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FA會長裴亮:用“價值”引領轉型
出品/CCFA
撰文/CCFA會長 裴亮
今年是形勢最復雜的一年,也是行業和企業壓力最大的一年,疫情帶來的不確定,考驗著每個人的神經。就是在這樣的壓力環境下,大家克服重重困難,走到今天。未來還會有很多挑戰和不確定性。每走一步,我們都在不確定中尋找確定性。
疫情因素的影響會逐步消減。經濟增長有其周期性變化,有高潮也有低谷。這些都會對行業和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產生影響,但對行業、企業產生決定性影響的還是自身。如果行業和企業無法持續保持價值創造的能力,必然會被更具價值創造能力的生產方式和生產者所替代。
當前,行業面臨著價值創造能力的嚴重萎縮,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資本市場的貶值
協會從去年開始對上市零售企業進行統計分析。其中最突出的特點是,近幾年上市零售企業的市值基本上縮水了3—5倍。資本市場對于零售企業的價值判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行業自身的價值。從民間投資來看,前些年零售業曾經也是私募股權投資的熱點。現在,零售和消費在投資者眼中的價值已大不如從前。
二、品牌商對大型超市等主渠道的價值判斷持續走低
凱度消費者指數今年的一組數據顯示,超市在快消品和食品零售市場的主導地位正逐年弱化。在2020年前6個月,超市在食品零售市場的占比是69.3%,到2022年前6個月,占比下降到45%。大型綜合超市的市場份額從前年的20.4%下降到今年的17.8%;與之相對應的是,今年(2022年)網上食品消費的市場份額達到19.1%。網購在食品零售渠道的占比超過了大型綜合超市,這是渠道價值變遷的一個重要信號。
品牌商對實體零售渠道價值判斷出現變化,最主要的原因是渠道的供給過剩。線下渠道總量原本就不少了,線上渠道的加入,渠道的多元化、可選擇性、碎片化進一步加劇。導致品牌商在大型綜合超市等實體零售渠道的預算投入逐年下降。購物中心也遇到類似情況。根據協會購物中心委員會的調研顯示,當前全國主要購物中心的空置率普遍高企。一方面是疫情影響,另外一方面,結構性過剩,供給側問題愈演愈烈,是導致零售業價值,特別是渠道價值逐年縮水的重要原因。
三、消費者價值被競爭對手超越或替代
對零售業來說,消費者價值最核心的兩個方面是便利性和商品的性價比。
便利性既包括時間、空間的便利性,也包括消費者可選擇產品的品種豐富度等。在便利性方面看,線上零售的優勢更加明顯。
從性價比方面看,實體零售的性價比創造能力也被電商擠壓。一方面由于資本市場大量補貼,使得實體零售的價格體系受到了破壞。另一方面,實體零售為消費者提供質優價廉產品的能力一直較弱。
零售業消費者價值創造能力是行業和企業最核心的價值點,如果這個價值點守不住,資本市場、供應商以及產業鏈各相關利益方的投入與支持,都將成為無源之水。
與之相對應的,有像山姆、湖北雅斯、盒馬、吉麥隆等零售企業在困難的環境下依然做得風生水起。核心一點,就是他們在顧客價值創造,尤其是商品力打造上,具有突出的價值創造能力。
如何用“價值”引領轉型?
要做難而正確的事情,首先就是要找到正確的事情。一是要摒棄傳統做法,比如沉湎于做二房東,只管招商,不關心商品,不關心消費者;二是要強化自營能力,對超市而言,就是打造商品力;對于購物中心而言,就是深度運營,與商戶共創共贏,培育強大的集客力。
還有更多舉措,比如到家服務、購物中心的輕資產運營、自有品牌的開發、直播帶貨等。這些新業態、新模式本身沒有正確與否,取決于誰來做,在什么樣的市場環境下做,以及要堅持做多長時間。
比如,企業規模大,能力強,做自有品牌就是一件難而正確的事。在三四線城市做大賣場和在一線城市做大賣場,做法肯定不一樣,這取決于所在的市場環境。折扣店業態不一定適合三四線城市,可能更適宜在大城市發展。還有時間維度也是一個重要的考量。有時候事情是正確的,但是堅持不夠,最后沒能達到預期的目標,還以為是方向錯了。
如何做難而正確的事情?很重要的方法論就是系統性思維。
一個商業模式很好,也有適合的市場,企業的能力和資源也足夠,但是,企業的組織不力,激勵機制、組織架構沒有搭好,即使正確的事也做不好,這就是系統思維的體現。
總體來說,零售企業在組織力建設方面相對薄弱。有改革紅利全面釋放的時候,大家通過發展解決問題;由增量市場向存量市場轉型的時候,企業要依靠高質量實現可持續發展,企業的組織能力就成了試金石,決定誰能在競爭中勝出。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