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錢巨虧上市,Keep盈利很難
4000萬健身人撐起一個IPO,那個最多健身人用的APP要上市了。
近日,線上健身平臺Keep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作為全球最大的在線健身平臺,Keep的平均月活已經超過4000萬,其中2021年三季度的月活達到頂峰,為4175萬。
快速增長的月活,一方面幫助Keep增加營收,另一方面也為Keep擴寬產品線和推出會員訂閱制,創造了可能。以會員訂閱及線上付費內容、自有品牌產品、廣告為主要的變現途徑,Keep在近三年的營收一路走高。
招股書顯示,Keep在2019年和2020年的營收分別為6.63億元和11.07億元。到2021年前九個月,Keep的營收達到11.59億元,同比增長41.3%。其中自有品牌產品貢獻的收入,超過5成。
雖然用戶拉新和營收快速增長,但銷售和營銷開支也翻倍增長,讓Keep的盈利之路并不順利。凈利潤方面,Keep已經連續三年處于虧損狀態。2019-2020年,Keep分別虧損7.35億元和22.43億元;2021年前三季度,Keep虧損高達24.58億元,經調整后為虧損6.96億元。
線上健身行業固然具備成長潛力,但前期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去做市場教育,燒錢換增長,因此足夠的資本也是必備條件。在業務上全線擴張,雖然用戶和營收規模還存在上探的可能,但虧損的事實,已經將在線健身這門生意的變得不再“性感”。海外的Peloton、國內的Keep,至今難逃“盈利魔咒”。
另外Keep目前整體毛利率較2020年同期有所下降,在獲客成本高漲、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其長期盈利能力將受到考驗。
月活超4000萬,年虧超6億
從推出健身課程,再到銷售智能健身設備、配套運動產品,Keep快速擴展業務版圖,并成為線上健身市場的頭部玩家。
自從2015年上線APP,Keep很快吸引一、二線城市的年輕人群,在用戶層面認知度已經較高。根據灼識咨詢調查,在中國健身人群線上健身應用程序市場,以及智能健身設備市場,Keep都占據了最大市場份額,分別為44.7%和38.8%。
瞄準居家健身的風口,早期以各類健身課程,包括力量訓練、有氧運動、瑜伽等上萬節錄播課,Keep為健身愛好者,尤其是入門階段的健身小白,提供了專業的課程教學。低至9元包月的會員付費制,價格也比線下健身房更具優勢。
上線兩年多便用戶數破億、訂閱會員數達到百萬,Keep的成長速度可謂飛快,如今月活最高已經突破4000萬。
從用戶數據來看,2020年,Keep的平均月活躍用戶為2970萬,到2021年提升至3440萬,2021年三季度的月活數達到最高峰,為4175萬。Keep的平均月活及訂閱會員數,均是競爭對手的兩倍以上。
隨著用戶在平臺上累計完成17億次鍛煉次數,包括跟隨錄播課完成的10億次鍛煉次數,Keep成為鍛煉次數排名第一的中國線上健身平臺。
線上健身平臺的生存,本質上依賴優質內容。早期Keep以PGC和PUGC模式生產內容,以內部教練、健身達人,以及第三方健身專業機構等,吸引用戶在Keep上觀看錄播課和直播課。包括周六野、帕梅拉等頭部KOL的入駐,幫助Keep聚集了不少高粘性用戶。
從總營收來看,Keep在2019年的營收為6.63億元,到2020年增長至11.07億元。2021年前三季度,Keep總營收進一步增長至11.6億元。近三年的毛利,由2.73億元增長至4.94億元。
為用戶提供線上健身解決方案,Keep主要通過自有品牌產品、會員訂閱及線上付費內容,以及廣告這三種途徑變現。
在Keep的營收結構中,自有品牌產品貢獻了5成以上的收入。Keep推出的瑜伽墊、啞鈴、運動服等配套運動產品,以及智能單車、手環等智能健身設備,銷售額一路提升,從2019年的3.96億元,一路增長至2021年前三季度的6.39億元,在總營收占比達到55.1%。
除了核心的自有品牌產品,Keep的營收還包括會員訂閱及線上付費內容,這部分收入占到3成左右,其增速遠超其他業務。
Keep來自會員訂閱及線上付費內容的收入,從2019年的1.51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3.38億元,占比為22.8%。到2021年前三季度,這部分收入達到3.8億元,在總營收的比重提升至32.8%。
此外還有Keep的廣告及其他收入,從2019年的1.16億元增長至2021年前三季度的1.4億元。不過這部分收入占比從17.5%,下滑至目前的12.1%。
雖然整體業績一路增長,全年平均月活超過3000萬,但是Keep的盈利難題依舊擺在眼前,且經營虧損持續擴大。截至2021年前三季度,Keep的利潤虧損為24.58億元,經調整后虧損6.96億元。
“盈利魔咒”難解
獲客成本日益高漲、虧損加劇,不止是擺在Keep面前的難題。前有Paloton、后有Keep,這些在線健身平臺至今尚未實現扭虧。
被視為“美版Keep”,成立于2012年美國互動健身平臺Paloton,是一家被稱作“健身屆奈飛”的明星公司,Keep可以說是它的中國門 徒。
Paloton最早以動感單車、跑步機等智能硬件銷售切入市場,逐漸培養用戶的付費訂閱習慣,營收和用戶規模連年提升,擁有277萬名聯網健身訂閱用戶。作為Paloton的眾多追隨者之一,處在用戶增量巨大的中國市場,Keep很快實現趕超,成為全球最大的在線健身平臺。
與新的消費群體和消費習慣契合,尤其處在居家健身發展相對空白的階段,Keep曾被視為熱門的投資標的。以內容+產品雙向驅動,來拉動用戶付費率,實際上也是考驗Keep的增長率和滲透率的關鍵。
疫情期間居家健身的需求大漲,加上用戶付費意愿的提升,Keep的訂閱會員從2019年的80萬增加到2021年的330萬,增加了4倍以上。會員滲透率也持續上升,由2020年的6.4%增長至2021年的9.5%。
不過與Peloton的會費付費水平相比,Keep的變現能力還不夠。Peloton在去年年底擁有277萬名聯網健身訂閱用戶,其中付費數字訂閱用戶為86.2萬,會員滲透率遠高于Keep。
早期采取簡單的賣課模式,并不足以讓Keep從用戶獲取深層次的價值。以健身內容作為引流,Keep選擇打造自有品牌,來提高毛利。
做自有品牌,Keep以高客單價為主的一些配套運動產品,例如運動服、瑜伽墊等,還有智能健身產品,從市場相對空白的品類切入。以爆款產品獲得口碑和消費者的認知度,例如Keep的瑜伽墊,目前市場份額已經達到14.9%,在電商平臺上的月銷量破萬。
孵化自有品牌,借助Keep的渠道推出,按理說可以擁有更多價格優勢,隨著生產規模擴大,也能降低成本。但受限于上游供應商的原料成本,以及下游為了獲客,投入過重的營銷成本,Keep的自有品牌產品,難以壓低價格,甚至帶來毛利率出現了下滑。
另一方面,在行業普遍尋求外包生產的情況下,Keep也正在被數不清的競品包圍。本身定位中高端,Keep的自有品牌,在價格上要比其他品牌要高,壁壘逐漸被打破。針對更細分的瑜伽褲,還有健康食品領域,新品牌正在快速進場,并且鎖定同一批高客單價客群。
對于注重功能性,復購頻次較低的健身產品,keep商業化的機會更多在于拓品類,推出更多聚焦新功能、新技術,或者個性化的產品。要做到差異化,這意味著Keep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對課程以及運動產品的研發,帶來研發成本的上升。
從毛利率水平來看,Keep在2019年和2020年的毛利率分別為41.1%、45.1%,到2021年前三季度,毛利率下滑至42.6%。背后高達8.18億元的銷售和營銷開支,較上一年同比增長342%,大大擠占了盈利空間。
追求快速擴張,把業務基本盤不斷做大的在線健身平臺,一個個都在用戶數、營收規模上斬獲了漂亮的數據,但也都處在虧損的階段。平臺用戶留存難,付費意愿弱,零售產品轉化率低,成了這類平臺的通病。
例如前輩Peloton,在最新財季凈虧損達4.39億美元,營收增長僅6%。這家公司在疫情開始時一夜崛起,順便帶火居家健身賽道,又在疫情常態化,人們重返健身房后一落千丈。
糟糕的業績讓市場開始質疑居家健身是偽命題,也讓市場對其模式失去信心,要求董事會解雇公司CEO,并討論出售公司的可行性。如今這家公司的市值,已從500億美金的最高點縮水到不到100億。
Peloton神話的破滅,也不免讓人對它的中國徒弟感到擔憂,對于此時計劃上市的Keep而言,若日后用戶增速放緩,且賬面上持續未看到盈利,在資本市場的故事也難以再講下去。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