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東將掌握7家上市公司
來源/電商頭條
作者/老電
京東擬拆分兩家公司,將獨立上市
阿里前腳剛宣布業務拆分,后腳京東就追上來了。
3月30日晚,京東集團連續發布兩則公告,擬分拆京東產發和京東工業于香港聯交所主板獨立上市。
公告稱,建議擬議分拆京東產發、京東工業。同時,兩家公司通過其聯席保薦人向香港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請表格,申請京東產發、京東工業于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及買賣。
相較于京東物流、京東健康等已經上市的公司,京東產發和京東工業,可以算得上京東的“隱秘獨角獸”了。
先來回顧下京東產發,這是京東集團供應鏈生態的重要一環。
公司主要通過投資開發、資產管理和多元化增值服務,為全行業提供現代化標準倉庫、一體化智能產業園、數據中心、光伏新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營的綜合解決方案。
在拆分獨立上市之前,京東產發已經歷過兩輪融資。
2021年3月,京東產發與高瓴資本、華平投資及其他投資人簽訂不可贖回A輪優先股融資的最終協議,交易融資總額預計約為7億美元。2022年3月,京東產發又獲得由華平投資、高瓴資本等投資者聯合領投,融資總額約8億美元。
今年二月份,中國首只上市的民企倉儲基礎設施投資基金,就是由京東集團、京東產發和嘉實基金共同成立的,發行募集資金超過17億元人民幣。
目前,京東產發已積累廣泛的現代基礎設施資產組合,總資產管理規模937億元,總建筑面積約2330萬平方米,按建筑面積計,在亞洲及中國的現代化基礎設施供應商中分別排名第三及第二。
從業績來評估,2022年京東產發營收23.18億元,增長速度達到驚人的190.3%。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京東產發已實現盈利,業績期內的經調整凈利潤分別為28.83億元、22.45億元和31.08億元。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京東工業,有投資人評價稱,這是京東最隱秘的業務。
京東工業原本隸屬于京東企業業務,原名是京東工業品,和京東產發一樣,京東工業也是京東供應鏈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專注于工業供應鏈的全鏈路數字轉型。
具體來說,京東工業的主要定位是工業供應鏈技術與服務提供商,專注于構建數字化基礎設施,通過全鏈路的工業供應鏈數字化,為客戶實現保供、降本及增效,為整個產業創造價值。
招股書顯示,京東工業2020年至2022年總收入分別為68億元、103億元、141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44.2%,同時報告期內,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經調整凈盈利分別為4.37億元、5.01億元及7.15億元。
京東工業也經過多輪融資,2020年5月,京東工業品獲得2.3億美元A輪融資,投后估值超過20億美元。就在業務拆分消息的前幾天,京東工業剛剛宣布完成B系列優先股交易,總額3億美元。
從招股書和京東財報披露出的相關信息來看,京東產發、京東工業的業績表現十分不錯,從經調整后的凈利潤數據來看,兩家公司都實現了盈利模型的成功探索。
可以預見,兩家公司成功上市之后,京東集團在數智供應鏈領域的積淀更加深厚。
劉強東將坐擁7家上市公司
相較于這兩家公司的發展狀況,更值得一提的是,分拆上市后,京東集團仍然控股著京東產發和京東工業。
招股書顯示,截至3月30日,京東集團通過其全資子公司持有京東產發已發行股份總額約74.96%,持有的京東工業已發行股本總額約為77.95%,擬議分拆后,京東集團將繼續分別間接持有京東工業、京東產發50%以上的股權。
這意味,作為京東系的掌門人,劉強東將手握7家上市公司,這也和劉強東一直以來對京東的絕對掌控保持一致。
截至目前,京東集團除集團主體外,“京東系”企業已有京東物流、京東健康、達達集團成功上市,再加上收購來的德邦股份,京東系的上市公司,已經達到5家。
未來京東產發、京東工業上市成功后,“京東系”上市公司將達到7家。
近來,互聯網大廠旗下子公司分拆動作頻頻。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張勇發布全員信,宣布啟動“1+6+N”組織變革。在阿里巴巴集團之下,將設立阿里云智能、淘寶天貓商業、本地生活、菜鳥、國際數字商業、大文娛等六大業務集團和多家業務公司。張勇表示,具備條件的業務集團和公司,未來都將有獨立融資和上市的可能性。
和阿里的開枝散葉,四處播種不同,京東系的上市公司都帶有濃烈的“京東特征”。即以數智化供應鏈、倉儲物流為核心的重資產模式。
熟悉京東的朋友都清楚,京東集團的零售業務,最大的差異化競爭優勢就是便捷高效的京東自營,在京東自營背后提供深厚供應鏈支撐的,便是京東物流、京東產發等業務。
即便是在互聯網大健康領域占據一片天地的京東健康,細看其財報和營收,主要收入來源依舊是“醫藥零售”,和京東自營類似,支撐京東健康醫藥零售高速發展的背后力量,是京東物流的高效率服務。
最近兩年在同城領域布局的達達,收購來的德邦,分別為京東的數智供應鏈體系補全了同城即時配送和大件物流的版圖。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述七大公司之外,京東旗下的金融板塊業務,京東科技,也多次傳來上市消息。
京東科技先后經歷了“京東金融”“京東數科”這兩個名字,2020年9月闖關上交所科創板,但六個月后又撤回了IPO申請。
2021年1月,京東集團將云與AI業務與京東數科整合后,成立京東科技,并在胡潤研究院發布的“2021年全球獨角獸排行榜”榜單中以2000億元的估值排名中國企業第4名。
行業內不乏“京東科技將是劉強東第五家上市公司”的傳言,現在看來,京東科技可能要排在第八位了。
與此同時,專注倉儲物流的京東產發、專注工業供應鏈服務的京東工業,這兩大業務被劉強東提到更靠前的位置,也意味著京東將持續專注于構建數智供應鏈核心能力。
這樣看來,京東的擴張版圖和聚焦于“即時配送核心能力”的美團,越發相似。越發聚焦的京東,也和“新興實體經濟企業”的定位更加契合。
或許是受消息影響,京東美股和港股相繼迎來大漲,截至目前,京東美股漲了7.82%,港股漲了5.39%。
至此,電商互聯網行業中的兩大巨頭相繼實現了業務拆分,同樣給出了將獨立上市的預言。
讓人意外的是,這兩項重大變革,居然在三天時間里相繼提出,此情此景,我們不得不感嘆,又見證歷史了。
而在兩大巨頭相繼拆分業務的當下,即使是圈外人,也能感受到一股“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氛。
一切為了效率
阿里和京東為什么這么做?之后會發展到哪一步?對其他公司有沒有借鑒意義?會不會有更多的巨頭走上這條路?
這些問題,是事件背后更值得深思的地方。
在關于阿里巴巴史上最大變革的分析文章中,我們認為決策的核心是“效率”,張勇的核心思路是“敏捷組織”,希望通過組織架構的變動,讓集團在頻繁變動的市場格局下,重新回歸高效率作戰的狀態。
同樣的表述,在京東也可以看到。
除了拆分之后,可以重新評估京東集團,提高業務公司價值之外,還有兩大原因:
第一,分拆后的子公司可以獨立進入股票和債務資本市場,提高獲取銀行信貸融資能力,而不是更多依靠集團輸血注資。
第二,拆分后,可以將管理層的責任直接與其經營表現直接關聯,完善決策程序、加快對市場變化的響應速度及提高營運效率。
兩大巨頭的目的,都是為了效率,變革的矛頭,直指“大公司病”。
實際上,這樣的低效癥狀在企業快速擴張中非常容易出現,比如戰略目標模糊、業務策略缺失、組織陣型僵化,具體的表現就是官僚文化、會議文化、加班文化,帶來的結果,就是內耗、低效,甚至負增長。
而一旦公司出現大公司病就意味著公司將失去創業期對市場風向的敏銳嗅覺,整體作戰能力,變得冗雜羸弱。
在電商十年歷程中,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就連堪稱互聯網新貴的抖音集團也沒法逃離。甚至在部分高速成長起來的直播電商公司中,也出現了“大公司病”的征兆。
從這一點來看,此次阿里京東的業務拆分和結構扁平化變革,很可能會在高速成長、業務多元化的大型互聯網巨頭中再次上演。
我們可以預見的是改革拆分后的巨頭,將從大變小,從一變多,在這個過程中,原本的大公司病將被高效甩掉,各業務集團將在獨立面對市場競爭的背景下,重回創業模式。
綜上所述,此次京東拆分業務、尋求獨立上市,一方面,給劉強東新增兩家上市公司,另一方面,將和阿里組織變革相互照應,引發更多巨頭對大公司組織結構的重新思考。
一切商業競爭的核心都是組織競爭,對于陷入組織低效泥濘的公司來說,這將是兩個絕佳案例。
至于獨立上市后的子公司發展狀況如何,京東未來會變成什么樣子,不如就交給市場來決定。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