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拼多多人效比還高:If椰子水赴港IPO
出品/向善財經
近日,泰國品牌If母公司IFBH Limited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
這名字對中國的消費者來說,有些陌生,但是一提到if的椰子水,相信這兩年不少人都喝過。
作為曾經的小眾飲品,如今已經風靡全球,椰子水以其低糖、高電解質等特點成為增長最快的細分品類之一。
而從此次遞交的招股書來看,這家公司可謂是信心滿滿,不過在向善財經看來,這家公司在中國市場面臨的挑戰并不小。
代工模式跑出的王
先看財務數據,2024年收入1.58億美元(約11.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0%,凈利潤0.33億美元(2.4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99%。
毛利為57.9百萬美元(折合人民幣4億元),同比增加90.7%。毛利率則由2023年的34.7%增加至36.7%。
而且令人驚奇的是,這是家員工僅有46名的公司,人均貢獻利潤約526萬。
但是在對其商業模式進行拆解之后,這樣的高人均產值也就不難理解了。
在2022年,創始人薩克將國際業務分拆,成立了IFBH。
IFBH采用“代工廠+第三方物流+分銷網絡”的輕資產模式,其中,if在中國內地的業務主要交由兩個分銷商,一個主要負責在線渠道,另一個則負責線下渠道。
也就是說從生產到加工,再到銷售環節,總公司和多數依靠代工的企業一樣,是妥妥的“甩手掌柜”,這么做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得到的就是極致的人效和輕資產。
只不過,在中國的市場環境下,雖然人效很高,但是IFBH是個依賴單一市場,單一產品,單一貨源供應的公司,這時高人效+代工的模式是否還能保持優勢,就是個問題了,我們挨個來看。
一、單一貨源供應導致的是成本難以控制,競爭受阻。
2024年,泰國遭遇高溫天氣,椰子減產導致新鮮椰青的終端零售價從9.9元/個漲價至16.9元/個。當年8月,if椰子水方面發布了調價通知函,稱因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運營成本增高等原因,公司決定對if現有品牌系列產品售價進行上調。
原因無他,招股書顯示,General Beverage是IFBH重要的代工廠商,其供應的椰子水原料比例為總需求的70%以上,且泰國為IFBH椰子水原料的唯一來源。受困于單一的供應,沒什么閃轉騰挪的余地,唯有漲價。
這事要是放在美國,英國這樣老資本主義國家,漲也就漲了,但是在中國,特別是涉及零售行業,供應鏈的,只要犯一點小錯,友商們以及不知道哪里竄出來的零售商,就會發動“內卷大法”。
當前,天貓平臺上,330ml容量的Vita Coco椰子水單價約8.07元,350ml容量的if椰子水單價約5.2元,330ml的三麟椰子水單價則約3.95元(較發稿日可能有浮動)。
友商的傷害力其實不算大,畢竟都是定價高端,都想站著掙錢,價格不會差太多,但是零售商不這么想,我胖啊,上千的sku,算的是總賬。
大手一揮,各零售平臺紛紛推出大容量裝主打“極致性價比”,盒馬鮮生1升裝的自營品牌椰子水,樸樸超市1.1升裝的自有品牌蔻泉椰子水,售價均僅為9.9元。
在供應鏈體系冠絕全球的中國,老百姓的消費環境太好了,選擇太多了,已經形成了“低價好物”的價值觀,不能匹配國內的競爭環境,想要持續發展并不容易。
其次就是議價能力,和質量把控。
招股書顯示,2023年及2024年,IFBH向五大供應商采購的金額分別約為5300萬美元及9700萬美元,占同期采購總額的92.3%及96.9%。
舉個最直觀的例子,就是中國的乳企當年對奶源的依賴,導致的結果一是質量無法把控,二是價格上,容易被上游抱團漲價,隨后乳企痛定思痛,收購了大量的上游供應企業,把原料的話語權牢牢的把控在自己手里。
以史為鑒,對IF來說,如果后期出現被上游抱團裹挾的情況,該怎么辦是個問題。
二、單一市場面臨的國產競爭問題。
灼識咨詢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IFBH在中國內地與中國香港椰子水飲料市場的市場份額均為第一。
其中,IFBH在中國內地的市場占有率約34%,在中國香港的市場占有率約60%。在上述兩大市場,IFBH的市占率均超越第二大競爭對手7倍以上。
和牛奶、啤酒等飲品一樣,椰子水也是舶來品,雖然在我國南方的少數地區,有飲用的記錄,但是大面積普及其實并不多。
追溯啤酒,牛奶的發展史,我們會發現,這種新興的產品,外國企業確實有紅利期,但是等中國的零售商們反應過來之后,形式就不一樣了。
像青島啤酒,早就打破了諸如喜力等企業的地位,如今在國內已經成為市占率第一。
天眼查APP顯示,國內的巨頭菲諾,已經加快了擴張的步伐,加上零售企業的內卷,可以想見,未來if所遭受的市場挑戰是殘酷且激烈的。
三、單一產品面臨的增長問題。
2023年和2024年,IFBH椰子水產品的收入占比分別為93.8%與95.6%。同一時期,中國內地市場收入在IFBH總收入的占比分別為91.4%與92.4%。
受益于近兩年椰子水在中國市場爆發式的增長,公司業績也水漲船高。
但是和過去元氣森林等新口味的飲品一樣,在嘗鮮的這陣風過去之后,增長會不會打一個問號?
元氣森林在氣泡水增長放緩之后,依靠著“外星人”這樣的新品持續增長。
風物長宜放眼量,以元氣森林為樣本,IFBH或許也要及早的穩住第二增長曲線,以防在未來椰子水增長放緩時業績沒有緩沖的空間。
就目前來看,IFBH似乎并沒有優化自己的產品結構的打算,雖然2022年推出的Innococo電解質水系列,在2024年銷量激增120%,但是銷售額占比還是太低了一些。
所以,綜合來看,這三個單一看都不算特別大的風險,但是組合在一起可能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說完挑戰,再來看看優勢。
Z世代的新寵
讓我們先從需求端看起。
上面說到,椰子水是舶來品。因為在歐美市場,椰子水是主流飲品之一,早在2016年,美國椰汁水市場的零售額已接近20億美元,僅2016年英國消費者就消耗2500萬升椰子水。
需求端的潛力比較大,只不過彼時因為生產工藝不完善,供應鏈體系沒有搭建完成,椰子水的售價居高不下,350ml裝售價15-20元,普通人消費不起,加上口感差異,僅吸引健身、高端消費群體。
這一情況在經過疫情的宣傳后,迎來了改變,消費者對“天然電解質”“低糖低卡”產品的需求開始釋放。
客觀來看,椰子水每升僅含20-50千卡熱量,鉀含量還超過香蕉,這些特性使其成為運動補水(占消費場景32%)、母嬰群體(18%)及都市白領(45%)等特定消費場景的選擇之一。
加上瑞幸的“生椰拿鐵”等現象級產品的出現,帶動了B端市場需求的激增,規模上來了,價格自然就沒有以前高,目前if的產品330ml的整箱購買的話,單瓶價格僅3.5元,雖然和盒馬的9.9/一升相比依然不低,但是已經是普通消費者能夠接受的范圍了。
在供給側,東南亞作為主要椰源地,規模化供給能力不斷提升,泰國的椰子產量占全球產量的40%。
以往成本高昂,就高在運輸上,需要冷鏈技術。
在無菌冷灌裝技術普及后,椰子水易氧化的難題得以解決,保質期從原本的7天延長至18個月,解決了運輸成本的難題。此外,NFC(非濃縮還原)工藝的應用提升了產品的附加值,也加速了椰子水在大眾市場的滲透。
在營銷上,除了邀請肖戰作為代言人,IFBH還與泡泡瑪特合作,將其熱門的Crybaby角色呈現在if產品包裝上,吸引了大量Z世代客群;與瑞幸聯名推出的“生椰拿鐵PLUS”單周銷量高達300萬杯。
此外,IFBH還進行多項其他戶外宣傳推廣,包括快閃活動、在廣告看板、巴士候車亭設置產品宣傳橫幅與海報,在巴士、地鐵等大眾運輸工具上投放廣告。
作為外來的和尚,對中國市場是足夠尊重的,營銷的各個環節都比較精準,無論是利用粉絲經濟,還是借助品牌的效應,幾乎每一步都沒有走錯,可見這46人的團隊是做主了功課的,在市場推廣上面功力深厚。
但是,需要投資者重點思考的是,椰子水畢竟不是含有酒精那樣的成癮性強的飲品,產品同質化比較嚴重,不是剛需飲品,通過營銷和粉絲經濟得來的客戶往往不那么穩定。
那在未來,隨著規模的增長,市場競爭加劇,會不會產生對高營銷費用的依賴,反過來侵蝕利潤。
最后綜合來看,椰子水對中國消費者來講,是一個新興的品類,還在嘗鮮階段,市場容量遠未見頂,公司團隊小而精,也很懂中國市場,倘若能夠解決代工模式中存在的弊端,挖掘出第二增長曲線,在IPO通過后不失為一個優秀的標的。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