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周MD會是線下零售的未來嗎?
來源/走在理性與感性之間
作者/得益城
01
52周MD的概念
52周MD即52周商品計劃,是【日本】鈴木哲男提出的,初聽起來是個新概念,就商品計劃的制訂而言,與我們現下常用的全年度檔期規劃、促銷日歷有很多相似,但鈴木哲男更多地注意到了商品計劃之后落地執行的環節,他稱之為“作”-“演”-“調”的三角循環。
簡單來說,“作”就是指結合年度的營銷策劃制定一年中52周的重點商品計劃;“演”是指商品計劃在門店的具體實施,通俗講就是賣場呈現;“調”是指對商品銷售過程的反饋、收集顧客的意見進行調整等。
在零售商而言,總部的商品部(或采購部)承擔“作”的職能,“演” 一般是由門店的經理(課組長)來負責,“調”則可能是由總部市場部和門店分別收集反饋,最后統一匯總給商品部。
02
企業的三個能力
如果僅僅是上面這些,還不足以包含52周MD的全部,其背后的邏輯在于打造企業的三個能力,一是(商品)運營能力,二是店鋪的活性化(吸引力),三是人才的培養和企業文化的打造。
商品運營能力毋庸置疑是零售商核心競爭力的基石,這一點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企業的流程優化、信息系統建設,包括近年來的新零售業態(盒馬、7鮮、T11等)都在商品力提升、商品差異化競爭方面做了很多探索。
店鋪的活性化主要目標在于打造對顧客有吸引力的賣場,這里面包括了對賣場布局、硬件設備的升級改造,也包括了重點商品在賣場的情景展示、主題展示等,以形成更有活力的賣場。
讓門店成為商品表演的舞臺,持續不斷地高密度、高頻率地給到顧客豐富多彩的生活提案,讓消費都能夠在我們的實體賣場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對人才的培養需要我們去直面當前門店面臨的人才現狀:迫于成本的壓力,門店的員工編制大幅縮減,門店招聘了大量勞務派遣人員、小時工在補充用工需求,對于這部分員工如何發揮像正式工一樣的能量?
“正式員工是八小時的小時工,小時工是四小時的正式員工”,從立場上給予小時工同等的認同;
總部下發的各種需要門店執行的(重點商品陳列指導、檔期主題陳列等)計劃書讓小時工也一目了然、知道怎么去操作;
對小時工進行帶訓、給他們清晰的指導幫助他們了解賣場陳列的規則、鼓勵他們發揮才智改善重點商品的訂貨計劃、持續關注暢銷和滯銷品的庫存水平,對小時工的成果給予鼓勵和認可……
以上這些,需要企業從上到下認識到小時工作為用工主體將是未來持久的狀態,需要企業文化轉變與調整,從體制上給予支撐。
03
52周MD是線下零售的未來嗎?
52周MD背后的支撐邏輯是精益求精、不斷打磨的“匠人精神”:從服務客戶、“營造顧客喜歡逛的門店”出發,總部制定全年52周的重點商品計劃,門店抓好每周重點商品在賣場的庫存準備、陳列、展示,為顧客展示當下最新鮮的生活提案,讓顧客形成“喜歡到店”的心智。
以價格營銷為主導的傳統零售其增量市場已經見頂,顧客期待線下零售能提供更多的價值感;
當門店的生鮮、雜貨、百貨品類在線上電商的擠壓下生存空間越來越少的時候,52周MD把線下門店重新煥發生機的線索指向了商品運營的“基本功”;
從商品計劃的合理性到門店的“有機”執行,最后總部加上門店基于顧客的反饋后聯動產生的化學反應,這一切都需要企業在文化基因層面的再造與重生。
國內代表性的零售企業也在嘗試不同的零售突圍之路:有的在積極探索數字化轉型、期望以信息系統和大數據驅動企業各個環節的高效運作,達到成本最低、效率最高,“快魚吃慢魚”;
有的在激活員工的主人翁覺悟,企業為家、員工參與經營、利潤分紅;
有的在打造門店新鮮感上下功夫,賣場更年輕更時尚、商品更高檔,澳洲龍蝦、帝王蟹吸引大眾眼球……
這些不同的方向與52周MD有不同程度的相似性,也有較為明顯的差異,這其中的底層原因是中日兩國經濟和零售發展處于不同階段的差異,同時也有中日兩種文化傳統在追求創新時的心智差異,這其中涉及的內容太深,我就不班門弄斧了。
52周MD是否能適用于國內的零售商超還需要在實踐之后再下結論,希望國內商超能發揮自身在信息系統應用方面的優勢,把52周MD的方法論通過系統手段進行創新應用。也許在業內廣泛實踐之后,我們能找到一條適合國情的52周MD創新之路。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