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茶和酒飲品賽道激戰,接力餐飲沖擊資本天花板
出品/新腕兒
撰文/憐舟
飲品的創新升級,是人們生活品質最直觀的體現。
近幾年,海倫司、奈雪的茶、蜜雪冰城、瑞幸……之類的飲品項目,頻繁出現。
即便在疫情期間,咖啡項目仍是當時最火爆的賽道之一。而瑞幸,則是一眾新品牌心中標桿式品牌。
會發現在新消費風口前后,餐飲項目都相對少見很多。
餐飲項目投資成本高,高度依賴人力,項目運營和擴張的難度阻力都比較大。
這便強調了飲品行業的優勢和投資價值。
咖啡、酒、茶飲這三類飲品的共同點是——成癮性,這決定了他們具備很強的抗周期性特質。加上低門檻的消費價格和大眾化的門店鋪設,店內制作流程的標注化,降低了人員配置難度,構成了飲品高效快捷的復制性。
其操盤難度遠低于餐飲業。
新腕(ID:bosandao)閱讀了《茶飲!咖啡!酒館!為什么我們認為“飲”是比“餐”更好的賽道?》研報,在這篇研報中,我們將通過需求端和供給端論證飲品的復購率、消費率等綜合指標,要高于餐飲行業。
還會就咖啡、茶飲和酒三個細分賽道敘述,他們的具體價值及在不同城市的打法上,都呈現出哪些特質。
新腕試圖厘清時下的飲品市場中,咖啡、茶和酒三種飲品賽道背后,承載著哪些商業文化和思考,這些又是否是餐飲業所不具備的。
模型易復制
這幾年,“早C晚A”幾乎恰如其分的刻畫出時下年輕人的生活特征。
據CBNDATA發布的數據報告,90后和95后的酒水消費人數人數和占比顯著提升,年輕人們是這波新飲品消費浪潮的主力軍。
中國連鎖協會曾把2021年的餐飲品類和2019年相對比發現,酒館類飲品相對其他品類增長率超出了148%。
結合美團發布的餐飲報告,奶茶銷量超過了漢堡,是品類訂單第一名,年復合增長率達到69.6%。
綜合來講,飲品品類的消費潛力,是遠超于餐飲的消費體量的。
從需求端來講,飲品的消費頻次高,客單價低就可以保證復購率,這是客戶粘性的一項決定性因素。
據了解,茶飲的客單價集中在20元左右,消費門檻低,像是主打下沉市場的品牌,價格會更低些。
據艾瑞數據,2021年消費者購買的茶飲價格在16元-25元區間,占比為42.7%。
咖啡銷售單價集中在10元-40元,消費區間為20元-30元。
另外,就是成癮性。
在《上癮五百年》書中,將“癮品”分為三大宗,分別是酒精、煙草和咖啡因,另外的三小宗是鴉片、大麻和古柯葉。還有糖在內,咖啡因、酒精,這三種成分組成的精神刺激性產品,拉高了人們的消費頻次。
即便在經濟環境衰退,失業率增加時,煙草銷售率仍在增長。
癮性,成了少數足以抵抗周期性的品類。
據艾瑞咨詢數據,95前和95后消費者的茶飲類消費頻次差不多是3.3天/次,對應參觀7天-6.4天/次,前者消費頻次,顯然有能力承載著更多商業寄托。
除了消費端所釋放的優勢,飲品的供給端,同樣承載了更多商業想象空間。
茶飲和咖啡產業標準化程度都比較高,不同于餐飲,研制個性化菜品對研發團隊和供應鏈等要求很高,飲品的創新難度和復雜度都比較弱,是適宜規模化復制的品類,這點造就了飲品的高連鎖化率。
據《中國餐飲大數據2021》公開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飲品店的連鎖化率為36%,遠超餐飲業的15%。
飲品的標準化,體現在四個方面,分別是原材料、員工、機器和選址。
分來來看。
在原材料方面,咖啡、茶飲和酒類飲品店所需要的原材料,相對于餐飲店,要少很多。
一杯咖啡由濃縮咖啡、數、牛奶、奶油、糖漿等幾大類原材料組成;
茶飲則是茶湯、牛奶、果醬、果汁、各類輔料和糖漿,按照不同順序添置搭配。
還有現調酒,以朗姆酒、伏特加等基酒為底,利口酒和果汁酒等輔料為輔,配上冰塊等,一杯現調酒就做成了。
餐館則不然。
需要專門設置采購部門、菜品處理崗位、不同分工的廚師,后廚面積也有既定的要求,整個制作處理流程非常復雜。
新腕曾在《一號文件首提預制菜,被疏解的餐飲成本焦慮》一文中提到,恰是因為餐飲行業后廚繁重的處理流程和人力成本,增加了餐飲行業運營難度,而預制菜的出現,精準的解決了餐飲業這一痛點。
餐飲業不夠標準化的商業模型,是既定的事實。
相對來講,飲品類原材料采購和制作就簡單許多。其原材料的簡潔程度,足以媲美西式快餐。
將雞胸、雞腿、雞翅、牛肉和面包組合起來,即可為一家西式快餐店搭配出一套菜單。
其次是,員工的易得性。
這點很好理解。像是餐飲行業,對后廚崗位都有一定的烹飪技術要求。
而飲品制作涉及調、搖、攪,制作者只需要控制好調配比例就好。
在招聘網站上,對廚師和調酒師崗位有一定的技術和年限要求,但茶藝師和咖啡師則對技能要求不那么高。
對調制崗位的低要求標準,降低了品牌門店連鎖擴張難度。
還有機器自動化水平。
餐飲行業目前主要依賴手工處理蔬菜和烹飪調制。
但咖啡、茶飲和酒飲,已經有成熟的機器調制,完成自動化生產。
例如全自動化咖啡機,適合對效率要求比較高的咖啡品牌,只需要點擊按鈕,即可喝上一杯現調咖啡。半自動咖啡,多在精品咖啡店使用,需要人工磨粉、壓粉等,有一定的操作要求。
還有自動奶茶機,也可以完成類似的制作工作。
最后是選址。
對于線下業態來講,選址是個重中之重的問題。
餐飲企業選址,對周圍附近的消費群、消費標準,人流量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但飲品店則偏向于街邊休閑型。
像是茶飲店,多開在商場、步行街和社區店。咖啡廳適合在商圈、大學城、寫字樓附近,還有酒館,也多開設在大學城附近。
最典型的是海倫司。
綜合四方面來講,飲品店更適合做連鎖規模化擴張,餐飲業礙于其本身的高成本重資產運營,很難大規模擴張。
預制菜或許是餐飲業未來的一個機會,其未來發展可以繼續關注。
咖啡:由集中到分化
國人對“舶來品”咖啡的心智,一定是來自于星巴克。
新腕先前就咖啡行業寫過一篇《萬億咖啡市場正在被重塑| 研報解讀》,在文內講到星巴克入華經過,及后續發展情況,一場疫情打破了原有的咖啡市場格局,新銳咖啡品牌快速找到各自的市場定位,整個市場也逐漸由專業化咖啡呈現出飲料化趨勢。
多渠道、多風味的咖啡,降低了咖啡飲用門檻,不少消費者迅速完成第一階段的市場教育,咖啡行業迎來了一輪需求增長。
恰是這批新增量咖啡用戶,讓國內咖啡市場呈現出質的變化。
上述提到的咖啡飲料化,就是減弱咖啡的苦味,偏向于甜味。也就是增加咖啡搭配的種類,例如咖啡+椰奶、咖啡+氣泡水等,這種搭配產品更容易被大眾接受,
咖啡受眾仍集中在高消費地區。據德勤發布的數據《中國現磨咖啡行業白皮書》的消費者調研數據顯示,咖啡消費者以20歲-40歲年齡區間為主,主要是一二線城市白領,他們收入比較高,且工作壓力大,對咖啡的粘性更強。
據了解,一線城市咖啡店達到270個/百萬人,新一線是170個/百萬人,而在三線一下城市卻只有30個/百萬人。
下沉市場還處于培育階段。
整個咖啡市場呈現出金字塔式需求分化,分為小眾精品型、大眾功能型、潮流嘗鮮型。
其中,大眾功能型客群居多,他們主要是高線城市的職場人,喝咖啡強調功能性。
除了對產品的認知和消費需求,其他附加值需求,引導整個咖啡市場出現分化。
大家更看重性價比、場景和品質,不同側重強調的客群不同。
例如側重于性價比的用戶,他們的咖啡定價比較低,運營更看重效率和門店面積,單店員工少,門店自動化程度更高些。
而對于側重于場景的消費者,咖啡廳會加強門店的裝修設計,產品投入會相對少些。
還有咖啡愛好者,對咖啡品質更看重,因此,這類咖啡廳會供應高品質咖啡。
以三種側重來看,時下的咖啡市場可以分為消費場景快/慢、產品定價高/低。性價比更強的門店,坪效會比較高,反之,側重于消費場景的“慢咖啡”單店模式比較重,員工配置要求更高,因此,投資會相對重一些。
星巴克和瑞幸是兩種典型的模式對比。
供應鏈方面,星巴克主要是從云南供應咖啡豆,還涉及到云南咖啡豆產業端,但瑞幸是全球化采購。后者無論是咖啡產品還是營銷,都偏向于年輕化。
2019年,“快咖啡”模式的瑞幸利用加盟的方式擴張,在國內的門店數超過了星巴克。
截止2022年7月3日,星巴克中國門店數量達到5761家,均是全直營模式。同期的瑞幸門店數量達到了7195家,是直營+聯營模式。
銷售與品牌的側重,決定了他們打法的不同。
像是星巴克,以大店模式為主,他們在低線城市成立標準店,目的是為了增強低線城市消費者的品牌意識。像是瑞幸,采用聯營+性價比的打法,迅速擴張的同時,讓消費者低成本嘗試和接受瑞幸咖啡,也保證了加盟商的利潤。
由一家獨大到百花齊放,國人提起咖啡,不再想以往一樣最先想起高價的星巴克,新品牌的加入,潛移默化的改變了國人的消費水平。
茶飲:大眾新物種
奶茶的群眾基礎,要比咖啡扎實的多。
據安信證券提供的數據顯示,全國茶飲店數量是咖啡店的四倍。二三線城市人口數量占全國近42%,奶茶店占比基本和此數據基本一致,都是43%。
奶茶和二三線城市有天然的體質重合。??
但咖啡店只占比35%,其中在新一線及以上城市雖然人口占比只有20%,但卻集中了全國47%的咖啡店。
新茶飲已經成為休閑生活方式的體現。
據相關數據,2020年,有近七成的茶飲消費者屬于90后和95后,26.2%的消費者消費茶飲的頻次在增加,整體處于上升趨勢。
整個茶飲市場呈現出兩極分化,高端產品定價在20元-30元,代表品牌是奈雪的茶和喜茶等,這些品牌后來逐漸出現了10元-20元的產品;
中端產品在各個級城市都有,飲品價格在10元-20元,加盟為主。代表品牌有COCO、一點點、茶顏悅色等,通過產品創新和加盟,進一步提高市場份額。
另外就是10元以下的平價產品,主要在三四線城市,蜜雪冰城是代表性品牌。
在茶飲行業,最具代表性的兩家品牌是蜜雪冰城和奈雪的茶。
就在2019年,兩家品牌各自的門店數增長了三倍,尤其是蜜雪冰城,增長率達到了81.7%。
蜜雪冰城之所以得以快速擴張,與其本身體質有直接關系。
蜜雪冰城加盟為主做擴張,這種輕資產模式打法也會更加輕盈。
從品牌定位來講,奈雪更注重場景和品質,貼近商圈和辦公區,價格比較高,對附近人群的消費潛力和消費意愿都有一定的要求,品牌力也需要培養這部分人的消費習慣。
而蜜雪冰城主要部分在居民生活區和商圈、學校附近,價格帶偏低,更容易實現消費行為。
從供應鏈來講,蜜雪冰城的供應鏈會更加完善,但奈雪的做法不同。
后者通過入股的方式,深入布局上游產業鏈。
這里的區別在于,蜜雪冰城是加盟模式,需要通過上游產業鏈想加盟商們供貨賺錢,是他們的一項收入來源。但奈雪主要是靠門店收入盈利。
奶茶高標準化的制作流程,決定了他們相對于餐飲,更為高效的復制率。???????????????????????????
年輕人的微醺生活
在消費浪潮變遷中,酒,在不覺中融入了年輕人的生活。
國人的酒消費量,相較于其他國家,要少很多。
2020年,中國人均啤酒消費量為25升/人,相對于日本的38.4升/人,還有歐美國家,如捷克、德國、美國等,還有很大差距。
2019年,我國每百萬人口的酒館數量,也僅有約30家左右,低于日本和英國。
微醺經濟,簡潔概括了年輕人的飲酒生活。
不像以往,人們在某場合上就情緒來了,一醉方休。年輕人的飲酒生活會比較時髦,屬于悅己主義。
結合數據來看,據艾媒咨詢,2021年,國內消費者飲用低度酒的場景有83.5%是在社交場合。
大家都喜歡低度酒帶來的醉而不熏的狀態。
在酒創新賽道中,除了各類低度酒品牌,最典型的當屬小酒館業態。
當下的酒館市場可以分為三類,一種是啤酒站,這類業態側重于產品,以社區高流量小檔口為主,類似于奶茶店模式,背靠啤酒廠供應鏈,以加盟模式開店,偏向于新零售模式。
另一種是社區型酒館,這類業態側重于場景。門店比啤酒站更大些,一般開在社區、學校、商圈附近。例如海倫司,他們店內銷售自有品牌啤酒和外部品牌,側重于場景,適合看重性價比和社交屬性的年輕群體,也大學生為主。還有貓員外,他們以精釀啤酒為主。
最后一種是餐酒融合型門店。
這類門店面積比較大,是全時段營業。以COMMUNE為例,他們會在白天供應主食、小吃和甜品,晚上則是酒市,營業時間長達18個小時。
快速擴張的前提是,低消費門檻和門店的標準化程度,保證其復制率。
因此,社區型酒館和啤酒站更容易下沉市場,而餐酒融合的門店,適合在高線城市。
結語
通過咖啡、新茶飲和酒,三種飲品的業態剖析,我們會發現飲品類項目更容易做到標準化。
飲品的商業模型基本上分為門店、客群、品牌、產品、供應鏈、渠道這幾個方面。
以價格帶和對應客群倒推商業模型,飲品在人力和產品方面,相對于餐飲,呈現出很強的商業優勢。
產品方面,他們的供應鏈更易把控,產品制作流程標準化程度很高,創新難度和投資也相對比較低,這決定了飲品對人力的依賴程度,相對于餐飲行業要低很多。
高標準化的制作流程,決定了他們對人的技能要求,相對低很多。人員的可復制性也更強。
這點上,餐飲就不占優勢了。
中式餐廳的主廚有年限要求,還有各自的烹飪習慣。門店一旦擴張,菜品的口感無法保證。
還有人力、門店面積、后廚面積、餐品口味等,相對于飲品類項目,要求會高很多。
這在無形中縮短了項目的商業壽命。
而飲品則解決了這一問題。
后者對人力依賴度很低,增加了自身的資本延展空間。
這點決定了飲品項目,具備很強的投資價值,這是一項很大的優勢。
其實,飲品行業的一些做法,于餐飲行業而言,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就像預制菜的出現,盡可能減輕原材料和制作調制流程,對擴張造成的阻礙,意味著餐飲業的標準化和規模化。
更快、更標準,成了新時代消費項目成長的重要課題。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