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店近百家、業績持續下滑,一批品牌正遭遇“10月困境”
來源/咖門
撰文/國君
國慶假期后,集中問了數十個品牌10月生意情況,得到的數據令人心情復雜。
大品牌基本都有增長,但中小品牌卻深陷“關店、下滑”困境。
不少經營者心態接近崩潰,“到底怎么辦?”
我從那些沒有被打敗的區域品牌身上,找到了4個出路。
“冰火兩重天”,大品牌翻倍增長,小品牌持續下滑
國慶節后第一個工作日,我拿到了多個品牌的假期數據,令人心情復雜。
大連鎖或有知名度的品牌氣勢如虹,翻倍增長、爆單;而另一面,中小品牌們的業績卻不達預期。
“今年十一的生意沒去年好。”
“大品牌加密、天氣降溫、自身經營等問題,導致同比去年業績下滑20~30%。”
“不僅是國慶期間,今年每個月的業績相比去年都是下滑的。”
采訪中發現,中小品牌關店也很嚴重,近500家店的區域品牌,今年前三季度累計關店近百家,基本到了“傷筋動骨”的程度。
有區域品牌創始人感慨:“今年的行情,就像洗衣服遇到天不好,洗得再干凈,始終晾不干。”
不少品牌也曾采取多種姿勢自救,但“洪水沖下來的時候,再會游泳也沒用。”
還有品牌負責人告訴我,“以前大家討論最多的是誰上了什么產品如何升級,今年說的都是誰在被誰挖店、誰又給加盟商開出了什么條件。”
面對大品牌門店加密,消費緊縮,“無論做什么,都無法讓營業額好起來,很多從業者心態接近崩潰。”
到底該怎么做?
或許,可以從那些依然沒有被打敗的區域品牌身上找到解藥。
大力做減法:砍菜單,做單品店
當大品牌開到區域市場后,中小品牌面臨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差異化在哪里?”,今年增長較為亮眼的專門店,讓大家看到了曙光。
以老紅糖珍珠奶茶為首,廣西誕生的煲珠公,在兩廣開出了300多家門店,店月均營業額15~20萬。
此后各種煲珠妹、煲金珠、陳文鼎、永民手作等均開出數百家店,就連喜茶都忍不住下場,孵化了喜茶波波站單品店型。
廈門品牌快樂番薯,轉型聚焦“老紅糖薯圓奶茶”,sku從48款砍到16款,2個月升級了150家門店,絕大多數業績得到提升,單店最高賣3000杯。
7分甜的楊枝甘露專門店,開業至今一個多月,日均營業額還能做到7000多元,其負責人正在籌備冬季新品,期待進一步拉升營業額。
只賣一杯茶的麒麟大口茶,進入10月業績依舊強勁。其中鄭州正弘城店,假期有3天日出杯量超過1200杯。
抹茶專門店、米釀專門店、陳皮飲品、糖水店紛紛在各地興起,廣西南寧的邕城茶事,年初瀕臨閉店,轉型布蕾奶茶專門店后大排長龍,一天賣出1200杯,營業額翻倍增長。
幾年前,單品店一度不被看好:產品單一、營收有限、難以做大。但如今,大品牌下沉到縣鎮,中小品牌如果還打全品類,“出彩”的可能性很小。而在一條街的奶茶店中,足夠聚焦、能講出獨特故事的單品店,反而更容易被“消費者看見”。這樣的單品模式,如果能在運營上進一步降本增效、保持產品創新,或許是當下區域品牌迭代的一個方向。
巧妙做加法:雙品類一直都沒被淘汰
在減法之外,還有一些品牌通過做加法找到了出路。最明顯的是加品類,覆蓋更多場景需求。
長沙品牌果瘋了,把水果茶門店升級為“鮮茶+炸雞”后,營業額翻了3倍,目前10多家雙品類門店正在籌備中。
浙江品牌新時沏,品牌定位升級為“中國奶茶炸雞”,在下沉市場找到了生存之道。
以“茶飲+烘焙”出圈的樂樂茶,今年7月重啟烘焙工坊店型,LELECHAWONDER在上海開業,目前已開出4家測試門店,在社交平臺上好評如潮。
廈門老牌老塞咖啡,今年把部分門店升級為“老sai咖椰”,做飲品+現烤新加坡咖椰吐司,成功占領咖啡用戶的早餐場景。
在雙品類領域,早有成功案例,江浙滬起家的一鳴真鮮奶吧,既賣以牛奶、酸奶為原料的現制飲品,同時搭售烘焙產品,開出近2000家門店。據了解,其門店一天之內60%~70%的業績,都發生在“早餐場景”。
退守區域,定位“小茶顏悅色”,做足在地化
還有一個方向是泉州品牌壺見帶來的啟發。
壺見定位閩式茶飲,兩年前也曾想突圍全國,但隨著泉州旅游崛起,今年年初創始人陳篤初定下了“泉州小茶顏悅色”的計劃。
一方面停止了外省的門店拓展,另一方面收回泉州的加盟門店,增加直營門店的比例,與此同時,大力發展多品牌,莓超瘋之后,相繼孵化了福建甜湯、民宿、餐廳等新品牌。
如今,在泉州最熱門的西街上,壺見旗下的門店達14家,“未來要開到20多家,不同品類之間相互導流。”陳篤初告訴我。
“泉州核心景點消費者手里拿的飲品,大約70%都是我們的。”壺見的單店月均也做到了30萬以上。
陳篤初還結合了文創產品,在門店售賣冰箱貼、帆布袋、杯子等,未來還計劃開設簪花主題店,進一步外拓至福建其他的旅游景區。
這種模式下,門店基本都以堂食為主,甚至很多門店不開外賣,實收大幅提升,門店的綜合毛利超過了70%。
退回區域做文化特色門店后,陳篤初發現:“真正有了差異化,別人跟風也做不了,跟城市文化結合后,當地人認你,外地游客來了也認。”
將地域文化做到極致,也能成就一個小而強、小而美的品牌。
不得不說,目前的競爭態勢下,突圍全國很可能就是“出去挨打”,退回區域有可能是不得已為之,但形勢比人強,先活下來,再等待行業周期變換時,伺機而動。
苦練基本功,與加盟商共進退
對于沒有旅游資源,也較難做文化借勢的品牌,踏踏實實練好基本功,讓加盟商與品牌共進退,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山東的莫沫南路,因此成功守住陣地。
第一,死磕運營,和加盟商高頻溝通
“持續做基本功,扎實地早晚自檢,死磕食品安全、出品標準、衛生整潔,365天如一日,日復一日。”莫沫南路創始人范承宇表示。
在他看來,讓加盟商配合提升運營細節,關鍵是高頻做“有效溝通”。
除了每周開一次全體加盟商的線上會;每年舉辦一次線下的加盟商“吐槽大會”。平時用督導高頻鏈接加盟商。180家門店,運營團隊60多人,平均每3家店就有一個督導。
“督導巡店每個月保底20家,每家平均2小時。算上平時開業幫扶、設備調試、溝通活動,一個督導月在店時長總計約60小時。”
督導每周一次視頻巡檢,每天對早晚自檢提出整改意見,門店當天整改完,再次上傳。
“早晚自檢每個品牌都在做,但做和做到位的結果大相徑庭。”范承宇表示。
其次就是寧缺毋濫,強制解約100多家門店。
對于不愿意配合的加盟商直接解約,“2021年品牌全面升級,部分加盟商不配合,我們相繼解約了100多家,剩下的加盟商都有認同感。”
第二是,不斷降低開店成本,18萬就能開家店。
“前段時間,我去了趟日本,薩莉亞讓我很受啟發,就是無處不在的低成本經營。”
范承宇說,他們也開始全面降本,開一家門店只需要17~18萬,含房租和裝修。
除了建店成本,運營成本也要進一步往下降,這樣的好處是,加盟商投入低、盈利預期也低,有一定競爭優勢。
結語
無論試卷有多難,總有人得90分。
以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足夠多的市場層級,以及成熟的現制飲品消費習慣,茶飲市場的機會永遠都在。
只是市場每天都在變,躺在舒適區跟不上節奏的品牌,注定會泯然眾人矣。
希望中小品牌能多走出去,打開思路,“在變天的時候,準備好傘”。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