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需要京東嗎?
近些年來,入侵彼此業務腹地,已成為互聯網巨頭的發展常態。短視頻、電商、直播是交戰最激烈的幾個領域,以騰訊、抖音、快手最為活躍。
餐飲外賣似乎是一個例外,在百度、滴滴相繼折戟之后,再無外人敢大舉進兵挑戰美團、餓了么的地位。
去年下半年外界傳抖音將進軍外賣業務,后被抖音否認,雖然本地生活是抖音重點布局的戰略賽道,但餐飲外賣的商業邏輯和線上電商其實有著本質的區別,龐大的配送網絡與精密的系統算法,唯有長期主義方能做成。
簡單來說,餐飲外賣不是光靠錢就能擺平的一個賽道,曾經滴滴的一時風光就是最好的反例,餐飲外賣現在的護城河,從美團、餓了么身上折射出來的,不是持續的補貼,而是發達有序的物流網絡系統和相當規模的合作商家。
但這不代表沒人覬覦餐飲外賣,因為一個穩定增長的萬億規模級的能夠連接百萬商家和數億消費者的賽道,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無論是消費端,還是商家端,都充滿著大量機會。
很多時候,外面的玩家可能就是在等待一個足夠成熟的時機才進場,比如拼多多做電商,是看到了社交和下沉場景中電商生長的潛力,抖快做電商,則是看到了內容與電商產生驚人的化學反應。
現在,京東似乎嗅到了餐飲外賣的進場時機。近日京東零售CEO辛利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正在考慮并探索推出餐飲外賣服務,但對何時啟動,他則表示取決于京東的能力及何時能組建一支團隊。
從其表述來看,京東的態度比較謹慎,餐飲外賣并非百分百會做的一件事,但更為關鍵的是,京東已經釋放出想做餐飲外賣的信號,這一點更加值得關注。
本能還是二心
京東最終會不會進軍餐飲外賣,只需要回答一個問題:京東需要餐飲外賣嗎?
長遠來看,餐飲外賣賽道的超萬億規模量級,不僅對京東,對其他任何巨頭,都是一個極大的誘惑。換言之,一顆成熟飽滿的果樹,是所有人,無論離它多遠,都想伸手去摘的。
各大巨頭爭相推出新業務,在新賽道搖旗,是本能使然,但本能如果過了,就是二心,可能會引發不必要的資金、精力、形象損失,得不償失。
對京東來說,做餐飲外賣可以是本能,因為有天然的供應鏈(京東物流和達達),也有非餐飲的外賣服務(京東到家),但也可以是二心,因為餐飲外賣是新業務,是京東的身外之物。
以電商和物流舉例,早年京東和阿里走的是不同的路子,京東信仰物流,阿里則認為無需自有物流,后來阿里開始自建物流體系并強化對第三方物流的資本控制,方便與零售服務協同,因為電商與物流是組成線上零售服務的不可或缺元素,所以電商平臺建物流,搭供應鏈,是極為合理,也是相當有必要性的一個動作。
更直白地說,外部物流是電商平臺的隱性風險變量,通常情況下,這個變量不會突變,但一旦突變,對沒有流通設施的電商平臺來說,可能是滅頂之災。
餐飲外賣和京東現有的業務,似乎不是這樣的關系,沒有餐飲外賣,京東的物流一樣可以承接線上零售及其他非餐外賣服務,餐飲外賣,只是京東對非餐外賣的線性補充。
所以說,京東并非一定需要餐飲外賣,至少目前來看是如此,餐飲外賣更多是通常所言的“外部邊界”,京東是否會擴張到這個外部邊界,最終取決于京東的本能與二心的博弈。
優勢要看發揮
假設京東真的去做餐飲外賣了,當真有比擬美團、餓了么的優勢嗎?一個比較公認的觀點,是京東的優勢在于物流能力,更具體地說,是高效的物流網絡及末端配送能力。
但電商物流和餐飲外賣物流有挺多差異。其一,從基礎元素看,電商物流最關鍵的是倉儲能力,而餐飲外賣物流最關鍵的是末端運力(騎手);其二,電商物流貨和人距離遠,餐飲外賣貨和人距離近;其三,電商物流的貨可以提前自備,實現本地化倉儲,餐飲外賣的貨是由第三方商家供給,豐富度取決于商家梯級規模。
所以說,京東的電商物流設施要直接平移到餐飲外賣業務上,需要看具體發揮如何,但是京東也有本地生活業務和物流體系,那就是達達和京東到家。
京東到家是以商超生鮮為主的外賣服務平臺,和餐飲外賣的服務模式一樣,有大量即時配送運力,也有不少線上本地商家。
可京東憑此就能與美團們扳扳手腕?從即時配送能力來看,達達和美團的差距不小。2021年全年,京東到家的GMV是431億,美團餐飲外賣分部GMV是7021億;達達承接的各類訂單規模為11億,美團餐飲外賣訂單規模為144億。
而從商家端看,京東到家由于本來沒有餐飲外賣業務,需要從頭開始拓展。這其實是京東開展外賣業務比較明顯的一個挑戰。
但總結上述兩點,京東的確有開展餐飲外賣業務的基礎,也就是達達的運力系統,但是商家端將是京東需要重點克服的一個場景。
可見相較于美團、餓了么,京東的確擁有比較規模化的外送能力,而且其在電商業務的服務和技術經驗,或許可以借鑒至餐飲外賣,但運力、商家還是需要持續補課。
參考此前滴滴進軍外賣的策略,京東較為保險的外賣打法,是以單個或少數城市進行試點,但滴滴那樣的大規模補貼對當前的京東不太現實,一方面是京東因為保現金流,正在收縮虧損業務,對燒錢的業務保持相當克制,另一方面是餐飲外賣燒錢策略回收周期長,難度大。
誰歡迎京東
一個比較現實的問題是,當前的餐飲外賣賽道歡迎京東的到來嗎?
美團、餓了么作為老玩家,想必不太歡迎京東的進場,雖說京東與它們在餐飲外賣即時配送運力、經驗、商家等方面存在一些差距,但是不能就此低估京東,無論京東是采取激進的打法,還是采取徐徐入場的策略,多少都會給美團和餓了么帶來壓力。
當初滴滴高舉高打,一開始直接在無錫拿到個單日第一,給美團、餓了么帶來了不少困擾,這也說明,只要以某種特殊的打法,完全可以短暫撼動賽道固有的格局。
餐飲商家對京東這樣的新平臺態度可能會有所不同,他們希望看到京東帶著更低的傭金和更高的補貼來,如此商家也能薅一把平臺的羊毛,對業績有所提升。但是這是最理想的情況,京東要進場,可能會帶著優惠合作條款吸引商家入駐,但對商家來說,入駐京東并非百分百確定的事。
因為商家更需要考慮京東的用戶流量和訂單需求,京東的訂單量將是能否留住商家的關鍵,而且參考以往餓了么和美團的排他性競爭風波,商家還要考慮到一個潛在的風險,就是這樣的合作是否會破壞和美團、餓了么原有的合作關系,從而丟掉原有的訂單。
當然,當前餐飲外賣行業的競爭環境已被監管糾正和改善很多,京東的進場,不論如何,都意味著商家可以有新的線上流量渠道,這是商家樂見的。
騎手對平臺的粘性可能比商家還低,所以他們也最有可能歡迎京東的進場,但有兩個前提,一是京東給出更高的配送服務費分成,二是京東可以派更多的訂單。不過這也是比較理想的情況,類似滴滴當初入場,只是讓騎手們有了一場短暫的狂歡。
對商家和騎手來說,歡迎京東的大前提是高于美團、餓了么的優惠和補貼政策,但京東想必不會重走滴滴的老路,把餐飲外賣做成曇花一現的生意。
意指供應鏈價值
前不久的京東618開放日上,京東宣布將開啟“供應鏈價值元年”。餐飲外賣業務,可能就是京東為了發揮供應鏈價值的一個未來支點。
一方面,餐飲外賣已是大眾化社會服務,覆蓋用戶基數高,另一方面,餐飲外賣在上游涉及生鮮農產品,是農業的重要末端服務場景。對京東而言,餐飲外賣很能體現出供應鏈的社會價值。
但京東的供應鏈價值其實不用質疑,因為在這兩年的疫情反復中,包括京東在內的供應鏈企業,已經發揮了前所未有的社會價值,有效擔起了平臺企業的社會責任。
所以京東應該理智地看待餐飲外賣,從商業角度考量自身的能力和需求,否則可能會有不必要的資源損耗和戰略糾錯。
現在的餐飲外賣賽道已經比較穩定,但高傭金也持續困擾著一些商家,尤其疫情之下,餐飲外賣商家普遍渴望更低的平臺合作成本,京東如果能由此入手,有效解決餐飲外賣行業的痛點,那京東將成為一個非常有競爭力的新變量,同時也將充分提升自身供應鏈的綜合價值。
不管京東未來是否真的殺入餐飲外賣,把時間線拉長,餐飲外賣的未來,不可能少得了京東這樣的高玩。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