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中餐歸國,真有人買單?
來源/餐企老板內參
撰文/內參君
美食城檔口里,“漂洋過海”的美式中餐店
7月11日,中午十一點,北京亮馬橋附近的食九局美食廣場三樓,各家外賣員涌出窄小悶熱的電梯,四散到各個美食檔口取餐……
在一圈排列有序的“擂椒拌飯、港式燒臘……”檔口中,有家店頗為顯眼:門前的紅色燈籠、臺下的兵馬俑、中英夾雜的招牌……
◎攝圖:內參君
這家店,是主打“美式中餐”的竹子快餐(BAMBOO CHINESE FAST FOOD)。
墻上貼著店鋪的主打菜品:“左宗棠雞”、“芝麻橘子雞”、“李鴻章雜碎”,菜單上還有包括“蒙古牛”、“芙蓉蛋”等菜品,價格保持在16—50元左右,這些聽起來雖然奇怪的菜名,但它們在美式中餐圈的“流量明星”。
◎攝圖:內參君
“其實,左宗棠雞是咸甜口,吃起來像‘溜肉段’的味道,芝麻橘子雞有點像糖醋里脊”,竹子快餐的一位廚師李先生對內參君說,目前店里只有兩位廚師,他們和老板是在新東方廚師學校結識的。
于是,兩個廚師和一個店長,三個朋友一起開了這家美式中餐,兩位曾是淮南菜的廚師負責做飯,店長負責宣傳。
“斯德哥爾摩綜合征?”
最初,竹子快餐的店長坦克將門店開業信息發在小紅書上時,評論并不友善。斯德哥爾摩綜合征,是一個心理學術語,指的是犯罪中的被害人對于加害人產生好感。
但一些食客在分享自己的就餐經歷后,評論開始出現了兩種陣營。一些博主依舊表示“不理解”,但另一些博主,尤其是有過海外生活經歷人,則給出了“好評”。
在thebeijinger曾報道了這家店后,次日,竹子快餐因備貨耗盡暫停營業。
評論區中有人詢問:“美式中餐在中國是必需品嗎?“公眾號回復稱,“從昨晚的瘋狂需求來看,這可能是我們之前不知道我們需要的東西。”
“一開始我們是不會做美式口味的中餐,但怎么說都是中餐,上網看視頻慢慢學習、調整口味,目前顧客反應都不錯,也看到不好得反饋,但我們都接受。”
廚師李先生告訴內參君,他們不會介意惡意的聲音,能受到關注就是好事。
李先生對內參君說,店開業已有3個月,現在每天中午外賣單數可以達到20余單,沒有虧損,營收可以達到維持店鋪的水平。
另外,對于在國內開一家美式口味的中餐廳,李先生認為這是三個人的一次嘗試。“店長從美國加州回來發現,國內餐飲業沒有這樣口味的餐廳,就打算開一家試一下,我們就是在餐飲紅海中嘗試挖掘藍海。”
而讓店長看到藍海的正是,近年來不斷將分店開到了亞洲的韓國、日本、菲律賓等地,在全球擁有2300家店鋪的美式中餐品牌熊貓快餐(Panda Express)。
他認為,熊貓快餐的成功擴張證明了東亞人可以適應美式中餐的口味。除了店鋪和菜品本身極具爭議的輿論,留學生懷念異國“學習經歷”的共情也我們需要的東西。
“中餐第九大菜系”,飄洋過海掀不起波瀾?
美式中餐,被戲稱為中餐第九大菜系,食材簡單粗暴,口味酸甜為主。一些異國留學生“不得不”接受的美食之一。
美式中餐的歷史實際上也是一部中國移民史,開餐館是謀生的手段之一。
在早期,即使力求“原汁原味”,也不得不受限于美國的食材。當移民政策變化華人數量驟減之后,也不得不在菜色和口味上做出調整,向本地客人的偏好傾斜。
經過若干年的本土化,美式中餐不斷的適應美國人的口味,也成為美國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在圣誕節,美式中餐館訂單量暴增,而在美劇中,美式中餐的出鏡率也相當高。
比較有影響力的美式中餐,包括1983年開業的熊貓快餐和1993年誕生的華館PF Chang's 。但即使擁有2300多家門店,熊貓快餐并沒有入華的打算。
實際上,有一些美式中餐品牌試圖飄洋過海,進入中國市場,但是并未掀起波瀾。
在2013年,就有兩個美國人在上海常熟路開了家“Fortune Cookie",在當時還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一時間引來了不少老外和留學生光顧。但在入駐三年之后,就宣布歇業。
2018年,PF Chang's華館也進駐上海開設首店。它將整套美式中餐廳經營模式直接搬到中國市場,門店裝修和菜單也基本保持一致。
彼時的CEO對中國市場充滿信心:“我們的食物與中餐風味和中國前進的方向完美契合。”“我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回看現在時會說‘哇,這真是明智之舉,現在我們在中國已經擁有數百家餐廳了。”
但結局是,這家門店在2018年底就關了。
“美式中餐回到中國”總會引起話題,2020年,有傳言稱熊貓快餐低調回國,在云南開出首店,但官方否認稱,目前中國市場上的“美國熊貓快餐”全部都是假的,所用“熊貓”商標系盜用或偽造。
如今,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一些“美式中餐”在美國有些“賣不動了”。
一方面有越來越多出海的中餐成為唐人街新寵,另一方面君子食堂之類的新式中餐,讓美式中餐顯得有些落寞。
那么美式中餐在中國,還有市場嗎?內參君在檢索資料時,還真的發現了一些“美式中餐”的門店。
在佛山,就有一家華僑夫婦經營的“波士頓小館”,專門做美式中餐的飯店。
這家小店已經經營了10個年頭,在一個住宅小區內,做社區生意。靠著獨特的口味和實惠的價錢,吸引著街坊吃貨。首次點左宗棠雞飯只要半價,也就是10元。
這家店的菜單分為兩部分,一個是美式味道,另一個是本地味道。不吃美式中餐的人,也是這家店的顧客。
年輕人追求新奇特,改良美式中餐又何妨?
左宗棠雞,其實并非只有在國外才能點得到。
一種左宗棠雞的來源的說法是,湘菜廚師彭長貴臺灣開創了左宗棠雞,后赴美國開辦彭園餐廳,將這道菜品帶了過去。
所以在一些臺灣菜、湘菜館的菜單里,就有左宗棠雞。同時由于左宗棠雞是甜口,所以也會在一些北京菜的館子里出現。你也可以在主打東南亞風情的一些小店嘗到這道菜。
一些美式中餐的再度本地化“重做”,說不定還會吸引喜歡新奇特的年輕人。
精釀廠牌京A就曾和加拿大的聯合藝術,推出了“橙皮辣子雞IPA”,靈感來自于美式中餐外賣橙皮雞,新鮮橙皮的柑橘味以及川椒的辛香味融合,不含雞肉。
德克士也在近日推出了左宗棠雞腿堡/飯,洋中餐和洋快餐,在此刻中西合璧。
幸運餅干(簽語餅),也被一些快餐店、咖啡店使用。幸運咖就推出了“幸運簽語餅”。
結語
食物的融合從未停止。各色菜系也是融合而來,美式中餐是融合而生。
美式中餐看起來已經自成一派,中國餐飲市場也過于卷,但是也不要輕易的給美式中餐回歸判死刑。
別忘了“加州牛肉面”就曾在很長時間引起過轟動。
接下來美式中餐會如何進軍中國?可能是“波士頓小館”做社區街坊的生意,可能是“亞洲主題”的bistro,也可能是打著“新中式”創意fusion菜。
對于餐飲老板,面對喜歡新、奇、特的年輕人,限時上線一些美式中餐引流,其實也是一種路子。幸運餅干、方形包裝盒,說不定也能引起一些消費者的共鳴。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