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商業市場,平庸就是原罪
來源/聯商專欄
撰文/熙領商業評論
上周,我太太身體不舒服,胃口也不好。我兒子難得孝心大發,要去給媽媽買奶茶,晚上8點,零下5度,逼著我開電瓶車帶他去商場,理論是:“開汽車太費油。”
于是我帶著這個勤儉節約的大孝子,在寒風中騎了兩公里電瓶車,鼻涕泡都凍出來了,趕到了離家最近的一個購物中心。
結果進去一看,一大半的店,包括星巴克都大門緊鎖,除了幾家餐廳內有幾個寥寥的顧客,其他繼續開著業的也是門可羅雀。至于奶茶,兩家撤柜了,還剩一家沒開門。其中有一家,叫做喜茶。
這中間,固然有在第一波沖擊中,很多店里店員陽性較多,無法保持正常開業的原因,但很多店一看就已經清盤了,設備都搬走了,桌椅凌亂地堆在那里。站在空蕩蕩的大廳中,那種撲面而來的蕭索與冷清,是我從業以來第一次見到。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而那些繁華的往事,已經仿佛過去了很久。
疫情三年,很多商業舉步維艱,特別是到了2022年,都是掙扎在生存與倒閉之間。購物中心如此,商戶也是如此。
2022即將過去,2023馬上到來,似乎,從來沒有這么盼望新年的來臨。或者,從來沒有這么盼望著前面一年的過去。有人說,2023年,會是復蘇的一年,也有人說,2023年,依然會很艱難。
這兩年,老丹已經不敢當神棍了,以前的預測,多少還有個趨勢參考,現在黑天鵝太多,不管預測什么,都容易被打臉。這里,只是一些期望,和一些思考。
真的會面臨報復性復蘇么?
個人觀點,商業市場的復蘇,是大概率事件。元旦前,已經看見了一篇文章:“那些‘陽康’們,逐漸填滿了北京的餐廳”。
隨著前面幾波的沖擊過后,康復的那批消費者,必然會開始回歸正常的消費場景。特別是近一年來,社交與娛樂都被壓縮到了極致的年輕消費者,幾乎一定會成為消費重啟最重要的力量。
但是,就這么簡單的說,商業市場,以及商業地產會很快回到曾經的峰值,還為時尚早。
首先,參考國外的經驗,即使是在比較樂觀的情況下,3到4個月的緩沖期也是要的,以國內的情況與條件,這個周期可能更長。
在這個周期中,部分人的消費恢復得會快一點,例如身體健康,充滿活力的年輕人,但由于復陽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中年人和老年人的消費,會在 “必要”與 “非必要”之間平衡。
其次,三年疫情,還帶了一個后果,就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包括經濟、收入以及健康等,而在這種不確定性下,很多消費肯定會受到遏制。
前幾天,商業圈都在傳一句話:三年了,商家都等著我們報復性消費。但我們最終都選擇放下仇恨。消費如此,商戶也是如此。
2020年初,大家都在希望著“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只是沒人知道,這一次的冬天,會是三年。
這三年里,很多品牌沒能扛過去寒冬,消失在了時間的長河中。
2020年,餐飲企業注銷32萬家,2021年90萬家,2022年僅上半年,餐飲關閉近40萬家。這里面有電臺巷、時萃咖啡、宜芝多、東方既白,丸龜制面、查餐廳……等等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
“到了2022年,大家把能透支的都透支完了”,一位資深餐飲人這樣哀嘆。
除了餐飲,根據《聯商網》的數據,2022年上半年,關閉的服飾2800多家,便利店700多家,美妝600多家,超市100多家,專業店59家,休閑娛樂20多家,百貨26家……
以上還僅僅是“不完全統計”。
當這么多品牌倒下,購物中心的空置率上升,幾乎是必然的現象。而這些空出來的商鋪,找到新的租戶并不容易。因為老品牌恢復元氣需要周期,新品牌這兩年生存率更低。
所以,復蘇會到來,但有兩個趨勢必須要注意:
· 復蘇需要時間,可能比想象中會慢一點,準備好渡過“黎明前的黑暗”。
· 即使是復蘇了,可能也不再是2019年前的情況了,很多變化都在發生,甚至會長遠的影響商業地產市場的未來。
改變,從自己開始
2021年,我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商業中心的未來,拼的是精細化運營。所謂精細化運營,包含了商戶調整、租戶管理、市場推廣以及物業管理等一系列動作。
上個月,有個外地的老朋友說:“老丹,我想去上海看看,你能不能幫我介紹點品牌?我這里都空出來了。“我沉默了一會,很坦白的告訴他:要是喝酒就來看看,即使約到品牌商,估計也只能聊聊。因為大部分品牌,現在都沒什么開店計劃。
我倒是覺得,現在最主要的,是可以把本地的品牌再深挖一下。我們有個項目,在二線城市,不大,當時因雙減空出來很多,聯系很多連鎖品牌也都不肯入駐,后來干脆就在項目所在區域掃街,找了一些連鎖店很少,甚至是單店,但本地運營還可以的商家,慢慢也填上了。
在目前的形勢下,除非你的項目是稀缺性的位置,且不可替代,異地品牌去開店的可能性很小。
疫情一個很大的影響是,很多連鎖品牌,都已經把資金鏈撐到了極限,即使進入到后疫情時代,恢復也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而一些深耕本地的中小規模品牌,反而可能回血速度會更快一點。
此外,就是一些新創品牌。
疫情后,商業消費和模式都會有很大改變,雖然這幾年新品牌的生存狀況有些慘烈,但能夠大浪淘沙活下來的,一定是有較強的適應能力的。
從商戶調整的角度,我從2021年說到2022年,就是一定要改變傳統的招商與商戶調整思路。
不要迷信于自己所謂的品牌庫,一定要走出去,去開發更多的商戶作為儲備。
第二是商戶的管理。
上周和一個招商人員聊天,他說:“好消息是,終于能看到明天了!”,“不好的消息是,大多數商戶還在要扶持政策。”
減租、免租,幾乎成了這兩年商業地產運營人員,和租戶之間最熱門的話題。但三年過去,很多購物中心,也減不動了,再減下去,就不是扶持誰的問題,而是同歸于盡了。
在這個情況下,只有一個很殘酷,但是很必要的方法:把有限的資源,用在那些能活下去的商戶中!
這幾年,一直聽到一種論調:購物中心要通過運營吸引更多的客群,來保證商戶的營業額。
前面半句是對的,購物中心,確實需要通過定位、主題、業態、品牌以及運營,搭建一個良好的生態平臺,從而吸引更多客戶。
但后面一句,其實是錯誤的,就是你保證不了商戶的營業額,或者說,這個也不是購物中心的責任。只要是做過一線運營的,都知道即使是隔壁的兩家餐廳,一家天天排隊,一家可能高峰期都坐不滿。
而運營的責任,第一是保證所有商戶都能有一個良好的運營環境,第二,就是找到那些既有運營潛力,又適合自己的品牌,把他們招進來。還有一個潛在的任務,就是把那些明顯不適應市場的清出去。
因為那些活不下去的,可能你怎么救都活不下去。這不是什么女朋友和媽都掉河里了,救誰不救誰的倫理題目,而是商業運營的正常邏輯。商鋪空出來沒關系,關鍵是下一步填不填得上去。甚至可以借此機會,進行一些必要的調整。
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商業江湖,本就是適者生存。如果過去的三年,我們失去了很多。現在,要精確的計算存糧,撐過黎明前的黑暗,才有可能迎來明天。
強者愈強的時代
馬太福音有句話:“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提出了“馬太效應”,他把“馬太效應”歸納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未來的商業地產,如果還不理解這個原理的,可能都會遇到生存問題。
首先,先問自己一句:目前的消費,對比三年前,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有人會說,這三年減少的消費,都積累了起來,現在到釋放的時候了。但你要明白一個道理:只有消費才能帶來繁榮,只有繁榮才能帶來增長。
影響消費信心的,并不是你現在手里有多少錢,而是你認為未來還能賺到多少錢。從2021年開始,我個人的消費就有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目的性更強。
這個目的性,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一些可買可不買的東西,不買了,第二,是一些可去可不去的商場,不去了。
特別第二點,因為消費頻率減少,所以在選擇購物中心時,更加地有傾向性,一定會選擇那些環境好的,服務周到的,業態和品牌更喜歡的。簡單來說,就是既然消費精簡了,那么就要把有限的消費,花在更值得的地方。這不僅是我的改變,身邊的朋友,很多也都有類似的轉變。
這兩年,即使是最樂觀的專家們,在鼓吹商業升級的時候,也不得不加上一句話:“消費更加理性了。”就像你男朋友答應你,等你生日,一定送你個寶格麗Magnifica系列,但是有個前提,就是不超過1000塊人民幣。
某個人理性,可能是個性的原因,大多數人都理性,那就一定是經濟的原因。就像世界上沒有選擇困難癥一樣,所謂的選擇困難,一定是缺錢,否則就不會在店里糾結來糾結去,而是會淡淡的說一句:“把這幾個都打包。”
長周期還有較多變數,但最少在2023年,消費即使逐步復蘇,總量也很難恢復到過去的程度,當人們的消費越來越理性時,消費時除了注重產品價值外,會更多的考慮附加價值。
從商品的角度,是性能、質量、樣式、價格都更加有優勢的產品,會脫穎而出。在購物中心層面,那些環境、空間、氛圍、主題以及品牌更加出色的項目,會獲得更多的消費額,而那些大眾化的,缺乏特色的商業,會連最后的殘羹剩飯,都不一定能吃到多少。
消費的更加集中,必然會造成商業地產市場的馬太效應。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余。
《道德經》闡述了同樣的觀點,在這些智慧上,中西方表達出了驚人的一致。我們將要面臨的,就是這樣一個形勢。所以,未來的商業市場,平庸就是原罪。
學我者生,似我者死
俗話說:天下文章一大抄。中國商業地產的二十年,其實就是不斷在抄襲中進步的過程。
早期的購物中心,就是抄襲的歐美的SHOPPING MALL,后期的特色商業,也多有借鑒香港和日韓的商業。
更不要說,最早一批的中高端商業,開發商大部分不是港資就是外資了。
在這個過程中,有的企業抄著抄著,慢慢進行了總結提煉,并結合國情,發展出了適合我國特色的商業項目。
而有的,依然在原封不動抄襲的道路上堅定地走著。
可問題是:這個世界上,幾乎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商業地產。
我在過去的五年中,只要講課,就一定告訴學員:不要簡單地抄襲項目,要注意觀察項目背后的邏輯。
但依然不斷有學員給我說:“老丹老師,我想做個太古里,你給我說說怎么做?“
那種感覺,就像一個身高165,月薪8000,長相平凡的男生給我說:“老丹老師,我想娶劉亦菲,你能不能幫幫我?”
老丹老師想說:我要有這個本事,還能輪到你?
我在一篇分析太古里的文章里說過,太古里好不好,真的好,你可以去學習它背后的商業邏輯,比如空間處理的特色,品牌搭配的原理等,但你幾乎不可能去復制一個。
目前國內的很多商業,在抄襲上,或者說借鑒上,基本不動腦子,只想著完全COPY,結果東施效顰,不倫不類。
比如在氣候惡劣的北方,非要學新天地做大型街區,在二三線城市,一定要去做“高端”商業,在完全以居民生活消費為主的地方,搞什么動漫主題商業。
這類產品,在消費旺盛時,還能勉強生存,但在未來,可能第一波死亡的就是他們。
商業是能夠學習的,但你要學習的,是其他優秀案例的操盤手法,同時,也要結合自身的資源和能力,尋找最適合自己的方向。
而不是大手一揮:“照這樣的,給我來一個!”
五年前,我就說商業地產正在進入個性化時代,那么今天,隨著消費與市場的變化,商業市場的細分,已經是最基礎的底層邏輯,在這種情況下,還準備去抄個萬達廣場或者萬象城的,基本都看不到未來。更不要說,你也抄不來。
何況萬達廣場還是萬象城,也都在跟隨市場不斷地調整。
晚清大畫家吳昌碩說過:“化我者生,破我者進,似我者死”。
齊白石也說過這樣的話:“學我者生,似我者亡”。
做商業不理解真正的核心邏輯,照著案例抄一個就能賺錢的時代,結束了。
2020年到2022年,商業地產的消費下滑觸目驚心。
2023年,消費可能會有所回升,但競爭會更加殘酷。
我們用了三年,終于看到了曙光,但離走出陰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所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但沉舟側畔,不是誰都能競渡。
病樹前頭,春光尚好,但萬木還是要爭一爭,才有自己的春天的。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