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印力商業劇變?背后的三問三答
來源/mall先生
作者/曉虎
10月11日,萬科集團內部發文推動新一輪組織架構調整,深化商業事業部組織建設。
集團全體:
為更好實現業務目標,經研究決定,調整商業事業部組織設置如下:
商業事業部本部設置職能部門和專項工作組。
職能部門包括財務資金投資部、工程物業部、科技應用部、審計監察部、運營部、招商部、組織協同部。
專項工作組包括大型購物中心(Mega)工作組、社區商業工作組、歷史文化街區工作組。
商業事業部業務單位包括北方公司、華東公司、華南公司、華中公司、上海公司、西部公司、陽光事業部。
根據上述架構調整,經研究決定:
明確孫嘉為商業事業部首席合伙人。
任命姚海波為商業事業部執行總裁、商業事業部上海公司首席合伙人。
任命蔡勃為商業事業部西部公司首席合伙人、總經理。
任命蔡夢怡為商業事業部華中公司執行總經理。
任命陳軍為商北事業部陽光事業部首席合伙人、總經理。
任命陳旭存為商業事業部華南公司首席合伙人。
任命公衍剛為商業事業部北方公司執行總經理。
任命時代為商業事業部上海公司執行總經理。
任命王維忠為商業事業部華南公司執行總經理。
任命張雪東為商業事業部華東公司首席合伙人、總經理。
任命陳俊飾為商業事業部本部科技應用部部門首席合伙人。
任命李楚華為商業事業部本部財務資金投資部部門首席合伙人。
任命吳蓓雯為商業事業部本部組織協同部、審計監察部部門首席合伙人。
對于一直在輿論風口的萬科,這則重磅發文引來行業諸多討論甚至猜想。我的微信也被各路伙伴們炸了個不停。
在對發文內容進行詳細研究的基礎上,綜合多方信息,我對市場最為關心的三個問題進行了解讀:
印力去哪了?
由于此番發文,通篇未提印力二字,引發坊間諸多猜疑,甚至有人提出“印力是不是要消失了?”
在我看來,純屬誤讀。
今年年初,萬科集團曾發布組織架構調整,宣布正式成立商業事業部,將原七大區域商業業務和印力集團統一并入其中,負責集團商業業務的經營和管理。
萬科事業集團(BG)架構
在此之后,盡管印力和其它七大區域的商業業務仍然保持著相當的獨立性,但從組織架構而言,它已經是商業事業部的一部分。此番發文,是對其上級單位的調整,不單獨提到其中的某一個子版塊并不反常,也絕不意味著印力的消失。
舉個例子,我們把火腿、排骨、竹筍燉成了腌篤鮮,上菜時只需要說“把腌篤鮮端上來”就行,不用刻意去提“把火腿拿上來”。
對此的誤讀,應當是未能理解此番動作的前情。
調整的目的是什么?
從調整后的任命,結合年初的組織調整,不難看出,此番變化的目的是要徹底合并兩套管理體系。
例如,新設立的商業事業部華南公司,由原印力深圳首席合伙人陳旭存出任首席合伙人,原萬科南方區域商業事業部總經理王維忠擔任執行總經理。
這意味著,華南公司實際是要將印力深圳城市公司(負責廣東、廣西等地印力項目)和萬科南方區域商業板塊(負責廣東、福建等地萬科商業項目)整合在一起。
深圳印力中心:印力的金字招牌,山姆全球店王所在地
所以,盡管此次調整發文,看著很長很重磅,但本著“字越少,事越大”的反向理解,我認為它實質是萬科在整合商業業務這一戰略目標中的一項正常戰術動作,并非對此前行為的顛覆性調整。
而雖然發文之后的配套動作尚未彰顯,但管理班子的合并,必將打破此前雖然名義上整合,但萬科與印力之間仍相對獨立的業務運行模式。
萬科商業,將何去何從?
和1月份的發文相比,此番調整最大的變化是:任命了姚海波為商業事業部執行總裁、上海公司首席合伙人;上輪調整時擔任商業事業部核心合伙人的王海武此番徹底淡出。
而從各大業務單位的任命來看,一把手(首席合伙人)以印力系高管為主。
除姚海波晉升執行總裁外,比較大的變化是張雪東或將從原先兼顧印力北京與杭州兩大城市公司,調整為專注于華東商業業務;北方公司的空缺由其副手公衍剛接任。
調整后的萬科商業事業部各業務單位負責人
過去這幾年,印力無論在存量項目的經營、還是資本市場的表現都值得稱道。商業事業部由擁有豐富一線經驗和業內良好口碑的印力高管保駕護航,是更合理也更專業的選擇。
但值得關注的是,華南公司和上海公司,均委任了萬科區域商業板塊的一把手出任執行總經理。微妙的“執行”二字,會給未來的公司運營帶來哪些X因素?
盡管萬科商業不乏出色作品,但地產開發主導的思維,與印力經營主導的邏輯之間,是兼容還是碰撞,仍是個未知數。
我注意到,此次的商業事業部內設置了“組織協同部”這一部門,或許正是為了推進兩大體系的順利融合?
結語和祝福
最后,我想說的是:在今年的經濟大環境下,調整似乎也是家常便飯,但每一次動蕩,無論是何種原因何種目的,也難免會引起猜測、爭論甚至懷疑;畢竟公司的起伏波折,總是和每一個原本就在嚴苛的環境中煎熬的打工人密切相關。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只是,我希望所有的動蕩,都是為了能夠促成同舟共濟的人們,把手握得更緊,用信心和專業,通往更美好的未來。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