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電商阿里、京東、唯品會核心數據對比
聯商網消息: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最新發布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B2C網絡零售市場(包括開放平臺式與自營銷售式,不含品牌電商),天貓依然穩居首位,在移動購物市場中的份額占比為57.7%;京東移動端市場份額增長較多,憑25.4%緊隨其后;唯品會的市場份額從2015年的3.2%上升至3.7%;排名第4-10的電商分別為:蘇寧易購(3.3%)、國美在線(1.8%)、當當(1.4%)、亞馬遜中國(1.3%)、1號店(1.2%)、聚美優品(0.7%)、拼多多(0.2%);其他(3.3%)。
5月19日,《聯商網》發布2016年中國零售上市公司營收百強榜。榜單顯示,京東、阿里、唯品會位列零售電商領域前三強,營收超過4750億元,增幅超過40%。這三家電商平臺經營狀況究竟如何?《聯商網》根據財報數據從多個方面探討這三家電商在各個領域的變化。
阿里市值遙遙領先
上市公司市值代表著資本市場對一個企業發展前景的預期,市值越高,代表市場對這家企業的期待越高。截止2017年5月31日,三家電商總市值為3743.31億元,其中阿里巴巴以3092.17億元領先。
阿里巴巴近年來在由于全球化戰略順利實施,資本市場對阿里巴巴認知加深。5月10日,阿里巴巴市值首次突破3000億美元,成為國內僅有的市值超過3000億美元的美股上市公司。阿里巴巴CEO張勇在5月10日表示,阿里市值突破3000億美元,是市場給阿里的一個禮物。
自3月2日京東發布2016年度財報宣布京東開始盈利后,兩個月時間,京東股價從30.67美元一路飆升到如今40.79美元,市值增長超過百億美金。
唯品會自2014年11月28日分股以后,股價就一直一路波動前行,特別是在5月16日一季度財報公布后,股價一直低迷。唯品會CFO楊東皓表示,資本市場股價短期波動正常,短期波動,誰也控制不了,長期波動就是反應業績的,唯品會股價從長期看是增長的,這就是市場對唯品會的信心。
自營的京東 聯營的阿里
從營收上看,阿里、京東、唯品會三家營收為4750.63億元,在電商流量初定的環境下均保持40%以上的高速增長,其中京東以2602億元營收排名第一。
阿里巴巴在整個財年平臺交易規模達到3.76萬億元,京東2016平臺交易規模只有9000億元。雖然京東交易規模不如阿里,但是營收卻比阿里高出很多,這是因為兩家電商運營模式不同導致收入不同。阿里巴巴長期以來以平臺模式為主,吸引眾多商家入駐,其營收來源主要靠廣告和商家服務費用。而京東、唯品會長期以來以自營為主,其營收來源主要是銷售商品金額。
京東扭虧為盈 阿里賺錢能力強
利潤反應的是一個企業賺錢的能力。去年三家電商凈利潤617.41億元,其中阿里巴巴578.71億元,占比93.73%。從凈利率上看,阿里賺錢能力超過京東,唯品會,凈利率為36.56%。
京東因其重模式,長期以來都是以虧損狀態展現。2016年京東扭虧為盈,全年凈利潤10億元,2015年全年虧損9億元。同時在2017年一季度財報中,京東一季度盈利14億元,盈利能力增強。
京東、唯品會活躍用戶增長迅速
數據顯示,阿里巴巴在過去的一年中國的零售平臺活躍用戶4.54億,同比增長7.32%,京東2016年活躍用戶2.266億,同比增長46%,唯品會2016年活躍用戶5210萬,同比增長42%。在活躍用戶的增長中,阿里巴巴增長明顯放緩,京東、唯品會開始接觸更多的網民。同時,京東用戶主要以青年和城市白領為主,唯品會用戶主要以女性為主。
倉儲物流進一步發展
在過去的一年,隨著電商規模的繼續擴大,三大電商企業在物流倉儲方面進一步發展。
據悉,阿里過去一年在物流方面投入巨大。菜鳥網絡率先推出隱私面單,單子面單覆蓋率達到81%,菜鳥“當日達”、“次日達”覆蓋曲線1000多個;
截止2016年12月31日,京東擁有大型倉庫256個,配送點6906個,倉儲面積達560萬平方米。2016年11月23日,京東宣布物流社會化,劉強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京東物流的開放是京東集團整體對外開放的開始,是一個重大的戰略轉型,標志著京東將過去12年以傳統方式構筑的優勢和基礎設施升級。2017年4月,京東再次宣布,組建物流子集團,未來或獨立上市。
截止2016年12月31日,唯品會在2016年新增5個配送中心,2017年一季度新增2個前置倉,倉儲面積達到210萬平,截止2017年一季度末,唯品會擁有快遞配送人員2.3萬人,擁有直營站點2800個,購買配送車輛1370輛,同時唯品會高級副總裁唐倚智表示,每年將繼續在物流方面投入30億元。
在電商領域,阿里、京東、唯品會三家占據市場絕對份額。從五個維度看出,阿里巴巴在規模、盈利能力、市場期待方面依舊遙遙領先,但京東在營收,用戶增長,物流快遞方面有較大優勢,同時在盈利能力上正在埋頭猛追,唯品會在京東和阿里的夾縫中生存,不斷蠶食空白市場。
(來源:聯商網 木魚)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