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貨業,又行了?
出品/聯商網
撰文/希文
近年來,傳統百貨不景氣,是零售業中最難說明白的業態,有“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感覺。不過,從今年上半年的情況看,似乎有些好轉。
截至目前已經有28家百貨上市公司披露了2023年上半年業績快報,《聯商網》統計發現,其中有21家企業實現增長(包含虧損收窄),約占總數的75%,百聯股份、歐亞集團、廣百股份、文峰股份、華聯股份、徐家匯成功扭虧為盈;武商集團、友好集團、供銷大集、寧波中百、麗尚國潮、百大集團、沈陽商業城合計7家企業出現凈利潤下降(包括增虧);28家企業中僅友好集團、供銷大集、南寧百貨、大連友誼、沈陽商業城5家企業出現虧損。
“經濟復蘇,零售市場向好”成為財報中頻繁提及的關鍵詞,提升數字化能力、聚焦核心商業價值、調改升級、打造特色營銷活動、降本增效等也頻繁被提及,成為百貨業績提升的關鍵。
不過,聯商網顧問厲玲對于百貨大幅增長的預期不是很高,厲玲表示,百貨上市公司業績和去年相比增長是正常的,因為去年很多店是關的,或者很多消費者不方便來,所以就沒有購物,今年已經沒有這種情況了。百貨業態增長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如果沒有新店開張,沒有面積的擴大,單是百貨這一塊,有增長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很多上市公司百貨店,其實很大一塊是有超市帶動的,超市當中有一點增長可能性是有的。
實際上,從數據上也印證了這個觀點。2022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3.97萬億元,同比下降0.2%。按零售業態分,限額以上超市、便利店零售額同比分別增長3%、3.7%;百貨店零售額同比下降9.3%。
相比超市便利店等民生業態,并不是剛需的百貨下降也在情理之中。
今年3月,《2022-2023年中國百貨零售業發展報告》指出,百貨零售業作為消費的主要場所之一,首當其沖感受到壓力。調查顯示,76.9%的樣本企業認為消費力不足、增長乏力是百貨零售業當前面臨的主要挑戰。
因此,“關店”“閉店”“縮短營運時間”等成為各大零售百貨業績報告中的高頻詞。今年上半年也不例外。
據《聯商網》不完全統計,有11家百貨商場在今年上半年歇業(平和堂株洲店7月1日正式閉店),原因除了租約到期外,基本都是企業自身的經營策略調整需求。
可以看到,這些商場基本都有一定的經營年限,無論是物業條件還是經營思路都已經無法滿足當下新消費時代的需求,最終只能被迫歇業調整。
北京昌平的永旺夢樂城是購物中心項目,至今已經運營了15年,是北京首家永旺夢樂城項目,如今隨著城市更新加快,項目撤出后將交由合生商業進行改造升級,打造北京超極合生匯二期。同樣交還業主方進行重新升級的還有新世界百貨燕郊店。
同時,表格中青島百盛中山路店系內部改造升級暫時歇業。據悉,項目將對百盛購物中心1-11層原有建筑外立面進行改造更新,結合歷史文化街區記憶元素,將外立面局部打開,增加通透性,為商業新功能提供載體,為歷史城區保護更新注入新活力。
大部分百貨商場在撤出后,原址將交還給業主方重新招租,或交由其他運營方管理。
此外,除了上述表中的商場,下半年伊始,依舊有不少老百貨走到了關門的地步。如營業近19年的鄭州正道中環百貨于8月1日正式閉店,這個河南第一代民營百貨店將成為歷史。經營了30年的太平洋百貨徐匯店也將在今年8月31日營業結束后正式謝幕,標志著太平洋百貨退出上海市場。同日,經營近14年的武漢大洋百貨漢陽店也將關閉,等等。
厲玲表示,在經濟上行、企業上行時期,對企業管理的要求沒那么高,對企業家經營能力的要求也沒那么高。企業在低速增長甚至低速下行的時候,對企業家的管理能力才是真正的考驗,才是真正能力的體現。所以不要那么樂觀,也不要那么悲觀。
她指出,百貨店不會消亡,一定會存在,但是數量可能會減少,面積可能也會減少。這個時候經營困難是很正常的,克服難點,取得比別的企業稍微好一些的業績,就是好企業,這也是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考驗。
在經濟復蘇向好的大環境下,百貨通過調改升級、提升數字化能力、增強精細化經營、降本增效、聚焦核心商業價值等措施,有望獲得更好的發展空間。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