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交易額老二位置或不保,京東緊盯拼多多
來源/36氪
撰文/董潔
不是同比僅增長7%的收入表現,也不是亮眼的近50億經營利潤,京東Q4財報最大的驚訝或許是其GMV即將被拼多多反超,丟掉國內電商老二的位置。
不得不承認,世界的悲喜并不相通。剛過去的2022,京東的GMV增速只有5.6%,貫穿全年的疫情打擊在京東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要知道2021年這一數字還是26.2%。
低于6%的增速,使京東去年的GMV停留在3.47萬億,而根據投行的預測,拼多多2022年的GMV將在3.2-3.3萬億,如果照此前的業績增速,拼多多2023年GMV反超京東將是大概率事件。
京東與拼多多2019-2022年GMV對比(單位:萬億)拼多多2022年GMV為推測
疫情的影響方方面面。
去年Q4京東的凈收入僅為2954億元,同比增長7.1%,略低于市場預期;不過得益于物流收入的高增長、營銷開支的大幅縮減,以及新業務的大幅扭虧,Q4京東的經營利潤達到了48億元,上年同期則為虧損4億元,這也使得京東零售的經營利潤率從上年同期的2.1%提升至3%。
得益于德邦并表,Q4京東包含物流在內的服務收入同比大增40.1%,達到了578億元,但履約開支卻同比僅增長3.3%,這或許與疫情放開后物流人員的大范圍感染有關。
因為對Q3的業績不滿,從去年底開始,劉強東在京東零售內部掀起了新一輪改革,“低價”重歸第一要義,“成本、效率和體驗”在高管會上被反復提起。
“百億補貼”順理成章成為了Q4電話會的主題。所有人都關心京東將拿出多大誠意,這又會如何影響其未來的利潤表現。
京東集團CEO徐雷給出了部分答案,“百億補貼首月,京東聯合品牌、平臺商家億累計投入 10 億元”,不過京東CFO許冉也表示,“京東內部沒有大幅提升本年度營銷預算的計劃”,言外之意,未來的百億補貼大概率是京東與商家們共同承擔。
或許是對京東用“利潤掩蓋收入增長”不滿,抑或對百億補貼的誠意擔憂,截至今早京東股價大跌超10%,報收41.68美元/股。
營收與利潤的兩極分野
外界對于京東Q4營收的疲軟,似乎早有預期。
因為疫情封控以及解封后的大面積感染,整個四季度,京東的商品履約都出現了困難,這對京東零售的影響顯而易見。
去年Q4,京東的商品收入僅同比增加1.2%。具體來看,電子產品及家用電器收入1416.8億,同比僅增長0.5%,因為iPhone 14 發布以及極端高溫天氣的加成,京東在此項上曾在三季度迎來反彈,但這樣的趨勢沒能延續;在感染期間更為剛需的日用百貨商品收入959.2億,同比增長2.3%。
京東Q4收入細分
對于這種低迷的表現,徐雷在業績會上也頗為感慨,“今天我們感受到外部環境和行業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一方面,重視商品品質和功能的中產階級及家庭用戶數量不斷擴大,另一方面,消費者也變得更擅長精打細算……”。
不過Q4京東商品收入的表現是非常態的。伴隨疫情放開,管理層預測3C和日百品類有望在今年Q1恢復雙位數的增長,但這寄希望于消費的強勢復蘇,前者更仰賴于房地產的回暖。
能夠保住總收入7%的增長,要歸功于服務收入的大漲。尤其是物流及其他服務,在四季度為京東貢獻了332.5億的收入,同比大增75%,德邦物流一舉貢獻超80億——后者于去年被京東物流收購,并于7月26日開始并表。
據36氪了解,去年下半年京東內部調整了對商家的收費構成,對使用京東物流的 POP 商家減少了物流費用的補貼,轉而在抽傭上給予一定折扣來平衡商家實際支出的費用。這可能也是商城和物流收入此消彼漲的原因之一。
利潤的釋放則更多來自于降本。
營銷開支在Q4同比大減10.3%,僅此一項就為京東省下了14億元。此外,一般行政開支也同比減少2.5%至36億元,節省1個億。新業務的減虧也相當明顯,直接從去年的32.2億縮減了一半。這直接推升京東本季度的經營利潤至48億元,年度經營利潤更是達到歷史新高的197億。
這極大解放了京東的現金流。2022年京東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為578億元,同比大漲36.6%,拋除京東白條的應收款項,去年京東的自由現金流達到了356億元,為3年來的新高。
低價來了,利潤去哪兒?
自“百億補貼”上線以來,京東受到了各方的關注,這自然也成了Q4財報會被追問的熱點。
徐雷表示,雖然(百億補貼)上線不久,但是其效果已經超出了內部預期,“拉動了老用戶,也帶了新用戶”,這是京東上線這一業務的初衷。
據徐雷透露,上線至今,京東和商家們已累計投入了10億的營銷費用,這一數字在接下來還會繼續擴大。
當被問到,持續性的補貼是否會影響京東的利潤表現時,徐雷的回答是“可能會受到短期影響,但京東想要的不是一味的低價,也不是漫無目的的補貼。”
京東CFO許冉的回答則更加簡單明了——“并非所有的折扣都會影響毛利率和利率,管理層沒有大幅提升本年度營銷預算的計劃”,她跟徐雷同時強調,“百億補貼”仰賴的是平臺、商家和供應商的共同努力,言外之意未來的補貼費用并非全有由京東一方承擔。
多位參與“百億補貼”的商家也告訴36氪,低價的動力更多來自于京東的傭金返點——入選 “百億補貼” 頻道的 POP 商家扣點會自動降到 0.6%(以往不同類目扣點為 3%-8%)——但只有部分商品會有京東的額外官方補貼。
這與拼多多的百億補貼如出一轍。
除現金補貼,拼多多更多時候給的是“流量補貼”,而拼多多百億補貼的傭金抽成則大多在2-3%。
據徐雷透露,后續京東也會在流量分發、搜索權重等各個環節來為“低價”做準備,并進一步拉平自營和POP的營銷成本。他希望通過不斷開放生態獲得更豐富的供給,通過自營供應鏈效益(提升)來釋放規模效應,以多種形式讓消費者感覺到京東的讓利。
以往,針對同一款商品,POP商家可能需要花費3倍的價格才能獲得與自營同樣的曝光,但據內部人士透露,自4 月 1 日開始,自營商家也需要支付與POP商家近乎相同的費用獲得曝光。
在拼多多、抖音等一眾競爭者不停瓜分并改變用戶心智之時,砍掉京喜大半只手的京東似乎只剩下被“品質定位”束縛的主站,和以京東到家為載體的即時零售。 目前京東的增長前景在泛電商平臺中是最模糊的,這也是劉強東高調宣布低價戰略的原因。
在經歷了防疫時的 “躺平做利潤”后,如今市場對國內電商公司的核心關注點再一次從利潤回歸到了成長,在這個邏輯下,京東想繼續用利潤來掩飾營收增長下滑,已很難再讓市場滿意。
錄得歷史新高的年度利潤后,京東的現金流已獲得極大補充,這或許能給京東做“低價”帶來一些底氣,但重要的,京東需要向外界證明自己的成長性。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