億、53.03億和48.09億,凈利潤同比增速直接從2021年的42.57%斷崖式下滑到2023年的-9.31%。而伊利的凈利潤則幾乎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長,雙方的差距越來越明顯。
圖源:蒙牛財報
不止如此,蒙牛高層震蕩也一直是公司的一大問題。
今年3月,盧敏放卸任總裁,由高飛接任。然而,高飛上任僅57天后,5月底,董事會主席陳朗又因為工作調動,辭去相關職務,新任董事會主席由慶立軍擔任。
在盧敏放之前,蒙牛共有3位掌門人,分別是牛根生、楊文俊、孫伊萍,到今年的高飛,蒙牛一共歷經了5任掌門人,而伊利自2005年后,便一直由潘剛出任一把手。
多次換帥,無法執行長期戰略,每一屆的核心戰略和第二曲線定義不同,蒙牛也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外部和內部因素疊加,蒙牛近年來的股價一直被市場看低。曾經,巔峰時期市值超過2000億港元的蒙牛,如今跌至13港元/股,總市值蒸發超過70%。光是今年,蒙牛就跌去了35.59%,市值一度跌破500億港元。
都說新官上任三把火,在新總裁上任后的新周期,能否把控住局勢,對于蒙牛高飛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不過,好在蒙牛身位已經足夠低,市場對它的低預期,可能反倒能成為它逆勢反轉的另一種契機,而組織架構和管理層的變動,又會否是其走出公司、行業和經濟大勢三重低谷的主要推動力呢,一切仍有待公司的表現與市場的檢驗。
04
寫在最后
值得一提的是,商務部決定自2024年8月21日起對原產于歐盟的進口相關乳制品進行反補貼立案調查,或許對國內乳企也有一定裨益。
對于伊利和蒙牛而言,短期內依然要承壓,未來誰的波動性更大,是伊利打破近幾年蒙牛一樣的“怪圈”循環,還是蒙牛由內至外改革成功逆勢反轉。故事仍需要兩家乳企自己核心高管從戰略角度和千萬員工來書寫。不過從目前的視角看,伊利除了較高的預期,各方面仍走在了蒙牛前面。
隨著市場理性聲音回歸,被錯殺的白馬股未來仍有機會重新找回邏輯,作為乳企雙寡頭的伊利和蒙牛,仍然有挽回市場信心的機會。
只是天時地利人和,他們需要盡早準備好所有。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