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商業地產沒有關鍵詞
來源/聯商專欄
撰文/老丹
每年到了這個時候,都比較糾結。
因為到處都是今年的關鍵詞總結,和明年的大趨勢之類的。
無論是大師還是神棍,元旦后到春節前都是展示的好時機。
往年我也喜歡趕這個熱鬧,可今年坐在電腦前憋了半天,實在不知道怎么下筆。
上周去參加協會的年會,祝酒環節,第一個嘉賓上來就說:‘今年太難了!“
下面一片掌聲雷動。
上次這么喪的祝酒詞,獲得這么熱烈的反應,估計還是在滿清最后一位皇帝的退位典禮上。
什么關鍵詞,都無法回避一件事:這是商業地產,乃至房地產業最艱難的時期。
以前商業地產人聚會,大家一見面除了商業互吹以外,還會意氣風發的回顧現在,展望未來,
但今年參加了幾次活動,感覺大家都比較收斂,別說揮斥方遒了,能保持微笑不哭出來的,已經算是非常堅強樂觀了。
原因有很多,疫情是很重要的一項。
從商業的角度,經濟形勢固然很重要,但無論好與不好,還是有應對的方式的。最可怕的,往往是不確定性。
另一只靴子沒落地時的市場,是最惶恐的。
而疫情就是那只靴子,時刻懸在頭頂。
當誰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來,那么就只能用最保守的策略來應對。
所以今年只要是招商,基本沒有順利的,品牌不關店已經不容易,開店就更難。
加上雙減的影響,大部分物業空鋪率都是上升的。
至于業績下滑,快成了普遍現象。
幾乎可以肯定的說,我們面臨的,是20年來最困難的時期,而且不知道什么時間結束。
說到這個話題,就不得不說下上海,
今年上海新開業的商業設施,在全國也是排名前列的。前灘,LALAPORT,太陽宮,來福士,千樹…………,未來這些怎樣不說,但目前還是開一家火一家,有些都可以算是現象級別的。
除了上海本身的消費力比較強勁以外,還有一點,就是從2020年3月份開始,上海沒有一次超過街道級別的封控。
就是有限的幾次小范圍管控,也基本上在7-14天內迅速解封,
所以上海的商業,幾乎都沒遇見過關門停業。
我們都知道,對于大部分商戶,一年關停兩個月,基本上全年就白干了。
城市管理水平,影響的并不止居民的生活便利度,對商業及經濟的促進的是全方位的。
但部分優秀商業的開業,并不能沖淡行業里濃濃的觀望氣氛,
這是整體的趨勢,很難在短期內改變。
在這個形勢下,談什么關鍵詞都意義不大。
飯都吃不上了,你給我說要積極向上陽光帥氣當然沒錯,但這種雞湯喝著口味還行,可是不管飽。
從明年的情況來看,形勢依然好不到哪里去,那么未來的商業地產市場會發生什么?
找不準位置的,會越來越難!
現在人逛街的頻次是多了還是少了?
肯定是少了,主要原因有很多,電商的影響導致部分消費線上化,疫情影響使大家不愿意出門,很多90后的‘宅’屬性等等。。。。。。。
對于商業,帶來的第一個影響就是消費的目的性更強,以前可逛可不逛的,可能就不去了。
更多的人,會在有限的時間內,選擇自己最喜歡的購物中心進行消費。
某種意義上,現在實體商業的競爭,就是對處于遞減狀態的客戶消費時間的爭奪。
而目前國內商業的最大問題就是同質化。在過去的十幾年內,中國的購物中心絕對是井噴式的發展,從以百貨為主要商業形式的時代,迅速來到了大型購物中心時代。
曾幾何時,‘全覆蓋’‘大而全’成為了購物中心爭奪客群的法寶。
在當年,大家剛從百貨時代轉過來,一看能買能吃能玩,哎呀太厲害了,所以這個模式完全沒問題。
但市場變化很快,一是競爭越來越激烈,而是消費習慣不斷變化。
最近幾次論壇,大家都在談‘Z時代’。
這也是慣例了,商業地產圈追起概念來,有時比娛樂圈還猛,名詞多的讓B站的UP主都追不上。
比如:到底’Z時代‘是怎么消費,標簽那叫一個多,都快成玄學了。
但有一點是大家都承認的:就是下現在年輕人見多識廣,也更注重自我,在消費理念上,無論是精神還是物質層面,都更有個性與特征。
換句話說,那些規模很大,但是風格業態品牌都差不多的商業設施,可能不再是他們的首選。
我們曾經做過一個研究,在對大量客群進行了系列深訪后發現,對于大多數客戶來說,一個經常去的購物中心里,真正復購高的品牌(包括零售和餐飲),極少超過1/3。
所以‘大而全‘對于很多人來講,并沒有很實際的意義,反而增加了購物的時間成本。
傳統消費觀念里,總覺得大的商業更耐逛,選擇更多。
而現在,很多人,特別是新生代在逛街前,其實對消費都已經有明確的傾向性了:我不一定去那些千篇一律的購物中心,完全可以找個主題有趣,風格合適,牌子也都喜歡的。
至于大點還是小點,都沒什么關系。
對一個商業項目來言,有的消費者,每周來一次,每次來喝杯奶茶或買個冰激淋,另一種也是每周一次,但吃飯購物看電影要花好幾百。
從貢獻值上分析,前面的十個消費者,可能都比不上后面的一個。
現代商業爭的是高凈值客群。
真正的高凈值客群,一定具備兩個特征:忠誠度與復購率。
現在很多同質化嚴重的大型購物中心,雖然客流量看著還可以,但這兩個指標卻一直不高。
所謂的‘全覆蓋;,現在有個新說法:
“老人嫌貴,年輕人嫌土,孩子媽媽嫌亂,最后一個都沒舔好‘。(引用自某二線城市知名大型購物中心總經理原話)。
現在你不能再取悅所有人,而是一定要找到真正的核心客群,并讓他們花錢!
所以,2022年,先別急著什么變革創新擁抱元宇宙,先搞清楚,你的核心客群到底是誰,你靠什么吸引他們來消費!
消費的回歸
不僅是2022年,未來幾年里,反消費主義的浪潮會越來越明顯。
首先,經濟增長,帶來了眼界的增長,社會抗忽悠能力增強。
第二,年輕群體沒有經歷過物質缺乏的年代,所以也沒有報復性消費的心態,相對更加理性。
最重要的是,大家都沒錢了!
2021年初,老丹在一個小型論壇說,現在的商業,很大的機會都在‘一頭一尾‘!
‘一頭‘是指重奢,無論經濟形勢怎樣,IFC的LV都會排隊,疫情期間出不了國,排隊還更長。
畢竟對于一些人,一年賺1個小目標,還是半個小目標,基本不影響買愛馬仕還是香奈兒。
而對于一年賺10萬的來說,少了一半房貸都要斷供了。
‘一尾‘,指的是生活性消費,同樣,無論市場與經濟,常規的生活需求還是要的,大部分人還是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質量。
所以很多地方在2020年疫情爆發結束后,社區商業類率先復蘇,租賃率與收繳率都較為穩定。
而很多不上不下的商業和品牌,這兩年的日子都很難過。
今年在很多公開場合,我都愛提回歸這個詞,意思就是未來的商業,一定要考慮消費本質,而不是講概念玩噱頭。
無論是大型的還是小型的商業,在招商時,都要考慮對于你的目標客群來說,這些業態和品牌,是不是有足夠的影響力,并能形成復購。
重奢不是誰都可以做的,那么在現在的市場情況下,剛需類顯然風險更加可控。
為什么資本這兩年在餐飲賽道,更青睞于拉面啊麻辣燙這些小吃快餐類品牌,因為這些都有個共同的特點,低客單價,高復購率,場景隨機,剛需。
在過去的幾年里,大家都在喊創新,但說實話,無論是網紅店,還是網紅項目,成功的有,但死的更多,只不過大家的視線,都聚焦在了成功,或者裝的很成功的那些上面,失敗的被忽略了而已。
有很多被不被人注意的,反而是一些地方或者領域的隱形冠軍。
前兩周去青島,看了個項目,不酷不炫,可品牌搭配合理,業態錯落有致,環境簡潔舒適,氛圍也很接地氣。
僅里面一個7000平米的超市,據說一年營業額快3億了,其中生鮮柜一年過億,比一個小型購物中心還高。
這幾年,類似的商業不少,特別在二三線城市,只要能真正與目標居民的消費吻合,運營表現都非常出色。
在多數網紅項目還在為收支平衡絞盡腦汁時,很多不顯山不露水的社區商業卻賺的盆滿缽滿。
上次在重慶參加一個商業圈的聚會,吃飯時一位‘大咖’侃侃而談,他們是怎樣在強二線城市,把一個創新商業做到80塊每平米每月的。
旁邊某來自西北省份三線城市的大哥一臉憨厚的聽著,我多事問了他一句,說老兄你們那個商業街租金多少,大哥說今年不好做啊,一樓才800多塊每平米每月。
全桌寂靜。
大哥舔了舔嘴唇,又補充了句:“按建面!“
專業決定未來
今年幾家合作公司一起開年會,我上臺說,現在日子是不好過,但對我們這樣的公司來講,可能反而是機會。
算是打氣,但也有屬于技術狗的自信!
這幾年,我們和我們的合作伙伴,一直致力于一個方向:
無論做什么項目,也無論是策劃、定位、建筑設計還是運營管理,都要認真的考慮兩個要素:專業性,以及落地性!
以前市場形勢比較好,大量品牌都在高速擴張,只要你的購物中心位置過的去,沒太大硬傷,基本上招商還是招的到的。
但今年可以看下,有沒有品牌影響力,以及招商能力的高低,對最終的呈現效果會有巨大的影響。
上海今年開業了不少家商業,有些無論是設計、空間還是業態,都非常出色。
但也有一些,不乏所謂的新網紅打卡地,前期炒作很響,但一看品牌,一言難盡!
餐飲好歹是上海郊區水平,零售感覺和縣級市接軌,業態配比也不知道什么邏輯。
我去逛了兩個小時,下來很沉默:就沒搞清楚它到底想做個啥!
這種商業,一旦前期熱潮過去,后期靠什么活著?拍一張照片五元么?
這還不算最糟糕的,畢竟業態品牌后期還可以調整。
建筑上要出問題,就更麻煩!
今年我們做了不少百貨改造的項目,體量都不大。但真的改起來,會發現難度很高。
首先小體量商業定位要準,其次改造的成本要有很嚴格的控制,第三因為小,所以對空間的精細化設計及使用非常重要。
大到中庭,小到一根柱子和樓梯空間等,在設計與功能上都要有合理的思路。
這些一旦錯了,后期會有很大的麻煩。
而到了運營期,就更加復雜。
首先人員配置要合理,怎樣用最少的人力,來達到最好的運營效果,是要精確測算的。
另外還有對多經點的合理使用,以及廣告位等的效益最大化等。
簡單點說:未來運營一定要能夠最大限度的開源節流。
所有的這些,都離不開系統化的專業知識。
以前容易賺錢的時候,粗放點沒問題,但現在肯定不行了。
今年參加中購聯年會,很欣慰的看到,很多真正做商業的,都在提精細化運營。
是的,就是‘精細’!
看一個項目運營的好壞,不能光看它做了多少場活動,可能衛生間有沒有異味更能看出管理水平。
也不能光看自媒體的曝光率,而要看能不能有良好的租金回報。
更不能只關心引進了多少網紅多少首店,要看是不是大部分商戶可以生存下去。
“遠山初見疑無路,曲徑徐行漸有村。”
冬天還在持續,春天還不知何時到來,但商業地產,終歸會有成功的道路,只是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