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上海抗疫卻遭吐槽,京東經歷了什么?
出品/聯商專欄
作者/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老刀
上海疫情牽動人心,“最后一公里”問題凸顯。京東這次本想大干一場,全力支持上海抗疫的物資供應,沒想到,送貨日期一延再延, 從原定的“4月12日配送”改為“24日配送”……
許多上海市民反映,在京東商城購買的食品、生活用品出現延期配送的情況。一時間,京東遭遇口誅筆伐,被網友罵成狗,說實話,挺冤。
1、京東這次為什么“拉胯”了?
據報道,上海和昆山有100多個京東物流的倉庫,可以支持上海抗疫所需物資,但目前只有一部分放開運營。當地政府在加班加點調度積極協助,以疏通部分環節的梗阻,盡快恢復調撥物資跨區運輸。
“比如,盡管江蘇昆山有個大倉庫,但從昆山入滬的公路通行證很緊張,能運進上海的貨品數量其實有限。在人力方面,目前能走出社區送貨的快遞員數量不及平時的1/3。”
京東對形勢預估不足,過于樂觀,導致上海人民不滿意。其實主要都是客觀原因,不能怪人家京東不努力不用心,至少徐雷所言的“京東,不負每一份熱愛。”倒是真心話。
客觀原因有三:
第一,交通不暢通。比如從昆山到上海需要通行證,這即使對京東這樣的大企業來說也不好搞。另外,鑒于上海的防疫態勢,市內的交通運輸顯然也不可能是完全暢通的。
第二,人員沒法到崗,因為他們的站點可能也被封了。“昨天我們配送站總算解封了,我一直住在站里馬上就能出勤送貨,希望其他配送站也能早日全面復工。”4月12日,上海楊浦區一家剛剛恢復營業的京東物流配送站一位快遞員表示。
第三,人手不足。據界面新聞報道,原本站點總共有16人,但目前只有4人回到崗位。盡管公司一直在統計能夠返工的名單,但是由于各個小區對快遞員返工的標準都不相同,并非所有快遞員都能返工。
“我這邊返工是需要48小時內核酸陰性結果,行程碼顯示綠色,每天做抗原檢測。出來了之后就不能回小區了,只能住在站點里。”
可見,復雜的防疫形勢造成了很多工作上的不順利,人員沒法到位,即使到了站點、倉庫等等也不一定被解封。
有網友抱怨京東說,沒本事搞定就不要答應,收了錢就要做到,做不到不要收錢。邏輯是這么個邏輯,但對京東來說,可能也的確有些誤判了形勢。
4月13日,賈康(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家。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導。曾擔任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在其個人公眾平臺發文稱:
關于京東配送一拖再拖的基本原因,我們運用常識想一下就應明白:這時企業加入供應鏈,抗疫救急,既是以他們多年市場競爭中形成的運力、相關的技術支撐能力、物流保障能力,來體現盡社會責任,也是以他們的上述能力來做生意,更好形成自身的市場份額與信譽,只要消費者能自愿下單,他們怎么會不積極及時送貨?怎么可能有什么拖延的動機呢?近期對拖延的不滿,吐槽應吐到哪兒?打板子該打誰的屁股?恐怕也就只是常識判斷的問題吧?!我的建議:政府管理部門為京東這樣當下挺身而出的企業,迅急開通綠色通道。
2、京東救災向來還是比較給力的
汶川地震后,劉強東曾經說過一段很讓人動情的話,他說,在親自帶隊第一個到達汶川地震災區之后,回來曾定下一個原則,當我們國家、社會發生任何災難的時候,京東就近倉儲的負責人有權力,而且必須把庫房里所有需要的貨物全部捐給災區。
“過去十年,在我們國家發生八九次災難的時候,京東的救援物資永遠是第一個到達災區的,我希望京東能為國家、社會和這個時代貢獻自己的力量。”
2020年武漢疫情爆發之際,京東率先向社會發出保障供應不漲價的堅定承諾,第一時間向湖北及武漢地區捐贈急需的醫療物資。即使在疫情最嚴重期間,京東各大物流點也未曾停止運營。那一年,很多網友多夸京東物流,沒有拉胯,沒有掉鏈子。
2020年9月,京東集團黨委榮獲“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和“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
2021年7月,鄭州遭遇特大暴雨。京東的反應也很快,從距離最近的鄭州亞一智能倉庫緊急調撥大批鐵锨、救生衣、雨衣、膠鞋等防汛物資以及礦泉水、方便面、火腿腸等生活物資。
去年12月下旬,西安疫情防控升級。京東也緊急調撥大批物資及時支援。
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這次一不小心讓上海人民失望,估計京東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不過,據報道,京東物流內部已發出緊急通知,一方面在全國范圍內給出較大激勵政策招募快遞員本周之內前往上海增援。
另一方面在上海本地通過眾包快遞的方式召集超過2500多人加入終端配送;此外,還調動整個華東地區的倉儲能力來代替上海和昆山的倉儲能力,盡全力保障上海民生。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