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檔票房爆了,但大部分影視公司并不開心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 王國平
編輯/娜娜
春節檔票房爆了,《哪吒》創出歷史新高,除了《哪吒》背后的光線傳媒,大部分影視公司過得并不開心。
從港股阿里影業暴跌開始,貓眼娛樂跟跌,再到大陸開市后,光線傳媒一枝獨秀外,大部分影視公司奔著跌停去了。連號稱龍頭的萬達電影,都小跌3個多點,以示共鳴。這波號稱史上最強陣容的春節檔,沒能給餓的“嗷嗷待哺”的影視公司們一口飯吃。光線傳媒在發行、出品押注單一影片獲得大勝,其它影視公司為何連杯羹都分不到?
發行市場之前一直是貓眼、阿里淘票票兩強相爭,聯瑞等揀點渣渣。本輪春節檔,貓眼押寶S級的《唐探》,阿里淘票票押寶S級的《封神》。初一,《封神》口碑崩塌,阿里率先出局春節檔;初二,《哪吒》跑出線,《唐探》無力競爭,宣告退出競賽,貓眼出局。此后,光線發行已無對手,影城紛紛站隊押單邊,部分影城重倉給了《哪吒》50%排片。貓眼相對阿里來說,只是輸得不那么難看而已。至于中影發行押寶A級《射雕》,本身與其它超級玩家就不是一個級別的,只是沒想到后面會輸到墊底。
出品方方面:北京文化重倉的《封神》兵敗,直接跌進谷底;博納影業,就沒有爬起來過;還是只有光線傳媒一枝獨秀。至于一些散戶投資玩家,根本沒有話語權,比如萬達電影。萬達電影投資電影不喜歡放一個籃子里,這部投幾百股,那部投幾百股,然后到處跟人家說,某某片是自己投的。外界一看,哇!好多大片都投了,但一看業績,一塌糊涂,票房大賣跟它沒什么關系。
拿《唐探》來說,萬達電影一直說《唐探》是自己的IP,但萬達電影就投點邊角料,還把份額分點給大股東儒意。關鍵萬達電影拿到的份額成本居高不下,別看《唐探》春節檔也賣得不錯,萬達電影可能連本都沒回來。不止《唐探》,萬達電影號稱另一大IP《誤殺》系列,跟萬達電影也沒多大關系,買點份額而已,肖央才是主角拿大頭,看在早年幫一把的份上,分杯羹給萬達電影。
頭部導演和演員拿走了電影的大部分收益,部分玩家哪怕拿到份額也是高溢價,也才有了萬達電影所謂的青年導演、演員扶持計劃。高票房伴隨著高制作、宣發成本,導致利潤被壓縮,削弱盈利能力,不是所有幾十億票房大片的投資人都能夠賺到很多錢。春節檔除了光線傳媒,其它出品方都慘兮兮。
發行和出品兩大權重遭遇雙殺后,影城及院線端也屬于受益春節檔票房報復性反轉,理論上說應該不錯。
院線頭部萬達在春節檔實現了12億的營收,自營影城體系獲得11億營收,加盟店1億營收,怎么說也有大幾千萬以上的利潤,算不錯吧。影城行業已經不是暴利行業,重資產,折舊、租金、能耗等固定成本開支較高,需要放大收入規模來攤平效果。之前影城行業一直受票房規模過小,無法有效攤薄,整體利潤率受到壓制。
如果2025年各檔期都均衡發展,可以參照2019年之前春節檔占比的估值來走,也就是春節檔占比不到10%,2025年全年票房應該創出歷史新高;如果參照21年后極度依賴春節檔,其它檔期全面失衡,春節檔占比的均值在17%,全年估值在600多億,不會創出歷史新高。600億起跑的規模足以稀釋影城的固定成本,后面檔期內容端能夠順利釋放的話,現有的影城價值被低估。這也就是為什么春節檔后,有的影城原本要賣,現在不賣了;有的影城不愿意開新店,現在心里又癢癢了。
萬達電影票房的利潤還不如賣爆米花、可樂來得多,春節檔220萬桶爆米花+飲料,利潤都破億了。萬達電影相當長一段時間主營業務都差不多換成餐飲業態了。只有票房規模夠大時,影城利潤率才會加速放大。2025年影城這塊業務是沒有問題的,可以對齊2018、2019年的空間,票房規模越大,影城越賺錢。影城業務存在被低估的可能性。
影城未來潛力發展空間其實不在票房,也不在餐飲,從境外資本市場來看,文化產業能夠獲得溢價的通常具有較強的文創周邊實力,那又是一塊暴利行業。文創產品的銷售力決定文旅企業估值空間,是較好的杠桿可供撬起。影城行業通常喜歡把這塊業務叫做衍生品,萬達影城在春節檔衍生品就賣了幾千萬。節前開始發力的時光里就沖這塊來的。
影視公司想押寶頭部導演,成本居高不下,且一旦押寶失利,滿盤皆輸;扶持青年導演,短期內不容易跑出來,耗時太長。押寶影城板塊,需要票房長期處于高位,才能攤薄成本,獲得較好收益。票房板塊雖然會繼續創新高,但幾年后會出現新的天花板,利潤也會再次觸頂,想象空間有限。文創周邊,甚至進軍主題樂園、游戲等板塊,進行融合跨界變現,才能讓價值最大化。
影視公司的集體不開心,只是仍處于傳統路徑缺乏想象空間,無法獲得資本市場認可。適度跨界,主營業務占比最好越小越好,才不會有天花板。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