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餐飲,加速離場
出品/餐企老板內參
作者/孫雨
2024年臨近尾聲,回看過去一年,網紅餐飲品類越來越少。
繼天水麻辣燙后,今年似乎再無爆火的新品類出現。
反之,行業常態幾乎籠罩在“倒閉潮”,盡顯悲觀。品類爆火后,落得一地雞毛,令人惋惜。
01
網紅餐飲曇花一現
僅靠微創新遠遠不夠
轉眼又是一年立冬,人們紛紛亮出頗有儀式感的紀念方式。
哦對了,去年冬天火遍全網,出現在大街小巷,被年輕人追隨打卡的罐罐烤奶,最近立冬剛過,充滿儀式感的罐罐烤奶總算是又有了一絲熱度,一波人又重新擺攤做罐罐烤奶的營生了。
有人無私分享了自己花3000元學費學會的罐罐烤奶技術配方,似乎頗有成就感;有人信誓旦旦的把工具裝備買全了,在家演練后準備出發去夜闖世界;有人曬出了外出擺攤照片,頗有質感和網紅感的圖片確實都非常好看,似乎不管是賣家還是買家,大家分享出來感覺就是在取悅自己。
網友們擺攤賣罐罐烤奶
至于回頭客怕是更談不上,一位網友發表稱“重生之我在家門口賣罐罐烤奶,出攤第一天,賣出去一杯,吃了一碗炒飯,吃了一盒炸洋芋,今天收入負10元。”擺攤創業就圖個樂呵?
說起形式創新,就不得不提到風靡一時的圍爐煮茶,每到秋冬季,圍爐模式都會上演一陣新戲,圍爐模式沒有變,但是爐子上的食物倒是換了一茬又一茬,圍爐煮茶經歷爆火和沉寂,如今圍爐煮蟹又被追捧成秋冬最酷的美食玩法,人們主打一個城會玩,給乏味的生活增添一絲樂趣。
只不過,這些只是曇花一現,形式上的微創新帶來的新鮮感維持不了太久。
正如去年火遍全國的竹筒奶茶,把塑料瓶子換成了竹筒外殼,變身高價網紅產品,去吸引人們不惜花費兩小時排隊購買。然而這種網紅產品根本經不起推敲,構不成餐飲品類乃至品牌。竹筒和奶茶都太容易粘貼復制,商家就是看中這波短暫的賺錢紅利,蜂擁而上,要知道做餐飲是要用產品打動人和提高復購率的,只注重形式卻忽視產品品質,最終只能是空有其表,而處于頭腦狂熱的消費者們顯然只是看中其拍照打卡好看的價值,就這樣被商家狠狠拿捏了。
被二次利用的竹筒們
現在,只能偶爾在旅游景區看到竹筒奶茶,這陣風早就吹過去了。倒是遺留下來的竹筒被大家作為筆筒來用了,這也算是個長尾價值,偶爾看到他,還能回憶起排隊幾小時所打卡的奶茶。
02
文旅助燃的地方美食
火爆周期從半年縮短至2個月
誰還在吃天水麻辣燙?淄博燒烤?東北鐵鍋燉大鵝?
還別說,今年冬季旅游季及亞冬會即將來臨,哈爾濱市商務局最近向全市餐飲、住宿等企業發出有關倡議,其中提到:堅決杜絕“天價食品”、“宰客欺人”、“強買強賣”等行為。
有人說,“爾濱”歸來,仍是“頂流”。去年冬季的“頂流”哈爾濱,今年能否繼續爆火?在地方文旅的強勢帶動下,倒是值得期待一番。冬季旅游熱,必然會拉動當地餐飲經濟增長。
但是東北餐飲能有多大熱度,還真不好說。畢竟去年巔峰期,大家看到的東北美食代表依舊只是鐵鍋燉,彼時跑出了個“山河屯鐵鍋燉”,目前全國有超240家店。
回看熱門品類,今年必須要提名天水麻辣燙。從3月躥紅,4月熱度達到巔峰,成為新晉頂流。游客大批涌入天水,更吸引了批量創業小白,直接跑到天水體驗麻辣燙,甚至跑去拜師學藝,更有人敏感的捕捉到這波紅利,連夜把理發店升級成天水麻辣燙。然而5月開始爆冷,全國各地天水麻辣燙店批量關閉,這個一度被視為打造“第二個淄博燒烤”現象級品類,結果顯而易見。
而率先爆紅的淄博燒烤,結局幾乎雷同。
天水麻辣燙頂流門店
無論是淄博燒烤還是天水麻辣燙,他們是乘著地方特色美食和文旅而被全國人民熟知,他們有其自身特色和亮點,他們能夠在某個時間段爆紅有其合理性,或許只是天時地利人和。因為從品類上看,燒烤、麻辣燙都是廣為熟知的餐飲品類,市場足夠大;從城市上看,淄博、天水都是極具煙火氣的小城市,這兩年人們外出旅游更傾向于選擇類似的地方打卡,所以區域美食優勢存在。
要說淄博燒烤到底涼沒涼,并沒有一個統一標準,熱度沒了是事實,卻不能斷定淄博燒烤的生意不行了。因為在社交平臺上,能看到依然有人每日分享去當地打卡,品嘗當地正宗的美食。
只不過,慘遭失敗的結局,大部分還是敗在了餐飲創業小白們的盲目涌進,倒閉的更多是一些后來入局者,只想湊熱鬧趕來開店,想要去抓住這來之不易的餐飲紅利,說白了單純的想賺錢。
最后留下來的,基本還是當地傳統老店,盡管無法品牌化和規模化,但是在生意旺季或是節假日仍有持續不斷的客流,也許對他們來說這就是最好的生存之道,在當地市場好好經營和發展。
今年夏天淄博燒烤火熱現狀
03
前有冒烤鴨為戒
小眾品類不敢再“放肆”
相比之下,冒烤鴨、砂鍋菜、啫啫煲、酸湯火鍋等區域美食,倒是跑出了部分品牌。因為他們要比罐罐烤奶有深遠的市場根基,是川渝地區、云貴地區乃至廣州地區的美食基因,受眾廣闊。
以至于在冒烤鴨期間,掀起大批加盟熱。冒烤鴨加盟品牌此起彼伏,尤其是向下沉市場滲透。只是結局就是,前期營銷成本過高,總部收取加盟費后不管不問,問題不給解決,很多加盟商經營沒多長時間就關店了,關鍵是許多加盟商都是剛剛入門的創業小白,只能說入學代價真不小。
冒烤鴨從起勢到批量倒閉,熱熱鬧鬧的維持了一年半之久,熱度超越淄博燒烤、天水麻辣燙,只是到頭來門店批量倒閉,大部分高喊加盟的冒烤鴨品牌在割完一茬韭菜迅速離場,只剩下被坑慘的加盟商和創業小白原地自怨自艾。
現存的冒烤鴨品牌門店規模集中幾十家,冒烤鴨這道菜品被許多快餐或川菜館納入菜單里。
所以在繼冒烤鴨后,砂鍋菜、酸湯火鍋、渣渣牛肉、啫啫堡等小眾品類,倒是切切實實出現相對頭部的品牌代表,比如說羅媽砂鍋在砂鍋菜品類中屬于一家獨大,全國近400家,有煙火氣和性價比,恰逢出現于預制菜遭受質疑的時期,這樣的美食更容易受到消費者青睞。
前幾天立冬那日,砂鍋菜又小火一把。北京商報數據顯示,10月以來,“暖食”的線上外賣訂單不斷攀升,其中砂鍋菜搜索量同比增長294.2%,火鍋的外賣訂單量同比增長超130%。
當然,啫啫煲也很火,但是能叫上名字的品牌莫過于幾個。曾素有“深圳排隊王”的啫火啫啫煲,北京開店有一番熱度,至于排隊王稱號怕是早已成為過去式,另一家火啫啫·粵式啫啫煲也開出150多家店,只能說人們更多對啫啫煲有認知,至于品牌沒太大感知,因為啫啫煲走出廣州后,實際上對于其他地區的顧客來說,只要菜品好吃又有性價比,吃誰家都一樣。包括新紮師兄冰室今年推出的名廚啫啫煲品牌,目前已經暫停營業。
以及像今年出現的江西小炒、長沙蓋碼飯、土味餐廳等走紅,沒有品牌出現實屬正常。
甚至有業內人士認為,“冒烤鴨、啫啫煲、砂鍋甚至都不能視為品類,頂多是產品創新,依舊屬于快餐或正餐系列,至少從市場上看,他們和火鍋、燒烤、茶飲這些品類是無法比擬的。”
此話不無道理,因為有的品類想要去做品牌和規模化,可太難了。
對于已經小有規模的品牌能踏實經營每家門店,而不是把目光過度放在加盟賺快錢上,盡管規模不大,卻也能保住品牌名聲和持久的生命力。追求規模看似能短期獲取市場關注,但從長期來看,弊端盡顯,不論是門店經營、產品同質化、加盟商管理或是供應鏈。
紫光園砂鍋菜品制作中
攝圖:內參君
實際上,砂鍋菜在秋冬季是優勢的,奈何目前砂鍋菜客單價整體偏低,想要盈利并且規模化,一個不可或缺的元素就是要實現門店的高翻臺率;要么是去抬高客單價,但是這又和砂鍋菜平價快餐的模式有所相悖,而且高價的背后需要產品品質提升和顧客愿意買單。
不過,機會還是有的。比如能被頭部品牌選中,說明這個產品值得挖掘,品類熱度持續更長。
就說酸湯火鍋,今年6月份,海底撈推出一款雷山酸湯鍋底,此前官方數據顯示,雷山縣魚醬酸的鍋底銷量已突破90萬份,成為爆款產品;再或者是砂鍋菜,紛紛出現在張拉拉中國蘭州牛肉面、魚你在一起等快餐門店,和府撈面最近還開出一家主打砂鍋菜飯的副牌首店。
04
回歸經典品類
至少市場看得見
想借用一句話“經典永流傳”,放在餐飲行業也能通用,簡單理解就是每個經典餐飲品類和茶品都有值得重塑的可能性,因為他們依附在市場很久,形成了自己的“根”。
舉例來說,經典黑糖珍珠奶茶今年夏天席卷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熱度頗高。內參君在7月專門寫過一篇《7.5元一杯的“反預制”奶茶火了?年輕人瘋狂排隊3小時》文章,里面提及的部分品牌在規模上有所改變,當時僅50多家的陳文鼎目前有超200家;煲珠公從235家增至360多家。
且不說他們也會面臨市場競爭和挑戰,只是作為傳統經典奶茶產品,受眾根基早就打的非常牢固,有人借機重打招牌,回歸經典,切中實際。包括今年有茶飲品牌聚焦做專門店,實則也是在內卷中迫切尋找差異化和創新點,發揮自身產品長板,取悅消費者,這并非一件壞事。
上個月,海底撈在天津開出首家“喵塘主麻辣烤魚”門店,主打鮮魚現烤,人均消費100元左右;紫光園開出新品牌“友涮·清真銅鍋涮肉”,瞄準高性價比社區店模式,經營形式為“火鍋+檔口早餐”,人均消費80元上下;在漢堡領域,巴比食品在上海總部門口開設巴比扒包店,定位高性價比“中式漢堡”。
不得不承認,頭部企業資本雄厚,具有試錯成本優勢。但是不管這些副牌的結局如何,至少從頭部餐企的動態可見,他們幾乎都傾向于選擇火鍋、燒烤、烤魚、烤肉、漢堡等經典品類。
正如餐飲老板內參創始人秦朝的新書《識勢》中所說,沒有經歷過時間沉淀的品類就沒有強大的生命力,不要總想著自己開創一個屬于自己的全新品類,否則將無力教育市場;教育市場認知永遠是頭部大佬們要做的事,新人創業最好不要做選品類不要追流行,因為流行是變化最快的。
當然,這里并不是說品類創新沒有機會,只不過這些品類終究是少數人的游戲。而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入局就會直接陷入死局。正所謂“穿著西裝進,穿著褲衩出”,試錯成本太高。
05
網紅餐飲遠去
消費趨于理性,品牌摒棄網紅標簽
無論是網紅餐飲,還是爆紅品類,相對來說這些都過去小眾化和地方化。
尤其是網紅餐飲,再無往年的熱鬧。此前美團公開數據顯示,2023年倒閉的餐飲門店,有一半都是網紅餐飲,更有網紅品牌門店最短生命周期有小于一個月的。美團副總裁魏巍表示”過去這些網紅品牌依賴內容運營,單一渠道運營形成短期的散點營銷趨勢,很難形成經營復利。當周圍環境、經濟周期發生改變時,更應該關注餐飲中本質的東西和不變的東西,關注產品和服務。”
這背后,能感受到越來越多餐飲人正在摒棄網紅標簽。同時,餐飲創業者變得謹慎和理性,專業加盟商越來越多,吃過幾次虧后,發現真的不能再做餐飲創業的“狂熱分子”了。曾經,餐飲小白大量涌入,盡管眼看行業深陷倒閉潮,每天卻仍有新的“敢死隊”進駐,有人說“既然上半年倒閉了一百多萬家店,是不是就輪到我進軍餐飲賺錢了?”
而品類和品牌能否造勢?除了資本,關鍵還要消費者認可。而今,當消費理性成為主流趨勢,人們在選擇上和消費時變得更理性,既要品質又要性價比,網紅餐飲想要再去創造一批排隊王,已經非常難了,人們不再輕易被種草,締造網紅餐飲排隊王的時代基本已經過去。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