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千千萬,唯有便宜得人心
近日,社區硬折扣連鎖超市「折扣牛」已完成千萬美元級A+輪融資。這輪融資由XVC領投,紅杉中國種子基金及真格基金跟投。據悉,本輪融資資金將用于供應鏈搭建、自主系統研發及門店拓展等。
新消費潮之下,臨期折扣店已經成為下一個“風口”“爆點”,無數的投資者和消費者都漸漸向其靠攏,渴望打造出下一個消費神話。
「折扣牛」們,牛在哪兒
2020年,臨期折扣店開始在全國各地嶄露頭角。臨期折扣銷售,并不是一個獨立的市場,其僅僅是作為折扣零售的補充,所產生的售賣形式。
「裁員」,「減薪」的大環境影響之下,消費者開始將目光轉向了臨期食品。從一般商店晚上8、9點之后打折時排隊的盛況來看,這無疑是一項不錯的生意。
根據央視財經調查,國內消費者對于臨期產品的接受度并不低,雖然中國傳統觀念中,講究新鮮食品新鮮食用,但是也有超過4成的消費者表示,愿意購買臨期產品。
從國外的經驗來看,臨期產品的市場確實存在,并且有著較強的生命力。
以日本的唐吉訶德,德國的奧樂齊為例,表明在一個成熟的市場之中,折扣超市是一項值得持續運營的企劃,并且這兩個商店都已經形成較大的規模,在本國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分析當下中國的消費力市場,最為突出的便是白領們的“精致窮”。一邊拿著昂貴的包包,一邊逛著臨期折扣店,似乎已經成為了白領們的一種常態。
在瞄準了這樣的商機之后,臨期折扣店們將店鋪地址選在商圈和企業園區之中。
根據臨期折扣店“好特賣”的一位招商人員表示,好特賣的消費群體以年輕女性為主。于是好特賣一般選址在白領較多的位置開店,要求至少能夠覆蓋7000名上班族。
在消費者群體和消費者教育確定下來之后,下一步需要做的就是店鋪的搭建和貨源的競爭。
2020年開始,由于疫情原因,導致商品的物流放緩,實體店的經營受阻,疊加之后線下消費的場景減少甚至消失,這就使得大量的商品貨物都在倉庫和門店范圍內進行堆積。在滯銷的情況之下,反而催生臨期商品的生存環境和發展空間。
根據上海證券調研,2020年中國臨期產品市場規模已經快速增長至318億元,預計在2025年正式突破400億元。不容忽視的是,目前我國的臨期產品規模僅占整體折扣零售行業的很小一部分。2021年,我國的折扣零售行業規模已經達到了1.62萬億。
低廉的價格,準確的選址,精細的劃分目標客戶。臨期折扣店在2020年開始整體發力。
愛折扣、小象生活、嗨特購、奧特樂等臨期折扣店,都成立于2020-2021年之間。新興市場在吸引創業者的同時,也吸引了大批投資者。于是臨期折扣店們還迎來了PE/VC入場,大多融資事件發生于2021-2022年,成為真正的火熱賽道。
2021年下半年開始,各家連鎖超市也開始推出了折扣店業態,例如人人樂、家家悅等;盒馬鮮生也在上海開始布局生鮮奧萊店,用于內部消化盒馬中的臨期和滯銷商品。
2022年初,蘇寧和拼多多也加入了臨期折扣的這個陣營,希望在這個新興賽道分一杯羹。
臨期折扣店迎來了投資者,等到了機遇,同時,也終于遇見了前所未有的競爭與困難。
臨期折扣店,爭的不只是市場
臨期折扣店的發展是疫情疊加之下的偶發性機遇,但若是要將該市場做大做廣,就必然會進入臨期商品的存量競爭。
一個偶發的市場機遇,能否成為一個長期的、持久的、發展的市場呢?
從臨期折扣店的邏輯來看,不管是從上游供應鏈層面或是下游消費者層面來說,都是合乎情理的。
對于商家和品牌廠商來說,有消化臨期產品的需求;對于消費者來說,也有購買便宜產品,用于補充日常的需求。
在兩方集中的需求之下,隨之產生的市場,按照常理來說應該不斷發展擴大,但在這個發展過程中,臨期折扣店已經遇見了供應鏈的困境。
首先,從上游供應鏈來說,存在著結構分散,布局不平衡的特征。這種特征導致的問題就是臨期折扣店在整合供應鏈之上有著較大的困難。
在臨期產品領域,保質期超過2/3的商品一般會進入臨期的批發市場。換句話說,當地的批發市場是臨期折扣店的主要貨源來源地,此外還有來自經銷商、廠商、直播公司等。
由于臨期供應的批發市場布局十分不均勻,“南方臨期看上海,北方臨期看天津”,東部沿海城市的臨期折扣批發倉布局遠遠大于中部西部,這就會直接影響到臨期折扣店的貨源和補給速度。
除補給整合困難之外,臨期折扣店的還有一個較大的問題,是臨期產品開始供貨不穩定。
不穩定的原因有二:一是由于疫情好轉,商品的周轉率和消耗速度開始提升,不再有那么多的臨期食品可以供應;二是因為品牌廠商在經歷過疫情之后對于倉儲和物流的管理進行了升級,吸取了商品滯銷的經驗,從而提升了管理能力。
兩者相結合,使得臨期產品的供應量下降,臨期產品的規模和早期發展階段相比已經大大減少,供應量開始收縮;價格還隨著B端客戶對于臨期產品的需求上漲而水漲船高。
同時,由于蘇寧、拼多多以及各種商家親自下場,開始自營臨期商品,使得貨源之爭更為激烈。
2021年下半年以來,臨期折扣店的投融資事件數量開始下降,投資人們對于臨期折扣店的熱情開始消減,并且不斷有臨期折扣店產品質量良莠不齊等問題出現。
上下游同時發生危機,臨期折扣店的轉型之路比意想之中更快的擺上了臺面。
夾縫中的臨期折扣店
從供應鏈和消費端來看,臨期折扣店可以算是不折不扣的“夾縫中求生存”。
不管是折扣牛,好特賣這種需要自己去尋找貨源和門店的新興品牌,還是盒馬奧萊店這類依靠自身商超的臨期產品和滯銷產品而誕生的折扣店,都是零售店的一種補充。
換句話說,由于供應鏈的空間不穩定,就會導致一旦空間被壓縮完畢,臨期折扣店就很難發展,甚至會威脅到自身的存在。
對比大型商超,沃爾瑪或者山姆,其實際上也擁有折扣專區,臨期商品也會在某些限定的時刻或者節點放出來,供消費者們挑選購買。
大型商超的優勢在于品類更為全面,范圍更廣。臨期折扣店于是便利用其自身體積小,布局多的特性,作為商超的補充而搶奪市場。
和便利店的對比之中,臨期折扣店最大的優勢就是價格了。
遠低于正常的價格,吸引的人群涵蓋了從白領到老年人。尤其是像折扣牛這類布局在二三線城市的臨期折扣店,很好的抓到了年紀較大的成熟消費者對于價格的敏感度。
直到現在,臨期折扣店的優缺點都非常清晰明了。更為便利、更為便宜;供應短缺,競爭激烈……這些都是臨期折扣店需要直面的,那么下一步就是如何將臨期折扣店改造成為真正可持續發展的折扣店,是商家和企業需要考慮的。
在市場中,折扣的來源有兩種,軟折扣和硬折扣。
軟折扣是中國目前的臨期折扣店所沿用的,通過臨期產品的銷售,“尾貨清倉”的方式,用產品本身的不足來壓低價格。這種模式不需要多的科技上的投入,只要找到貨源,就可以進行獲利。
與之相反的,硬折扣是成熟的海外折扣零售市場所沿用的銷售模式,這也是折扣牛所沿用的運營模式。
通過減少SKU,減少運營成本,例如削減管理人員和店員,強化企業和門店的科技性,來降低整體門店成本;并且輔以銷售商超自身的品牌,進行垂直供應,雙管齊下,壓低零售的的價格。
目前國內的零售折扣店要做的,就是從軟折扣向硬折扣的轉型和從搶尾貨到重科技的發展。在市場已經形成的狀態之下,誰能更高效和有序的搶占市場,是目前最值得關注的事。
從去庫存,到去產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穩定貨源的同時,進行科技化的再改造,這是所有臨期折扣店的挑戰和課題。
臨期折扣市場,一個巨大的零售市場中的細分賽道。當市場已經存在,此刻誰能又快又好地跑在前面,也許誰就能成就下一個新消費神話。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