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打工人”的下半場,活下去
來源/聯商網(www.bra8h.cn.cn)
撰文/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柳二白
頭圖/聯商圖庫
聯商專欄:雖然才是深秋,市場的森森寒意已經止不住地讓人打冷顫。
許多零售業態正在遭遭前所未有的挑戰。關店是常態,門可羅雀成為日常,做各種看起來新穎熱鬧但實際效果并不大的促銷活動成為不得已的共識,現在,每走一步都異常艱難。但零售業不是停滯就能坐等成果的行業,它像一條河流,在日積月累中,在緩慢或喘急的流動中,只有超越自我,才能積攢繼續流動下去的能量。
生存是第一要務,在緊迫的當下,多多少少會生出急燥之心,就像走隊列,表面看好像還算齊整,其實心里早就亂成一團,所謂的齊整只是勉強維持而已。
現在店鋪的更換像走馬觀花。在一條馬路上,三四家店鋪相繼關門,關門的店鋪是蛋糕店、餐飲店、按摩店、咖啡店。稍微大一點的、有點規模的門店,如果經營的項目不那么“接地氣”,就有可能陷入到關店的厄運里。
關門的這些店,都不是生活必須門店,滿足的是基本生活之上的需求,這就帶來了經營挑戰。因為現在消費者對基本需求之上的需求,并不那么趨之若鶩,甚至避而遠之。畢竟,消費者把手中的每一分錢都規劃出更大的價值,是必須要做好的功課。
取代那些關掉店鋪的是生鮮超市、酒水專賣、干果水果專賣、小餐飲店,這些新開的門店更與煙火氣的生活貼近。究竟如何,還需要時間的驗證。
相比小門店的當即立斷——生存不下去就關店,大體量的門店則要為難許多。在物業、租金、建筑成本等多方受限之下,就算艱難也不得不咬牙堅持。比如,一些購物中心里,許多店鋪都在慘淡經營,配套的高端超市里人流少到員工比顧客多,大體量的購物中心不可能說關就關,必須要維持,渡過當前困難時期,這不僅需要耐力,更需要財力的支撐。共渡難關成為行業的共識。
疫情突發,讓直播迎來了高潮,直播之所以受到青睞,說到底,就是能有令人折服的低價,這是直播的精髓所在。要不消費者為什么要花幾個小時,看一個人或幾個人的并沒有多少內涵的商品介紹呢?失去價格這個根本,所有的直播都會黯然失色,就算行業明星也不例外。
直播的短板也顯而易見。一些實體零售商積極地參與到直播中,與品牌聯手,做各種活動。但實體店是需要消費者到店內感知氛圍、選購商品,這是門店與消費者的紐帶所在,如果實體店大肆在直播中售賣商品,就意味著要失去一些消費者到店的機會,直播間又不同于線上店鋪,只能暫時開放,這種瞬間的銷售額對實體店究竟會帶來多大助力,能拉動多少后續的銷售額,其實是值得商榷的。
今年日子有多難過,看看美團,就能窺到一點端倪。在美團上,許多原來客流不錯、口碑較好的餐飲店,都不約而同的推出了團餐,或代金優惠券,吸引更多客流到店,這是原來從沒有過的。推出較多的優惠活動,這是餐飲店的自救方式之一。
就算與民生最近的超市,也問題頻出。這些問題有疫情常態化后帶來的影響,也有超市自身經營原因顯現出的問題。雖然現在這些問題還沒有對經營構成威脅,但卻如蟻蛀堤,隱患已經真真切切地發生了。一些問題具有代表性,說明在面對同樣市場狀況時,大多超市都選擇了保守且安全的運作方式,看似是安全了,其實降低了自身的信譽。
比如,鮮肉不鮮的思考。
出于對超市的信任,許多消費者在購買鮮肉時,會避開專賣店、菜市場,專門選擇大一點的、有聲譽的超市選購。他們慣常認為,超市會負責地替他們對商品把好關,做好第一道防線,能買到放心、安全、新鮮的肉品。
事實是如此嗎?近期,實地選擇幾家超市購買鮮肉,發現結果并不那么令人滿意。第一家超市,不管陳列還是店堂環境都有很大改善,也有市場上口碑最好的鮮肉柜臺,但買回家的肉餡食用后,發現竟沒有“肉味”,如同嚼蠟。第二家超市,也是某品牌鮮肉,湊到鼻子上,隱約聞到了某種不新鮮的味道,問員工,他卻誓言旦旦地說,這是今天剛到的。第三家超市,購買鮮肉后,員工要把肉鎖到防盜袋中,顧客要拎到款臺付款才能解開,把鮮肉當成了貴重物品售賣,這種繁瑣的售賣方式,可以想見,會有多大銷量,惡性循環之后,鮮肉將更加不鮮。
當和一些顧客交流感受時,有許多人感嘆:要想買到質量好的鮮肉,最近確實要貨比三家。
造成這類問題,客觀原因有:豬肉價格的居高不下,影響了銷量。尤其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許多消費者的收入不樂觀,都捂緊了錢包,這讓鮮肉的銷量進一步受到影響。現在超市里的品牌鮮肉,大都零星地擺放了幾塊,可見銷量不好。
當然也有超市管理的主觀原因:因銷售不佳,所以就訂貨謹慎,原來超市的鮮肉都是“堆”著賣,現在大都是“擺”著賣,零零星星的幾塊鮮肉根本激不起消費者的購買欲望,銷量進一步變差,于是就出現了非當日鮮肉在架銷售的情況,如果不注重現場管理,鮮肉不鮮就成為常態。
相比菜市場和小的沒有規模的社區生鮮店,鮮肉是超市無可爭議的優勢品類。出于信任,許多消費者都會專門到超市購買鮮肉。就算在疫情最緊張的時期,一些消費者仍會舍棄家門口的小店,專門到超市購買。
因此,不要因為價格高、銷量少,就放棄對鮮肉的管理與要求。管理者需要認真做好規劃與管理,提升管理門檻,保證鮮肉的品質,這是當下超市的根本。管得好,做得好,這才是基本競爭力所在。在民生商品上多下功夫,不用價格犧牲品質,也不能為了減少損失而讓不新鮮的商品上架銷售,這應成為管理者關注的焦點。
比如:綠葉菜缺失的思考。
綠葉蔬菜的保鮮難度大,易腐爛,損耗也多,這給經營帶來了難度。因此許多超市的葉菜要么點到為止,要么只少量進貨。
超市主觀強調葉菜的經營難度,避開綠葉蔬菜,選擇少經營或不經營。這看似降低了超市的損失,躲避了經營風險,其實降低的是自身競爭力。綠葉蔬菜是消費者購買的首選,在需求與供給之間出現的鴻溝,許多零售商視而不見,寧可繞道而行。
到訪過的門店,綠葉蔬菜做得最好的是巨野佳和。曾經在三個時段到佳和,分別是上午、中午、下午,佳和的蔬菜在這三個時間段里都呈現出高品質,品種豐富,飽滿新鮮,讓人忍不住購買。佳和在縣級市,不管消費者的消費水平還是消費理念都不能與二三線城市相比,但佳和仍把綠葉蔬菜做得顏值與品質俱佳。看來,以消費者的消費水平為由,作為不經營或少經營綠葉蔬菜的借口是行不通的,說到底,是怕擔風險、怕麻煩、怕損耗。
當前困難多,經營難度也大,許多零售商的顧慮不禁多起來,做任何事都首先想到利潤兩個字,這本無可厚非,因為利潤是生存的根基。但做任何事都把利潤作為首要條件時,會發現縮手縮腳許多,許多決策都趨于保守,不想創新,也不想做無畏的犧牲,把經營置于保險箱里,以為是“保險”了,其實禁錮了前進的步伐,封閉了思想與思考,這比經營趨于保守更為可怕。就像綠葉蔬菜,不是超市做不好,而是諸多因素考量之下,沒有做好綠葉蔬菜的決心與信心。
現在要顧及眼前的利害,也要考慮長遠的發展。超市經營,內容最為重要,如果沒有內容,其他最終都淪為空淡。
市場的寒流一波又一波地襲來,許多店鋪都在寒風中瑟瑟發抖,關店頻頻,“送別”大概會成為今年的關鍵詞。
上半年,疫情催生了對民生商品的需求,這對超市等民生業態來說,上半年還沒有遇到困難與困境,但到了下半年,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在動蕩之后趨于平穩,消費需求隨著收入的不樂觀也步步緊縮,此時與民生相關的業態也遇到了困難。原來要活得好,現在是要活下去,這是許多零售商當下的目標,也是每一個零售“打工人”的期望。
*本文系聯商網特別策劃“零售下半場”系列報道,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聯商立場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