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季度,近六成百貨企業凈利同比下滑
出品/聯商網
撰文/牧之
百貨,依舊充滿故事。
今年以來,我國百貨行業熱鬧非凡,有破有立。5月份,金鷹實控人王恒家族提出私有化計劃;7月初,老佛爺百貨與合生商業合作,華南首店落子深圳;7月末,太平洋百貨徐匯店閉店,告別大陸市場;北京SKP依舊高歌猛進,以230億元銷售額連續十余年蟬聯中國百貨“店王”……
那么,在整體經濟形勢回暖的情況下,我國百貨整體形勢如何呢?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2107億元,同比增長6.8%。按零售業態分,便利店、專業店、品牌專賣店、百貨店零售額同比分別增長7.5%、4.3%、3.1%、7.7%,超市零售額同比下降0.4%。從宏觀數據來看,百貨恢復情況不錯,零售額在各細分零售業態中同比增幅最高。
與此同時,從百貨上市企業的三季報來看,情況也確實相對樂觀。
前三季度,五成企業營收凈利雙增
據聯商網零售研究中心統計,今年前三季度,42家百貨上市企業實現營收總額約1838.05億元,實現凈利潤總額約104.93億元,均實現同比增長。
從營收方面來看,有32家企業實現同比增長,占比近八成,其中增幅最高的為沈陽商業城,增幅高達78.71%;有10家企業出現營收同比下降,其中降幅最大的為友阿股份,同比下降32.16%。
從凈利方面來看,有26家企業實現同比增長,占比超六成。其中,新疆匯嘉時代增幅最高,同比增長356.95%;另外,有7家企業實現扭虧為盈,1家企業實現虧損收窄。
不過,有些企業凈利大增并非出自百貨業務向好,而主要由于投資收益或處理資產所致。比如,豫園股份凈利大增是由于產業運營板塊表現出色以及子公司的投資收益;重慶百貨也是由于投資收益致使凈利同比大增;天虹股份因為出售“天虹微喔”股權帶來2.5億元收益;上海九百營收僅有0.64億元,凈利居然可以達到0.45億元,出現這種情況,則主要由于久光百貨、九百城市廣場投資收益的增加所致……
第三季度,近六成企業凈利同比下滑
如果僅從第三季度單季來看,情況則不容樂觀。
11月9日,中國百貨商業協會發布的“大型百貨零售企業指數”顯示,第三季度營收指數同比下降4.5%,環比下降0.5%,銷售恢復仍有壓力;第三季度凈利指數同比環比均有明顯下降。
從百貨上市企業的第三季度業績中,也可以看出端倪。今年第三季度,42家百貨上市企業實現營收總額約574.92億元,實現凈利潤總額約6.49億元,均實現同比下滑。
營收方面,有19家企業出現營收同比下滑,占比達45%。其中,降幅最大的為翠微股份,同比下降25.58%。
凈利方面,有25家企業實現凈利同比下滑,占比近六成。其中,降幅最大的也是翠微股份,同比下降1206.65%。與此同時,有8家企業出現虧損,占比近兩成。
綜合來看,百貨上市企業作為一個整體雖未虧損,但面臨不小的盈利壓力。
百貨關店在繼續
今年,傳統百貨的關店步伐仍在持續。
繼2022年關閉30余家百貨商場之后,今年前三季度,據聯商網零售研究中心不完全統計,全國又有15家百貨門店停業。其中不乏太平洋百貨、百盛、大洋百貨、新世界百貨等曾經火爆一時的知名百貨。而閉店原因除了租約到期外,基本都是企業自身的經營策略調整。
其實,對于傳統老百貨來說,面對新業態、新渠道的毀滅性沖擊,也確實沒有招架之力了。而其自身又存在物業老舊、硬件硬傷以及經營模式落后等各種癥結,積重難返,關門歇業在所難免。
以太平洋百貨上海徐匯店為例,作為上世紀90年代魔都最紅的商場之一,這家百貨曾在上海灘風光無兩。但是,伴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以及新渠道和新對手的激烈競爭,太平洋百貨抱殘守缺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逐漸喪失了競爭力。
無獨有偶,巴黎春天百貨,百聯東方商廈、高島屋以及即將停業的梅龍鎮伊勢丹等一些上海老牌百貨都無法逃脫同樣的命運。
對此,聯商網顧問厲玲表示,百貨總體還不太景氣,奢侈品百貨店還有增長,時尚用品百貨店相對艱難,太平洋百貨的閉店意味著老一代零售百貨店經營者正在退出市場。
當然,她也強調,百貨店不會消亡的,雖然數量和面積可能會減少,但百貨行業依然存在機會。
的確,近年來,有些老牌百貨也不斷通過優化、調改、轉型等各種方式實現涅槃新生,比如上海的久光百貨。同時,在老百貨消亡的同時,也意味著有機會誕生新的繼任者,比如上海新世界大丸百貨、陸家嘴老佛爺百貨等等。
正如厲玲所言,在面對經濟低速增長甚至低速下行的時候,才是真正考驗百貨企業的時候。未來,每一個企業經營者都要增強經營上的控制能力,堅持一店一策。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