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妝正在跨入“妝械融合”競爭新周期
出品/卿照
撰文/李偏偏
回顧剛剛過去的2024年,“妝械融合”是美妝圈不容忽視的高頻熱詞,這一年,諸多頭部美妝品牌加速布局醫美領域:
3月,修麗可上新三類醫療器械產品“鉑研”膠原針;
5月,上海家化旗下玉澤推出重組膠原蛋白修護貼敷料、醫用重組III型人源化膠原蛋白修護液兩款“械字號”新品;
7月,曼秀雷敦上線包括重組III型人源化膠原蛋白修復貼、醫用透明質酸鈉修復貼等在內的醫用修復貼產品;
而近期,丸美先“丸美生物”強調自身的生物科技屬性,又規劃明年推出重組膠原蛋白水光針等三類醫療器械產品。
種種跡象似乎驗證著“妝而優則械”的鐵律,今天我們來聊聊,妝械融合這一潮流形成的底層邏輯是什么?美妝集團的這份作業值不值得抄?應該如何抄?
01
價值千億的競爭策略
美妝企業布局醫美產品,是一種進可攻、退可守的競爭策略。
坊間盛傳一則價值千億的問題:醫美會不會擠壓以及多大程度擠壓護膚市場?
卿照認為,從長期來看,醫美與護膚各自在不同的維度中獨立發展,并發揮協同作用,不存在擠壓,因為二者發展邏輯不同。
護膚品從基礎護膚到功效護膚,其提供的主要為保濕、美白、抗衰等解決方案,這些方案主要特征起效周期較長且效果舒緩,隨后效果顯著,即時反饋的解決方案應運而生,即我們所認知到的醫美。
可以看到,醫美就是在日常護膚之上,更高位的需求邏輯下產生的:日常護膚在于為消費者提供維持皮膚狀態的功能,醫美則在于為消費者提供創造好皮膚的功能。
但需要明確的是,護膚理念從基礎護膚到功效性護膚是供給進化,而功效護膚到醫美則是供給補充,因此二者的發展是有邊界的:
歐美醫美發展是一個佐證,2023年美國醫美滲透率已經達到領先全球的17.2%,同時聚集了強生、寶潔、雅詩蘭黛等美妝巨頭,是全球最大的化妝品消費市場,數據顯示,2023年美國化妝品市場規模達到194.3億美元。
《中國醫美行業2023年度洞悉報告》顯示,中國醫美市場增速達20%,市場規模超過2000億元,達到化妝品市場的一半;
與翻滾而來的醫美浪潮對應的,是趨于平靜的美妝市場,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1-11月,化妝品零售總額累計達到4015億元,相比去年前11個月4.7%的增速,放緩甚至負增長1.3%。
一邊是快速發展的醫美市場,一邊是存量內卷的護膚市場,搭上醫美或許可以給自己帶來新的想象空間,這也美妝品牌協同開發醫美產品的根本原因。
比如,國貨美妝市場第一個與其發生聯動的是醫用敷料,即械字號面膜,從此出道的巨子生物和敷爾佳,給平靜已久的面膜市場帶來了高光時刻:
2018年巨子生物屢登雙11敷料類目銷冠,年銷量達到700-800萬盒,撐起2022年上市前三年的累計37億營收、22億凈利潤;敷爾佳則在2019年攜手李佳琦,一晚賣出25萬張,貢獻2019年-2021年超15億元利潤的大頭。
如今,二者各自完成了不同程度上的轉型,已經進入蓄水量更大的護膚市場,巨子生物重壓重組膠原護膚,敷爾佳則致力打造超分子護膚原料。至今,修麗可、曼秀雷敦、丸美、玉澤正在復制敷爾佳和巨子生物的增長路徑。
02
妝械融合的參考答案
目前來看,美妝品牌推行的妝械融合,主要的作用開拓更多應用場景和為品牌價值賦能。
一則是通過推出醫美產品來對抗護膚市場的內卷環境,高技術含量的醫美產品賦能品牌,既帶來議價權,新品類的開拓又可以節約和覆蓋營銷成本。
械字號面膜是美妝品牌布局醫美的一致選擇,作為醫美術后常用的二類醫療器械,其相對于注射類產品入局門檻低、審核周期短,是小秀肌肉的最佳選擇,畢竟“成本2元售價35元”的杠桿充滿誘惑,受益于此的敷爾佳毛利率( 2023年,82.23% )直逼茅臺。
此外,還有部分美妝品牌全面介入醫美”圍術期“( 圍繞手術全過程,包含術前、術中和術后 ),如貝泰妮旗下抗衰品牌璦科縵,其將術后護理分為0至28天,并將其分為三個階段提供護理方案:
第0天為“械”品主導的治療階段,第0至3天為“械妝結合”的術后修復階段,第4至28天則以“妝”品增效為主,進行術后圍養。
同樣”圍術期護膚“”全周期修護“理念的,還有福瑞達旗下品牌珂謐、歐萊雅旗下品牌修麗可、法國菲歐曼以及億勝生物旗下的再生醫美品牌伊麗妥等。
另一則,更有野心的美妝品牌會選擇布局注射類產品為品牌賦能,合作錦波生物推出“鉑研”膠原針的修麗可就在此列。
除此之外,巨子生物、丸美生物、至本等也在向上進階三類醫療器械。據公司公告,巨子生物目前儲備了4款產品:重組膠原蛋白液制劑( 水光 )、重組膠原蛋白固體制劑( 改善魚尾紋 )、重組膠原蛋白凝膠( 針對中重度頸紋 )、關聯重組膠原凝膠( 中重度法令紋 )。
總體來看,美妝品牌布局醫美的手段豐儉由人,從投入程度由低至高劃分,妝械融合的手段主要有三種:
1)委托:將產品設計與生產委托給具有“妝械結合”資質的一站式廠商,早期的敷爾佳的醫用敷料生產就采用這種方式;
2)共創:護膚品牌攜手生物科技企業補齊自身在醫美領域的短板,比如雅詩蘭黛旗下品牌倩碧CX膠原蛋白創面敷貼,就是與聚源生物共創的妝械融合產品;
3)自研自產自銷:敷爾佳、巨子生物、華熙生物等美妝品牌都通過自建生產線深度入局醫美。
03
大膽嘗試與理性克制
需要強調的是,妝械融合或許可以作為美妝品牌應對競爭的一種進階手段,美妝品牌還需愛惜羽毛,在妝字號到械字號的破圈中還需量力而行,既要大膽嘗試,又要適度保持理性克制。
華熙生物與愛美客的發展歷程,就值得我們反復回味:
在過去的漫長發展中,華熙生物積攢了國內甚至全球最強的玻尿酸量產能力,為確保消費者口碑,華熙生物避開高風險的醫美產品,始終堅持發展更為穩妥的原料和護膚業務。
但同時,后起之秀愛美客搶跑注射用玻尿酸產品資質,并迅速占領國內早期玻尿酸注射市場,華麗超車并成為“醫美茅”。
表面上看,以上商業奇跡是愛美客的大膽嘗試對華熙生物理性克制的彎道超車,但深層次的信息是,愛美客拿出真金白銀深度綁定醫美機構和培訓醫師,才在醫美亂象叢生的普及期保住了口碑。
眼前,謀求內卷出路的美妝品牌,或許也該時刻參考和謹記——醫美的早期競技場里,遍布曾經充滿野心的醫美企業白骨。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