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H&M開始抱怨天氣
來源/36氪
撰文/賀哲馨
擁有H&M、COS、Arket、Other Stories等品牌的瑞典快時尚巨頭 Hennes & Mauritz AB(以下簡稱H&M集團)公布了其財年的二季度財報(對應2023年1-3月)。
財報顯示,H&M集團營收達576.16億瑞典克朗,同比僅增長6%——換算成當地貨幣則與去年同期持平。環比第一季度的13%,增速也明顯放緩。相比之下,Zara母公司Inditex集團截至 4 月份的季度凈銷售額增長13%,5 月份的單季度銷售額增長了 16%。
寥寥幾句的通稿中,這家瑞典公司把欠佳表現歸咎于“歐洲寒冷的天氣影響了春夏系列的銷售”。Inditex則剛剛宣布自家的春夏系列銷售表現“十分出色”。這兩家公司最大市場都在歐洲和北美,唯一的區別在于前者單一最大市場在德國,緯度比較高,后者則在溫暖的南歐國家西班牙。
時尚品牌會提前數月發布新品(設計階段甚至會提前半年至一年),天氣因素無疑是影響銷售表現的重要原因,所以時尚界歷來有抱怨天氣的傳統。僅在2019年一年里,迅銷、Gap和Superdry都將反常的天氣列為銷售放緩的原因。
不過,頻繁怪罪天氣也可能是在為能力不足挽尊。
IBM消費者天氣策略全球總監Paul Walsh認為,相比口味變遷迅速的消費者,“天氣應該是零售商最容易預測的變量”。理由很簡單,大數據模型已經能夠把天氣預測的誤差范圍降到最低,況且三、四月份的低溫對春夏裝不是好消息,但對冬裝來說可以延長銷售窗口。H&M布局全球、供應鏈本身也足夠柔性,惡劣天氣應該是最不成問題的問題。
不快,也不時尚
讓我們把時鐘撥回到2009年。
那是歐美快時尚在中國的黃金歲月。據BCG提供的數據,2009-2010年中國服飾市場規模增速達到2.9%,體量從2006年的0.7萬億人民幣,躍升至1.4萬億,四年里翻了一倍。世紀初VOGUE、ELLE進入中國之后培育起來的國民時尚意識,變現為快時尚蒸蒸日上的業績。據H&M財報,2009-2012年公司在中國的營收均保持了雙位數的高增長。
來源:H&M集團財報
那個時候,211、985應屆畢業生進入優衣庫當“管培生”是非常值得炫耀的一件事。雖然待遇不高,但上升通道清晰,“最快半年內就可以當店長”。在Zara、H&M門店里打工,朋友甚至會投來羨慕的目光——和今天在硅谷大模型企業里當程序員差不多。
但快時尚本質上和時尚沒什么關系。它更像是一種現代供應鏈的組織形式的必然結果——當服裝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供應鏈變得更加靈活,迭代更快速,而且快速的迭代不會讓制造成本明顯增加時,供應鏈的發展傳導到消費端,就變成了快時尚品牌。
相比傳統服飾企業每季度更新的SKU,快時尚可以做到一年最多更新58次。四大快時尚巨頭中,Zara、H&M走“量少款多”路線,主要設計“靈感”來自于T臺(ZARA每年都有一筆固定的開支來應付設計版權官司)。疫情期間發展起來的本土快時尚UR也是類似的商業模式,不同之處在于他們把適合歐洲人高挑身材的尺寸做了本地化改良。
Gap和優衣庫則只做自己拿手的“基本款”。Gap誕生于二戰后的美國,是casual wear的鼻祖,衛衣、格子衫、卡其休閑褲和石洗牛仔褲是萬年不變的法寶。優衣庫則是Gap的亞洲胞弟。款式寬松的T恤、保暖輕便的搖粒絨羽絨服和內衣是常年熱銷, “一種款式,五種顏色”是許多消費者對優衣庫的第一印象。
被Lyst評為2022年最佳時尚單品的優衣庫餃子包有多達8種顏色 圖源:小紅書
一個“量少款多”,一個“量多款少”,可見快時尚品牌的競爭核心在于保持熱銷商品的庫存。要做到這一點,品牌需要靈活的供應鏈和快速的市場反饋。至于款式是否時尚、設計是否原創,就需要留給消費者自行評判。
一直以來都行得通的模式眼看快要失靈,無非是遇到了更快、更時尚、更便宜的對手。
SHEIN、TEMU的出現已經把購物升級為一種按秒計時的搶購游戲。“明明知道自己不需要卻還是買了一大堆”、“SHEIN就是快時尚的‘一元店’”、“不像H&M你付10美元得到2美元的衫,在SHEIN你付2美元就會給你2美元的衫”,海外消費者如此評價。
在國內,快時尚則需要面對的是基本盤的更迭——當初視Zara為時尚啟蒙的80、90后已經從學?缛肷鐣嗄,有不少已經進入了人生的新階段。品牌是繼續吸引更年輕的消費者,還是轉向中年人? 至少從目前看來,四大快時尚集團還在反復橫跳。
籠絡中國中產?
前不久優衣庫“辣妹裝”曾引發一波輿論。
但據36氪了解,這家日本企業并非要認真轉型年輕化,做日本版的Brandy Melville(一家以尺寸偏小著稱的美國女裝品牌),而是希望利用科技讓產品的功能性得到加強。同時,還希望保持與奢侈品牌設計師的緊密關系,用一年一季甚至多季的聯名款來提升品牌的調性。
當然最后也不忘漲一波價,今年4月13日召開的記者會上,迅銷首席財務官岡崎健就表示:“我們根據價格和品質等的平衡,在判斷出最佳組合的情況下實施提價”。
總而言之,優衣庫現在“既不想快,也不想時尚”,而是想進入中國中產階級的家庭,成為他們的日?睢_@與前幾年知乎的最熱問題“為什么有錢人都愛穿優衣庫”形成了某種呼應。
Gap籠絡中產階級的野心也由來已久。集團旗下擁有中高端線Banana Republic(香蕉共和國)和瑜伽運動品牌Athleta,但由于Gap集團品牌策略失誤,兩個品牌都錯過了布局中國市場的最佳時機?粗缃駆ululemon在中國市場混得風生水起,不知Gap滋味如何。
對更習慣“薄利多銷”的Zara、H&M來說,事情稍微棘手些。
根據瑞銀提供的數據,自2022年1月以來,Zara每個月的起售價都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0%以上,而它的競爭對手們的漲價幅度在4.2%左右。根據市場研究公司Lectra發布報告,2021年8月至12月期間,ZARA和H&M分別提價23%和13%。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漲價之外,集團的高端品牌也開始加快在中國的布局。以H&M為例,同名品牌H&M受新疆棉事件沖擊至今尚未恢復,同門高端子品牌Arket已經加快了在大陸開店的節奏,2022年在華南、華北地區開出了品牌首店。
對ZARA和H&M真正的挑戰,可能是中國“中產階級”的口味早已經變了好幾茬。
有場面需求的,選擇踮踮腳買香奈兒、愛馬仕,投資價值跑贏了美股。今年以來,LVMH、開云集團等為代表的奢侈品梯隊的產品漲價不斷,也帶動市值和財報節節攀升。
沒場面需求的,開始買一些Quiet Luxury(安靜奢華)的品牌。 The Row、 Loro Piana等。材質優良、無明顯logo是這些“新奢侈品牌”的標志。
LVMH旗下羊毛奢侈品牌Loro Piana今年明顯加快了在中國市場的布局 來源:GQ
選擇戶外品牌也是不會出錯的安全牌!爸心耆龑殹保堵稒幟省⑹甲骧B、拉夫勞倫)之外, Hoka、On昂跑、Salomon、迪桑特也在悄悄崛起。這一賽道的紅海程度,連Nike也快開始居安思危。
富裕階層還在買買買,中產早已捂緊錢包。
剛剛結束的618如2022年一樣靜悄悄,盡管多位行業人士都曾向36氪透露“今年已經比預期好點了”、“至少比38節好太多”,但低調的市場部門依舊表明了當下發生的不是消費升級或降級,是沒有了消費欲望。
這對依賴推陳出新拉動業績的快時尚而言幾乎是致命的,比環保問題棘手多了。
豆瓣小組“消費主義逆行者”,35萬多的組員們互相拔草、分享自己不買或少買的經驗,以及一些反思消費主義的文章和觀點。類似這樣的小組還有“摳組”“消費主義言行大賞”等。與之前小火過一陣的極簡主義不同的是,人們逐漸意識到包裹在極簡外表下不過是另一種營銷話術:買,但是要買的更少&好。
于是他們與消費主義決裂:“以前花錢都不眨眼,現在能摳一點是一點”。趨勢預測機構WGSN也認為“不買者(reductionist)”會是未來兩年內品牌最需要關心的消費群體之一。
從已經披露的地區營收情況看,那個雙位數增長的中國市場也早已不復存在。Zara今年的營收增長主要來源于中東;中國市場對H&M的貢獻早已經掉出了前十,Gap集團甚至已將中國業務賣給了分銷商。至于優衣庫,雖然中國市場向來被寄予厚望,但單店營收水平始終沒有恢復到疫情之前。
從這一層面上,上半年快時尚集團還過得去的財報,充其量只是“大公司”的復蘇。因為贏者通吃的互聯網時代,必然形成贏者通吃的經濟,而這些巨頭們只是手里的牌夠多而已。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