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購物中心大猜想:萬物皆由人
出品/聯商網&搜鋪網
撰文/聯商特約專欄作者吳明毅
頭圖/聯商圖庫
所有成功皆因暗合大道,反之亦然,之于商業,大道即人性。——題記
聯商專欄:近年來,商業地產大熱,究其原因,一方面因地產著實已至天花板,不變則不通;另一方面,由于國內產業結構調整、消費市場大發展及資本市場不斷完善引發的巨大想象空間。
而且隨著以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不斷深化,消費必然成為經濟支柱力量,掏空六個錢包的房市必須要被降溫、打壓,那么留給地產大鱷們最優亦或是唯一的出路即是商業地產了。
因此之后幾年,大概率成為商業地產的爆發之年。機遇明顯,問題亦然——“多”代表著同質化,同質化意味著升值及故事空間的嚴重受限,所以,當下各大地產商在全力加碼商業布局的同時,更在苦心研討同一個課題:下一代商業體應是什么樣的。
這個答案或許千人千面,但不可否認的是,距離下一代商業體面世已然不遠,因為MALL時代的同質化已愈發嚴重,不變則難久,且當其出現之時,將如MALL取代百貨時代一樣,如秋風掃落葉一般,橫掃市場,所以,“留給MALL時代的時間著實不多了”。
而如今看來,雖各家都在加碼研發破局,但卻并未有真正具有迭代意義的產品出現。在我看來,下一代商業體的邏輯或許是這樣的——恰如題目,萬物皆由人。
故研究這課題實則是研究“人”未來的發展與變化,我認為以下幾個方向值得重點關注與思考:
感性至上
具象而言,感性即為體驗、感覺、營銷、服務等看不見、摸不著、但感覺的到的;理性即為品牌、裝修、景觀、建筑等看得見、摸得著的。
由于項目數量的日益加密,同質化日趨極限,品牌之于聚客已不再是核心,只是基礎內容,甚至隨著創造品牌門檻的不斷降低、新一代消費者品牌意識的不斷分化,將愈發被邊緣化,但有一點須明確——品牌永遠是基礎,只是越發欠缺聚客效力及故事空間,取而代之的是由品牌組合而產生的主題性,但同樣亦會因同質化而不斷成為基礎內容。
那么什么又是最難被同質化的呢?答案是——感覺(可回憶你到過的、非本地的項目,讓你留下深刻記憶的是什么?品牌?建筑?裝修?還是……)。
因此,可得出如下推論:越是具象的越將成為未來的基礎內容,且對于迭代的意義越小;越是非具象的越將成為未來的核心要素,且對于迭代的意義越大。
所以,下一代商業體應屬于感性的,超越“五感”的,即由“第六感”驅動的商業模型,重點應在這里。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物極必反,物壯則老。私以為當下對于未來商業體的研判或許略為定式化,即“通過不斷的做加法,使之愈發包羅萬象、五光十色、令人眼花繚亂…”但加法有盡頭嗎?
我想是有的,其盡頭即是由于信息的爆炸,人的大腦一片空白,開始抵觸信息;其盡頭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所以,“加”的盡頭是“無以復加”,必然歸零。
而“減”則不然,返璞歸真,大道至簡,隨著未來信息的進一步爆炸,人的大腦必將愈發抵觸信息,越復雜的東西越將被抵觸,越簡單的越令人著迷。
另一方面,“少則得、多則惑”,越簡單則越有想象空間,想象空間即意味著故事性、延展性及記憶點,“極簡、返璞歸真”將是下一代商業體的邏輯內核。
逃離北上廣
曾看過一個數據分析報告,其中一個數據較有意思——95后愈發喜歡向低線城市聚集,這個數據不由使我聯想起當年轟動一時的“逃離北上廣”。新一代青年為何更喜歡低線城市?
在我看來,一方面因為生來“衣食無憂”,故對于物質的看法與追求更淡;另一方面,則是由于社會壓力的不斷增大而產生的逃避傾向。
如若這些推論成立,則可做出這樣一種預判——隨著壓力的不斷增大,越來越多的新一代青年將下沉至三線及以下城市,隨之將引領相關城市的快速升級,這也正是城市多中心、多極化的一大根源所在,此方面在這不做展開,但其引出的“減壓訴求”將成為塑造下一代商業體的重要內涵。
所以,如何讓人感到放松、甚至“避世”應是下一代商業體的核心課題,真正答好這一課題的商業體必將成為下一代項目的執牛耳者。
人人皆有病
曾有多位大家、巨匠預言過——21世紀將是心理疾病肆虐的世紀。這亦與霸榜美國暢銷書榜20余年的經典之作《少有人走的路》開篇那句“人人皆有病”如出一轍。
從當下現實來看,這些預言確非危言聳聽,心理疾病已成為“21世紀的世紀病”,究其原因,一方面因為節奏過快、壓力過大造成的超載;
另一方面則因為對于物質的過度追求誘發的欲望爆棚,隨之產生的落差(理想與現實)與扭曲;再加上層出不窮的“便利渠道/app”使人越來越懶,“熵增”越來越高…如若不懸崖勒馬,則情況勢必愈發嚴重。
因此,如何迎合大眾“去人欲”的強烈欲望、“尋夢桃花源”的心理訴求,將成為下一代商業體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什么能夠緩解人的抑郁情緒?生活氣、煙火氣,穩定、安全、平等、開放的空間,如上,值得深入思考。
健康、健康、還是健康
除了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同樣會被越來越“早”的高度重視。近年來,“三高”愈發年輕化,“脂肪肝”可謂(年輕)人皆有之,“三歲得糖尿病、十歲得高血壓”等各類報道屢見不鮮…隨之而來的即是年輕人對于身體、健康的愈發重視,他們愿意花更多的錢去買各類有機食品,“輕食”愈發流行,運動方式愈發多維、科學。
因此,如高油、高鹽、高糖等的餐飲品牌及菜系在未來將愈發受限,前途堪憂;綠色建筑材料、干凈的空氣、充足的日照、科學的溫度、濕度等愈發成為項目加分項;換言之,“自然”將成為下一代商業項目的重要邏輯內核。
IP的真正意義
任何事物的快速發展都有其深層原因,抓住根本則可洞悉事物發展的基本趨勢,IP亦然。近年來IP越來越熱,且越來越多的標桿項目紛紛投入重金研發自有IP,私以為這背后的深層原因在于對同質化的愈發焦慮與深度思考。
為何老牌標桿項目對于IP研發愈發熱衷?恰如“感性至上”所言,之前的品牌差異化優勢已愈發微弱,且標桿項目品牌級次大多到了天花板,通過品牌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基本封頂,而諸如建筑、美陳、精神堡壘等起初較具引領性的規劃,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愈發普通,消費者亦因習慣產生了審美疲勞。
那么如何尋求差異化?好像唯有“IP”一途了,因為IP不只是一個形象、一個吉祥物,而是“感性”的承載,是故事的載體,當“理性”觸頂,唯能通過“感性”突圍,但由于感性“看不見、摸不著”故需要載體,載體即是IP。這才是IP的真正意義。
所以,下一代的商業體一定會全力打造IP,且這IP一定是與項目共生的,與項目完全融為一體的,且自設計階段即啟動的,無IP、非“下一代商業體”。
結語
私以為下一代商業體將是完全劃時代的、與上幾代的深層邏輯是截然不同的——上幾代實質是由“滿足大眾對于物質的追求”驅動,重心無外乎“吃、喝、玩、樂、購”及“視、聽、嗅、味、觸”;而下一代則是圍繞大眾的心理訴求構建,猶如動漫《圣斗士星矢》中“五感”后的“第六感”,是形而上的。
同時,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是離不開物質基礎的,所以上幾代的所有都變成了下一代的基礎。
因此,下一代商業體可謂是“第六感的商業體、哲學的商業體、形而上的商業體”,其核心在“人”、不在“物”,其重點一定在于“營銷”,或許商業營銷人的大時代即將來臨,只是這營銷不是“術”、而是“道”。萬法歸一,大道當然,我輩自強。
最后須特別申明一點:“萬物皆由人”是寧高寧先生在“上經論壇”中分享的相關思考,由于百思之后確找不出比這更精妙的概括,所以特此借用。
但更感慨大企業家確均為哲學家、思想家,如若下一個時代將是機器人、人工智能的時代,那么思想將是人類的無價之寶與核心競爭力,我思故我在,共勉之。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聯商立場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