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兔,國內版與海外版的兩套邏輯
來源/陸玖商業評論
作者/橋杉
僅僅看營收規模的增長,極兔這只“披著兔皮的狼”,可能是最為激進的“步步高系”繼業者之一,但是這只瘋狂的兔子,在國內與海外,卻打了兩手底層邏輯完全不同的牌。
在國內,極兔的用戶體感,是出了名的差,但是在海外,卻又被稱為海外版“順豐”,這一套“雙標”背后到底是什么樣的商業邏輯?
在國內,極兔要用速度換規模,于是舍棄了質量。
在海外,極兔要用品質換地位,但市場給不了規模。
01
東南亞的極兔有多牛
在東南亞,很少有人能正面挑戰極兔。
市占率能說明一些問題。招股書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極兔在東南亞總共處理了25.13億件快遞,按包裹量排名,2022年的極兔速遞已經是東南亞是排名第一的快遞運營商。
走到這一步,極兔花了差不多8年時間。
據光子星球報道,極兔在東南亞的初始團隊,是由創始人李杰“成建制地”從OPPO印尼拉出,承接自OPPO的管理經驗,也讓團隊極為穩定,離職率很低。
此外,李杰的英文名Jet,與極兔的東南亞title“J&T”,只有一字之差。團隊的OPPO系色彩,不可謂不濃厚。
但手機零售與快遞行業的差距,也讓“半路出家”的團隊成員無所適從。為此,李杰從國內邀請了不少優秀同行傳授經驗,同事們的“實習期”也因此縮短。但團隊的高效率,并不是極兔在東南亞取勝的唯一武器。
從地形上看,極兔起家的印尼,島嶼數量眾多,中南半島同樣山河相間,基礎設施的落后,導致東南亞的快遞時效極為落后。
讓極兔真正在一眾同行間脫穎而出的,其實也在于此。據悉,李杰在極兔創業初期,曾下過兩個死命令。第一個,是“遲到必賠”,第二個則是“逾期掏錢賠付”。
在設備投入上,極兔從未有過控制成本的說法,有接近極兔東南亞的人士告訴陸玖商業評論,極兔所有的分揀設備和運輸工具,基本都是業內頂配。
以上幾個措施,疊加東南亞的地形復雜,成本的高昂自不必說,但在業務流程上的取巧,讓極兔在設備投入上的成本有效攤薄。
其一是流程上的改進。譬如在裝車環節,其他廠商固然引進了自動化設備,但在裝車環節仍然是人工,極兔選擇把設備與泊車位打通,由此提升了裝車效率。
其二是“伴生型”的業務承接,通俗來講,就是以電商件為主要業務。
極兔在東南亞的主要合作客戶,先是與其同期崛起的Lazada,后期又引進了shopee。上述二者在東南亞區域的迅猛增長,也有效拉動了極兔的業務量——招股書數據顯示,僅在2020到2021年,極兔東南亞區域的營業額就從10.47億美元增長至23.78億美元,增長幅度達227%。
其三,則是靈活的區域政策。前述人士向陸玖商業評論補充,極兔采用“區域高度自治”的管理模式,高層只負責戰略與合規等事宜,省區負責人則自負盈虧。
這一經驗被極兔從印尼帶到中國,而后又帶去了中東。
上述政策執行至今,直接造就了極兔在東南亞的高服務質量。一位東南亞跨境電商告訴陸玖商業評論,相比其他物流廠商,極兔在東南亞的優勢主要在較多的網點覆蓋,和較低的收件價格,同時物流較為穩定。
但區域政策的過于靈活,有時也不是好事。另一位服飾品類跨境電商老吳告訴陸玖商業評論,由于其貨品多數是小件,因此在物流平臺上的選擇原本大差不差。但綜合比較之后,他拋棄了市占率較高的極兔,轉而選擇了Karry和Flash。
“近兩年極兔丟件率在降低,但還是比其他家高。”老吳表示,他所在的清邁區域,極兔攬收時間是下午2點,這直接導致了一些本來可以當天發貨的快件,第二天才能發出。但曼谷的另一個極兔網點,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他向陸玖商業評論分析,攬件時間的不同,可能是合作網點的工作時間不同和工作量大小導致,這與此前“區域自治”的政策特點相符。
但由于上門時間無法協調,他最終放棄了與極兔的合作。
02
國內的極兔有多拉
國內的極兔,更像一個激進的“攪局者”。
正如開頭所言,極兔在國內的擴張,幾乎完全摒棄了國外的自營起網打法。
這里有一部分市場上的原因。在電商件市場,三通一達在極兔入局之前,就占據了80%左右的份額。即便第三方機構給出了15%左右的增長預期,但跟基礎薄弱的極兔沒有太大關系。
正因如此,極兔在國內發展初期,采取了較為極端的價格戰策略。譬如在上海,相比其他公司1.2元/件的配送費,極兔會高出3毛錢,這挖來了不少原來通達系的快遞員;
而在寄件側,極兔的費用相比通達系同樣會低出幾毛錢,5元/票的首重,一度只有通達系的一半,這也搶來了不少通達系的客戶。
由于加盟制快遞的特性,讓通達系旗下網點的排他性并不強,在某些邊遠地區,給了極兔不少“蹭網”的機會。
這也是極兔一度遭到通達系封殺的最大原因。
此外,在完成國內的起網準備之后,涌入的單量遠遠超出了極兔的承接能力。與其緩慢建設網點,直接收購國內同行,變成了“彎道超車”最便捷的方式。
收購百世快遞的國內業務,對極兔國內業務而言是一個里程碑——百世現成的末端網點、高管和大客戶,讓極兔在國內真正做到了登堂入室。
但這同樣是一柄雙刃劍。
之前也曾提到,極兔在東南亞的崛起,很大程度依賴Lazada的迅猛發展。而在國內,頭部的阿里,已經有了自己的菜鳥供應鏈;其后的京東,則是以高品質的京東物流而著稱。
極兔在國內的“Lazada”也并不是沒有,那就是拼多多、抖音和快手。
但在上述平臺售賣的產品,以客單價較低的白牌商品和農產品為主,極兔與之合作,單票價格不可能高。加上打基礎的百世快遞,在同業中的口碑乏善可陳,與自負盈虧的區域政策結合之后,國內的極兔,就成為了便宜與低服務質量的代名詞。
國家郵政局數據2022年第三季度數據顯示,在快遞企業公眾滿意度等指標上,京東、順豐、郵政、中通等企業排名80分以上,韻達、申通、德邦、極兔得分在77-80分之間,極兔在排序上位居末尾。
在黑貓投訴平臺上,關于極兔的25000多件投訴案中,被投訴原因包括發錯網點、快件停滯、不送件、暴力快遞等問題,同時也可以看出,其在國內售后賠償政策上也未能與東南亞等地對齊。
考慮到較差的服務質量與低價的印象一旦形成,便很難改變,這讓極兔后續增長難上加難。
河南某超市的物流負責人告訴陸玖商業評論,由于其工廠設立在漯河,此地是圓通的豫南總部,價格優勢很大。
所以當地商家發貨,幾乎首選圓通,極兔很難滲透。前述負責人還稱,后期郵政也會考慮,價格仍然是主要因素,“極兔主要沒有主動對接過。”
正因如此,同樣是單價低,極兔的比較劣勢仍然很大。
在河南鄭州的百榮批發商城,一些白酒經銷商還向陸玖商業評論透露,他們發貨時,中高端白酒走三通一達較多。只有一些低端白酒會通過極兔發貨。
成本控制只是原因之一,更多則是對于極兔的不信任。“極兔成立時間不長,牌子沒有順豐郵政和通達系的硬。”同時,該經銷商還吐槽了極兔攬件效率的低下。“有時候上午下單,下午才來取,通達和順豐的快遞員,一兩個小時就來取件了。”
此外,陸玖商業評論曾在鄭州中原區走訪極兔網點,但導航軟件顯示的三個網點,沒有一個在實際營業,已經全部撤走;最近的營業網點,在十多公里外的金水區。分撥中心,則在更遠的城郊。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解釋前述商家“取件慢”的問題。
03
估值魔咒下的狂飆
頂著蜂擁而至的差評,與來自同行的絞殺,極兔一路狂奔的原因何在?
一位快遞行業人士向陸玖商業評論表示,物流是一個規模化和網絡化的行業,物流企業的規模越大,網絡越寬,其估值會呈現指數級增長,對應的邊際成本,同樣也會走低。
正因如此,極兔通過收購百世、豐網等等做大營收,再通過引入知名機構背書,估值的提升速度宛如坐上火箭。
極兔的估值首先來自融資。招股書數據顯示,自Pre-A1輪融資算起,極兔先后經歷9輪融資,融資規模共計55.7億美元,約合400.16億人民幣。順豐、騰訊、紅杉、淡馬錫等知名機構悉數入局。
收購百世快遞之后,極兔的國內業務在極短時間內就超過了東南亞。在2021年底,東南亞的業務占比還與中國業務平分秋色,都在20-23億美元的規模。
僅僅過了一年時間,東南亞還在23億原地踏步,中國業務卻原地翻番。
在規模和營收的雙重助力下,極兔的估值水漲船高。2022年8月發布的《胡潤2022年中全球獨角獸榜》顯示,成立僅僅8年的時間,極兔估值高達1300億元,打敗了國內一眾幾十年資歷的“快遞老炮”,僅次于順豐控股和中通快遞。
不過,極兔的估值固然狂飆猛進,背后危機早已涌現。
首先是并網過程中的加盟商安置問題。據公開報道,極兔收購百世之后,并網過程并不順暢,極兔不退加盟費、以罰代管、強制關停等現象時常發生。
同時,極兔總部一度支持極兔加盟商低價回收百世網點,導致了百世加盟商帶著客戶“跳槽”。百世的前車之鑒,可能在收購豐網之后再度重演。
另一個值得重視的,是極兔的虧損問題。招股書數據顯示,2021年極兔凈虧損61.92億美元,2022年凈利潤為15.73億美元。
利潤轉正并非經營所得。因為在“按公允價值計入損益的金融資產及負債的公允價值變動”一欄中,2022年凈增加30.5億美元。也就是說,極兔2022年利潤轉正很大程度來源于估值提升。無論是經營現金流還是毛利潤,極兔三年一直都是虧損或者凈流出。
雖然極兔IPO的募資目標并不高,只有10億,但持續的虧損和流血,也為后續估值的想象空間,蒙上一層陰影。
04
極兔的終局到底是什么
招股書數據顯示,東南亞單件包裹的收入分別為0.91美元、1.1美元、0.95美元;國內單件包裹的收入分別為0.23美元、0.26美元、0.34美元。看起來,高占比的國內業務以走量為主;東南亞的起家業務,成了利潤擔當。
如果考慮到國內快遞行業的內卷現狀,低單價的問題似乎可以理解。但極兔為人稱道的東南亞業務,危機也正在浮現。
一位東南亞跨境電商人士告訴陸玖商業評論,極兔的市占率固然很高,但放眼整個東南亞市場,尾程物流的整體狀態仍然較差。
到目前為止,雖然極兔的中轉大倉已經能做到穩定,但到了收貨的最后一公里,仍然會出一些問題。譬如每逢大促或者個別商家爆單,就會出現快遞爆倉,抑或是取件較慢的情況。
從陸玖商業評論拿到的客訴情況來看,一些跨境商家表示,極兔的運貨車仍然較小,一次裝不了太多,而且只拿小件,大件不拿,一天只來一次;還有商家表示,因為有的產品剛好卡在150這個尺寸,只超出一點點,就遭到極兔拒收。
這部分業務的增長也遇到一些問題。前文已經提及,極兔東南亞在2021年,營收23.78億美元,增長幅度達227%。但到2022年,營收僅為23.82億美元,增幅僅為0.1%。
前述跨境電商人士還表示,此前極兔主要和Lazada合作,但在這兩年,Lazada的增長較為乏力,導致極兔的單量增長受阻。后續雖然引入了shopee,但shopee有自己的物流shopee xpress,訂單會優先給自家物流,極兔分到的份額同樣有限。
招股書數據還顯示,極兔的前五大客戶中,客戶A在2021年貢獻營收為17.15億美元,2022年降至12.31億美元。據一些投資人測算,該客戶A很大可能為Lazada,這對應了跨境電商人士講述的情形。
另據了解,與國內情況相反,極兔在國外,是被其他物流廠商打價格戰的對象。也正因如此,極兔國際的海外倉業務,去年在倉庫操作環節也曾有過一次較大規模的降價招商。
由此觀之,極兔在海外的高單票價格也難以持續。如果被持續打價格戰,可能會繼續下降,屆時的極兔,可能會陷入全面虧損的狀態。
但在順豐、騰訊、紅杉、淡馬錫等知名機構入局之后,極兔已經無法停止狂飆。何時停止,如何停止,猶未可知。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