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從業的盡頭是什么?|零售小人物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無名
編者按:零售,因其門檻低,歷來是普通人首選的創業路徑。那些遍布大街小巷、村頭村尾的小店,如毛細血管般遍布在城市乃至鄉鎮的角角落落;那些基于移動互聯網的空間快速崛起的個體社交商業,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人們的消費決策。
數以萬計的“小店”背后,其實是一個個“小人物”在運營,他們在行業內往往默默無聞,鮮有人知,但他們背后的創業故事經歷足夠精彩,更具溫情。2022年開局,聯商網特別推出“零售小人物”主題系列報道,我們一起走近和聆聽這些小人物的故事!(以下是他們的故事)
商業從業的盡頭是什么?相信這個問題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背景有不同的答案,比如:
剛入職的大學生大多“志當存高遠”,對于未來個人前景的設想是天高海闊、不設上限的;
做了一段時間后則越發務實,且呈現“兩極分化”趨勢,一極是順風順水、萬眾矚目、氣勢如虹,對于未來當然是無限憧憬的;而另一極則是被現實蹂躪的丟盔卸甲、銳氣全無,轉而抱怨“社會套路多、自己懷才不遇”,對于未來自然是愈發消極的預判。
后者大多最終轉行,但由于心態問題,依然難得伯樂,不斷跨行,越跨越消極;而前者則逐漸發覺“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不小心自己成了前浪,優勢逐漸不再明顯,又遭遇各種瓶頸與社會潛規則,故銳氣漸消,愈發泯然于眾人之間。
所以,商業從業的盡頭是什么?這確實是個問題,今天大家不妨先品味一下“她”的故事。
一、我與她的故事
我與她的相識是在入職實習期,當時我是新入職大學生,而她是我們實習業種的領導,可謂是我商業從業路上的首位領導,此后我們結下了不解之緣。
緣分是異常奇妙的,以當年我們這屆實習大學生為例,以前的大學生實習都是分散在各個樓層的,到我們則改了,公司把我們“全部安排到了超市”實習,后來了解原因才知道,原來當時大領導認為“在各業種中,超市是最累的,如果能在超市待得住,其他就沒問題了。”就這樣我們全都被安排到了超市,我與她的緣分就此開始。
我與她的第一面至今是記憶猶新的:那是在超市辦公室,是一間現在想起來很像“地下室老網吧”的處所,一排電腦臨墻林立,把頭一張辦公桌,她正襟危坐,很有氣勢與氣質,且與這周邊環境有點格格不入,所以這反差讓人記憶深刻。
后來她開口“訓話”,這“訓話”二字沒有絲毫貶義或褒義,就是一種客觀場景描述。她很干脆利落、有種不怒而威的氣場,讓人不由有點敬畏。記得當時訓話完畢后開始點名,點到我時,我一激動大聲喊了一聲“到”,那時她剛好走到我旁邊,不由被我這聲震了一下,我很清晰地記得她看了看我,點了點頭。
我當時是有些興奮的,因為我感覺我從她的眼神里看到了“自己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也驗證了我的預感——當安排去哪個賣區實習時,對別的伙伴她都是指一下對方,然后說:“你,去xxx…”但到我則不然,她明確的點出了我的名字,然后指定我去了“小食品賣區”。說實話,那時我是挺激動的,心想“看咱這運氣,一來就被領導記住了”…
結果后來發現我似乎錯了,因為小食品賣區銷售品類是水、各種飲料、調料與各類食用油,所以我每天的工作更像“苦力”,主要是各種“搬搬扛扛”,尤其每到大活動時,花生油團購那個火爆,起步都是100箱那種……所以那段時間我吃得多,晚上睡得也很香。
每當看到其他實習伙伴被各賣區長帶著教業務、系統操作,而自己卻在干各種體力活時的內心感受是很憋屈的,這種感受如今我還是能清晰地記得。所以這也導致我對一種叫“寶礦力水特”的飲品印象深刻,因為它平時銷售不多,每次出庫擺堆頭后必須拿著我的小抹布擦擦浮塵,所以每次當心里憋屈時,我就一瓶一瓶的仔細擦堆頭上每一瓶寶礦力水特,然后不斷和自己說“哥們來不是干這個的,但如果連這點苦都吃不了,那其他也就別想了”。
沒多久她就把我調到了另一個賣區——“日配”,而這期間其實還有一個挺重要的插曲。
聽我上面提到的各種部門名稱,如若資深點的同行就會猜到我當時所在的項目是一個完全日式體系的精品百貨,所以我們每天是要開早、晚禮的,即早晚訓話(毫無貶義),早禮是早8:00多,晚禮是晚9:00以后。那時我是很佩服她的,因為這大姐真是個“以公司為家的人”,絕大多數早晚禮她都在的,包括周末她都在的。所以我們當時都挺怕她的,不僅因為她看起來不好說話,而且她總在賣場轉悠,發現問題一絲不茍、甚至有點“吹毛求疵”。她很講集體意識,每次都會一個一個點名,后來發現我們總有遲到的,然后當眾怒道:“你們是我帶過的最差的一批大學生!”
不知道別的伙伴聽完什么感受,總之我聽完是很不服氣的,別人怎么樣咱不評價,我這好歹一海龜留學生在這干了這么長時間苦力,搬運總量怎么也得上噸了,你說我“最差之一”,我是絕對不服氣的。所以我就結合我之前每月看的各類商業雜志提到的商業案例,及現場的一些實際觀察,加之和各位促銷員大哥、大姐們的平時溝通交流,我寫了一篇論文,印象中有整整大半本稿紙,然后用檔案袋封起來,在一個辦公室只有她在的時候,我親手給了她,然后特別補充道:“這是我近期的一些個人觀察與想法,請您指正一下,因為我感覺我們挺努力的,不應該是最差的。”最后還補充了一句:“這就是我自己的一些想法,我希望您別和他人說這事,更別說我給過您這個。”她聽完后“愣了一下”,然后看看我、笑笑就收起來了。
借此補充一句,當時雖然每天干苦力活,但我群眾關系是非常好的,由于咱任勞任怨,促銷員大哥、大姐們一叫我,我就上手干,所以我與大家的關系是特別好的,他們總是私下請我喝點東西,雖然更多是臨期贈飲,但其他人是沒這個待遇的。而這也讓我受益匪淺,明白不能小看任何人,尤其基層人員,他們有時的見解更一針見血與獨到。當然這些主要對新入行的新人們來說。
過了幾天,我們又開早禮,沒想到她忽然當眾說到:“我想在這里向所有大學生們道個歉,前兩天說的有點過激,你們不是最差的,你們也很優秀、很有想法。”然后好像還鞠了一躬。當時是有點震到我的,因為我想過很多種結果,但就沒想到這種,尤其還是她這種這么強勢的人,怎么可能當眾道歉呢?又有必要這么做嗎?但她確實這么做了,所以我突然發覺“自己的看法只是自己的,與現實是兩回事。”而她也給我上了一課,作為一名領導要敢于認錯與擔當,光明磊落。因此,我愈發佩服她了。
后來伙伴們有人獲知“她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有人給她寫了一個東西”,然后紛紛在猜是誰寫的,當時大家都認為是我寫的,因為我當時算是個“小頭頭”,但我堅定地否認了,所以至今還是一個迷,至少我是這么認為的。
再之后我就被調到日配賣區了,從賣水、油之類到了奶、面包、冷鏈食品相關品類,不過不同的是我不用再做“體力活”了,因為雖然牛奶也一箱箱的,但每個品牌都有促銷員,所以也能和正常大學生那樣天天看看系統、上“網吧”查查進銷存了,而且還能“管理一下”促銷員大姐們,頓感身份一下子上來了。
這時她更多地關注到我了,有時轉到我們賣區看到我就和我聊兩句。我內心既高興又不安,高興的是被領導關注了,不安的是“照這樣發展,我很可能就被她留在超市了”,那時內心獨白是“俺想穿正裝優雅地巡場啊,不想整天穿得和一位廚師一樣啊(那時超市的制服很像廚師,除了沒有廚師帽之外)”。
結果真被我猜中了,實習結束重新分配,除我及少數幾位被她看中的伙伴之外,其他伙伴都“走出地下了(所有品類唯有超市在負一層)”,那時看著走出去的伙伴那個高興勁,別提咱有多憂傷了。后來回想當時為什么這么憂傷呢?這明明是好事啊?年輕人喜歡未知,而新品類意味著更多的未知,而我沒動地方則意味著重復過往的已知。
當大家都走上新崗位后,一切漸漸回歸平靜了,大家那股剛開始的新奇、興奮勁也被無聊、吐槽取代了,而我則愈發適應,畢竟也算是“土生土長的半老人”了,和超市各位同仁的關系也越來越融洽,尤其她總不時提點、鼓勵我,這不由讓我更有信心,感覺很快就要“起來了”。
后來在那年的夏季會員日,我們賣區一下進了3000盒特侖蘇,但都是臨期的,我也當時才知道原來特侖蘇保質期只有6個月,而這批貨還有一個月就到期了,但價格也很美麗:半價。后來我與促銷員大姐們齊力把這不可能的任務完成了,可謂實踐了各種營銷理論,我們發現最好的方式是“人多時叫賣”,還有許多技巧,真的受益匪淺,那時一促銷員大姐興奮地和我說:“你不應該在這,你應該上企劃。”但也因為這事,我得了咽炎。我也得出經驗:人喊太多是會說不出話的,但喊還是不受影響的。
記得當時每當她巡場到我們這都會和我笑笑、點點頭,然后過一會忽然又回來,給了我一盒東西,我一看“金嗓子喉寶”,那時那種感覺別提有多感動,頓時喊聲又高了幾分。
也不知道是我的銷售壯舉被人廣泛傳播,還是促銷員大姐的那句感嘆影響到了大領導,不久還真將我調去“企畫”了。由于我們是純日式體系,企劃是叫“營業企畫”的,沒錯就是畫畫的“畫”,那是集當下市推、研策、戰略、運營等于一體的存在,用我后來的老大話講:“在軍隊,咱就是總參謀部,大腦!”
那時一個新入職大學生調入企畫是基本不可能的,不僅因為這個部門太核心,更因為有一條不成文的潛規則——沒有干過賣區長兩年以上是不允許調企畫的,但我就這樣稀里糊涂地被調過去了,所以當時不少人打聽我、套我話,都在推測“這伙計什么關系?”然后越傳越玄乎,但后來老前輩們對我都是很友好的,一點架子都沒有,還開玩笑叫我“吳總”。
調企畫的消息不是人事通知我的,是她和我“聊”起的——有一次她轉賣場,碰巧看到我,然后叫我和她一起走走,忽然說道:“公司現在有想法把你調企畫,但我尊重你的意見,你要是不想走我絕對全力留住你。”我這一聽可激動壞了,那可是“企畫”啊,誰不想去啊?但她的意思我也能聽明白,而且她確實有這個能力,因為做事說一不二、業績非常突出、團隊管理也最好,所以她只要提,大領導是會允許的。
想想那時還“真挺兇險的”:因為領導的意思很明確了,想留我,平時又對我那么好,如果咱拍拍屁股就走,不白眼狼嘛!但我是真想去企畫啊!沒想到這時“大腦好像忽然超越”了一下,我回復道:“我服從公司安排,公司讓我去哪,我就去哪。”這個回復至今我都感覺太絕了,即便現在讓我再面臨這樣的情況,我也未必能說出比這更好的,那時就感覺似乎“靈光乍現了一下”,那句回復是下意識的“流出來的”,總之,很神奇。然后她聽完看了看我,笑了笑,點了點頭,差不多一個月后我接到了人事正式通知:調入企畫。
后來我知道我進入企畫和她是有莫大關系的,因為不是她在領導前的美言,那么大一個項目(當時青島第一大體量項目)、我一個小小的剛入職大學生是根本沒機會的,更何況還是直升企畫這個中樞部門。但我想她當年更多是想把我留在她身邊培養的,結果沒想到一下把我給送出去了,這也真挺神奇。但她是真的對我好,后來去企畫她也一直默默支持與指導著我。這也影響著我之后的管理認知,即便不在一起了,能幫到的也會不遺余力,不為了什么回報,因為她就是這么做的。
再后來由于自己的福將屬性,很快的成為了部門一把手(5年時間,但在日式體系,加之企畫的核心性,已經算是飛速了),她也升到了總助,當然她升到總助是經歷了太多的積累與打磨,整整數十年時光積累,所以她一步一個腳印,非常扎實,名副其實。
再后來,我轉戰媒體,她也由總助到副總、到店總、到區域領導,最后由于激烈的內部斗爭而灰心離場。
說實話,她這結果我是不意外的,因為性格使然,她能在“戰場上披荊斬棘、勇往直前、開疆拓土、大有作為”,但這種性格對于繞來繞去的政治就不太行了。加之她這種性格與作風必然風評“兩極分化”,要么很敬佩她,要么很恨她;所以,難免得罪人。
二、商業從業盡頭的“盡頭”是什么?她給出了一種答案。
所以,商業從業盡頭的盡頭是什么?對于絕大多數人而言,項目總或區域、集團領導或許是一個里程碑、甚至轉折點,但絕非終點。她的故事并非個例,其實是大多數商業從業者的縮影,所以更具有普適啟示意義。
后來的她沉寂了一段時間,因為她這些年確實太累了,但她這種人不怕身體累,怕心累,所以她在那個項目能多年如一日的不知疲倦,但后來經歷內部政治,一年就心力憔悴了。但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哪能閑得住?不只是身體“還能打”,更重要的是“心里還有不甘”。
她結合自己最為熟悉的超市業態,加入了青島“進口食品折扣倉”模式的“三小優購”,就是“進口食品+最大力度折扣+量販式倉儲”于一體的銷售模式,而且很快復制到了青島多個區域。如果你在青島,有空可去看看,商品質量和價格力度絕對沒得說,因為這些是她的底線與原則,已經烙入了骨髓。
后記
看完不知你對我與她的關系怎么看?其實這么多年來,我們見面次數屈指可數,只是逢年過節我一定會給她發個祝福問候一下,因為確實很尊敬她。寫這篇東西,我是沒和她說過的,而且她后來的經歷我也都是聽相關同事碎片化聊到時凝練的。
回顧我們的所有接觸,我幾乎從未聽到她抱怨什么,或和別人傾訴她的內心情緒,她總給人一種“乘風破浪、啥都不是事”的感覺。所以,服她的人是真打心底服。她還是一個外冷內熱、外剛內柔的人,別看她平時很嚴厲、說一不二、不講情面,但當她知道你遇到什么困難時,挺身而出的一定有她,這是真正的女中豪杰,因為是骨子里的,而不是技巧里的。
最后,她姓盧,我們都叫她盧總,在青島商業界也是響當當的一號人物。如果你來青島,可以去“進口商品折扣倉-三小優購”去看看,你很大概率能見到她,因為“以店為家”是她的標簽之一,她堅信“真理都在現場”,這也是她一直教導我們的。如果你見到她,可回味一下本文,看看現實中的她與我所寫的是不是一模一樣。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聯商網立場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