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倉”反哺線下,連鎖零售找新路
出品/聯商網
撰文/方舟
當下在即時零售的供給體系中,有像羅森一樣“倉即是店”的業態,有像永輝、大潤發一樣“店包含倉”的業態,也有像小象超市、叮咚買菜、美團閃電倉一樣的獨立倉業態。
在傳統認知中,大部分在門店數量上擁有一定規模的零售商們,在入局即時零售時,一般會選擇前兩種方式——以現有門店為基礎增加“倉”的功能,通過線上外賣的方式完成“門店上翻”。而以美團閃電倉為代表的獨立倉模式,因為成本優勢等原因,往往吸引的則是那些沒有自己門店的創業者。
但這種“涇渭分明”的格局,似乎正在逐漸被打破。
前不久,名創優品宣布,年內將會在美團上線超過800家閃電倉形態的“24H超級店”。而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18年,名創優品就已經入駐了美團,以線上外賣的方式入局即時零售。事實上,不僅是名創優品,屈臣氏、易捷速購等大型連鎖零售商都在加速布局閃電倉。
既然已經開通了線上外賣,為何還要單獨“開倉”?
01
根據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發布的《即時零售行業發展報告(2023)》,即時零售行業近年來保持50%以上的高速增長,2022年市場規模已超5000億元,預計2025年即時零售市場規模將達到2022年的3倍。
不難看出,即時零售早已經駛離“是或否”的階段。對零售商、品牌商而言,即時零售已經成為發展的必經之路。入局已成定論,“怎么做”才是問題的關鍵。
最早,即時零售是作為O2O的一部分出現在大眾面前。彼時,即時零售還只是主流消費方式的一種補充,滿足特定場景下人們的“急需”的需求。從供需兩端考慮,在供給側,只要把足夠豐富的商品堆到線上去,消費者就會下單來買;在消費側,消費者越是急需的商品,就越需要即時零售。
因此,在即時零售發展早期,擁有現成供應鏈和線下門店的實體零售,只需簡單將“門店上翻”便能吃到紅利。“倉即是店”“店包含倉”的模式大行其道。
但是,應急零售是即時零售的開端,卻并不是結束。經過近10年的更迭發展,即時零售的市場規模持續擴大,消費品類不斷豐富,客群規模顯著增長。而進入爆發增長階段的即時零售,已經悄然發生了諸多變化。
2024美團即時零售產業大會上公布的數據顯示,過去一年,美團閃購跨城遷徙下單用戶達1.02億,跨城異地下單用戶達0.71億。夜間下單用戶達1.24億。而在細分類目上,生鮮和食品品類的即時零售消費頻次持續增長,非食品類的消費高速增長、場景快速擴張。
伴隨即時零售從“配角”變成“主角”,即時消費市場的需求在不斷擴大,結果便是原先的模式無論在購物品類,還是購物時間上,都無法完全滿足消費者的線上購物的需求。
以名創優品為例,常規店90%部署在商場里,是完美的線下客流聚合地,但對即時零售的業務來講,會受制于商場的營業時間,以及商場周邊五公里覆蓋的人群范圍,遠遠不夠。
當原有模式存在一定局限性,無法全額承接即時零售業務,供需錯配便催生了的閃電倉的出現和快速發展。公開資料顯示,美團閃購推出閃電倉4年多來,目前全國共有超過3萬個閃電倉,最早主要是便利店類閃電倉,現在幾乎所有零售垂直品類都有閃電倉,便利店閃電倉占1萬多家,其余2萬家是其他品類。
02
大型連鎖零售商加速布局閃電倉業態,歸根結底還是因為這是“利益最大化”的一種“解題方法”。
一方面,過去四年的發展驗證了以閃電倉為代表的獨立倉業態,有足夠盈利支撐。
一位服務商曾透露,他今年開了50多家閃電倉,目前都很賺錢。這些倉一般面積在200平方米左右,雇傭6~7名店員,成本在50萬元左右。這50多家閃電倉中,月凈利潤最低的為3萬元,較高的為8萬元。
同時,調研數據顯示,同等面積下,閃電倉在坪效和利潤率方面表現都要優于傳統門店。對比同樣200平方米面積,門店的營業時長為10~24h不等,閃電倉可達24h;門店的坪效為59.2,閃電倉為83.3;門店的月銷售額約為35.5萬元,閃電倉的月銷售額約為50萬元;門店的利潤率為1%~5%,閃電倉的利潤率為3%~10%。
這樣的結果其實在意料之中,超市、便利店等實體門店為了承接線下用戶與流量的問題,需要考慮人流密度、位置、門面、裝修水平等問題,多在較好的地段租有價格不菲的物業。相比之下,專為即時零售而生的閃電倉則是截然不同的一套運營邏輯,天然會在成本方面具有一定優勢。這也是為什么閃電倉誕生之初,吸引的多是投入較小的創業者群體。
另一方面,閃電倉與實體店并非對立和相互替代關系,連鎖實體零售商所謀,其實是以“開倉”反哺線下門店。
在行業人士看來,所有實體零售商在線下開店,都是為了服務到店消費者,過去商家用上線外賣方式提高線下門店的坪效,但還不夠。“倉店”是在用戶離店后非常重要的一種供給形態,甚至會成為商家獲取線上新用戶的重要方式,并反哺線下門店。
名創優品就是個典型的例子。正如前面提到的,名創優品的常規店90%部署在商場中,主打“大IP+小剛需”的定位。而24H超級店則是通過“倉”的模式,選址在常規店難以進入的社區和住宅等人群密集區域。
在貨盤上,24H超級店并簡單照搬線下門店已有貨盤。除常規快消品外,其根據美團閃購提供的商品分析,設計和研發了更符合即時零售消費者需求的貨品供給,例如旅游出行用品、禮贈用品、清潔用品、數碼配件、美妝個護、寵物用品等特色商品。
這意味著,24H超級店無論面對的客戶群體,還是售賣的商品品類,都與名創優品常規店有充分差異化。名創優品即時零售負責人陳鎮杰表示:“即時零售帶給名創的是絕對的增量,新增用戶超過80%。如果把我們的常規店比作瓶子里的石頭,倉店就像是填滿石頭縫隙的沙子,滿足了更多消費者的需求。它不僅不會沖擊原有的門店體系,還能拓展線下門店的寬度,做到互惠互利。”
在陳鎮杰看來,閃電倉這個業務模式,應該是未來即時零售最好的一個載體。“過去我們把即時零售作為線下業務的延伸,但是我們后面慢慢發現,整個即時零售的空間跟價值非常大。因為即時零售的用戶高需求更多在密集的住宅、辦公等區域,閃電倉可以24小時運營,只專注于即時零售業務,對于整體的業務發展會更好。”
簡而言之,實體店與閃電倉在選址、經營方式和貨盤上都能做到充分差異化,這是二者能夠形成互補、實現相互促進的根源,也是名創優品,以及其他更多大型連鎖零售商選擇布局的重要動因。
03
從店到倉,本質上是即時零售的供給進化。
美團核心本地商業CEO王莆中認為:“零售業態進化與物種進化相似,物種的進化主要是空氣、溫度、含氧量,零售的進化則是我們的生活方式、基礎設施和科技水平,閃電倉業態的出現和繁榮,是這種進化的重要標志。”
行業普遍認為,對零售商來說,閃電倉是接下來具有確定性的大機會,是商家加碼線上、反哺線下較好的載體。越來越多大型品牌商入局,印證了這一點。
閃電倉已經成了高熱賽道,但想要切實做大蛋糕的規模,平臺與零售商相互需要。在品牌商、零售商“開倉”,豐富平臺的商品供給、提高供給的質量的同時,也需要美團閃購等頭部平臺打好基建。
借助即時零售領域的數字化積淀和用戶規模,在名創優品24H超級店的新模式拓展過程中,美團在選址、貨盤、運營、組織等方面提供了一系列支撐。
不久前,美團閃購宣布了圍繞閃電倉展開的“繁星計劃”,將為有志于開拓閃電倉的商家提供包含“精準選址,運營指導,爬坡資源,牽牛花系統,專屬配送解決方案”的閃電倉開倉全鏈路賦能,面向商家開放每日神價、神券、商品魔方、智慧分銷、精準營銷等平臺支持資源。美團閃購也提出,預計到2027年,美團閃電倉數量將超過10萬個,市場規模將達到2000億元,覆蓋全品類、全地域。
從3萬到10萬,究竟哪些連鎖零售品牌能夠把握機遇,“搶灘”成功?讓我們拭目以待。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