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百貨依舊渡劫,45家上市公司凈利潤僅0.6億
出品/壹覽商業
作者/胡杰斌
百貨行業正處在乍暖還寒的關鍵時期。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1-9月份,限額以上零售業單位中百貨店零售額同比增長7.7%,近5年百貨行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率來看,2023年前三季度百貨行業增長率僅次于2021年,更是遠遠高于去年同期的下跌6.3%,百貨行業正在復蘇。
然而百貨行業呈現復蘇態勢的背景下,整體情況卻并未向好。近日,國內主要百貨上市公司均發布了2023年三季度財報,壹覽商業統計了主要45家百貨上市公司財報數據發現在第三季度中有近一半百貨集團出現營收下跌情況。
45家百貨凈利潤僅0.645億
第三季度中45家百貨上市公司中21家營收下滑,24家凈利潤下滑,同時15家企業營收及凈利潤雙跌,有且僅有5家企業營收、凈利潤雙增。雙降企業中營收同比下跌間在2.33%-25.58%之間,凈利潤下跌變化更大,下跌區間在10.06%—1206.65%。
值得一提的是百貨企業賺錢能力越發慘淡,45家上市公司的三季度營收達到647.24億元,但凈利潤總和僅僅0.645億元,凈利潤率0.09%。
從單個企業看,翠微股份不僅營收下跌最大,凈利潤下跌也同樣最大。
翠微股份提及凈利潤大幅下跌的主要原因為,第三方支付業務利潤下降導致。一 是因為業務交易額減少,綜合毛利同比下降;二是因在收單業務中存在部分標準類商戶交易使用優惠類商戶交易費率上送清算網絡的情形翠微股份將額外新增涉及資金,進行了適當的會計處理,沖減當期損益,導致凈利潤大幅下降。
銀柿財經提到“標準類商戶交易使用優惠類商戶交易費率上送清算網絡的情形”即為“套碼”,是指利用不同類別商戶手續費率不同,從中賺取差價的行為——部分第三方支付機構通過后臺技術變造,從商戶處以標準費率收取費用,而在向清算機構報送時,則享受優惠類費率。
在該事件影響下,翠微股份虧損額高達4億人民幣。
此外上海九百成為第三季度營收規模最小的企業。據上海九百集團財報,公司利潤主要來源于從事商貿零售業的參股企業“上海久光百貨有限公司”。在公司營收方面,九百集團提到隨著大眾消費習慣的改變,購物行為更多轉向線上,傳統零售業遭遇嚴重沖擊,商業客流明顯下滑。
同時,實體商貿企業在生產經營、市場需求以及運輸物流等方面仍然面臨著一定壓力,傳統行業 及實體經濟受到消費結構升級、網絡零售沖擊、人工運營成本大幅上漲等因素影響,更加舉步維艱。
如果從營收增速來看,第三季度營收規模增加最多的是沈陽商業城(197.06%)。但是沈陽商業城的營收增加并非來源于正常營業收入。根據三季度財報顯示,沈陽商業城營收增加主要原因是由于,公司全資子公司沈陽商業城百貨有限公司抵押的資產被法院裁定以物抵債,損失額記入其他收益所致。今年4月沈陽商業城就曾收到過法院有關重組通知函,公司以物抵債多半源于此。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沈陽商業城第一次重組了。自2018年以來,沈陽商業城先后曾籌劃四次重大資產重組事項,但均以失敗告終。
沈陽商業城自上市以來,營業狀況每況愈下。2006年起至2021年,沈陽商業城凈利潤均處于虧損狀態。而近幾年來,沈陽商業城2018年至2021年已連續四年虧損,虧損金額分別為1.28億元、1.06億元、1.49億元和1.06億元。
根據最新消息,11月初沈陽商業再次發布了公司公告宣布沈陽商業城股份有限公司關于與重整投資人簽訂重整投資協議的公告,不知此次重組是否能夠挽救沈陽商業城。
在2022年前三季中收到疫情影響,全國百貨大多數門店都屬于半開業狀態,在2023年疫情的影響被大大減少,然而拋開疫情影響,前三季營收中卻有24家企業營收微增甚至不及去年。在營收增長的企業中不少企業都將原因歸結為,門店恢復正常營收。
新疆友好集團2023年前三季度營收同比增長10.39%,財報中解釋為上年同期公司大部分門店階段性暫停營業所致。然而即便恢復了正常營業,友好集團的凈利潤狀態仍處于虧損狀態,2023年友好集團前三季度凈利潤虧損達0.96億元。
前三季度14家企業凈利潤不及同期
從整個前三季度看,數據稍微好一點,但仍舊嚴峻。前三季度中12家企業營收下跌,同時營收上升的企業為33家,但在營收上升的企業中部分企業營收并非正常收入,例如營收增長最大的沈陽商業城,其營收的上漲主要由于重組事件影響。此外寧波中百營收上漲第二多最多達51.23%。
然而寧波中百雖然營收增加,凈利潤卻出現大幅下跌,前三季度凈利潤僅7000萬元,凈利潤同比下跌80.41%。根據財報營收增加的原因同樣不是業務增長而是處置房產及黃金批發業務增加。除以上非正常營業造成營收上漲的企業,營收上漲最多的為益民集團,漲幅達50.6%。
另外,還有6家企業營收、凈利潤雙雙出現下跌分別是友阿股份、中央商場、百大集團、翠微股份、海寧皮城、大商股份,其中下跌最多的為友阿股份,營收凈利潤下跌分別為32.16%、36.43%,友阿股份雙跌的主要原因為公司 2022 年 7 月轉讓寧波歐派億奢匯國際貿易 有限公司部分股權,導致財務數據不納入合并報表范圍進而影響營收及凈利潤變化。
最后,還有18家企業營收凈利潤同時上漲,其中雙增幅度最大的為上海九百營收同比上46.23%,凈利潤同比上漲45.47%。上海營收增長主要原因 為子公司銷售商品營業收入及公司房租營業收入的增加,凈利潤上漲的主要原因為上海九百針對久光百貨、九百城市廣場投資收益的增加。
從單個企業看,翠微股份依舊是虧損變動最大的企業。
此前套碼事件的影響,擴展到了翠微股份2023年前三季度。在盈利方面最高的為小商品城,然而即便盈利最好,但小商品城的利潤卻并不是由百貨撐起的。
據小商品城公告顯示,2023年第三季度主營業務利潤約 4.77 億元2022年第三季度主營業務利潤約 4.17 億元,同比提 高 14.27%。 chinagoods平臺GMV 524.38 億元,同比增長 122.34%。同時“義支付 Yiwu Pay” 自 2023 年 2 月 21 日正式上線以來,累計為近 2 萬個商戶開通跨境人民幣賬戶,跨境清算資金約人民幣23億元。也就是說,小商品城的盈利很大程度上來源于跨境貿易。
百貨行業依舊艱難
事實上,多年以來,隨著購物中心等大型綜合體的興起,百貨行業就開始進入陣痛期。《2021-2022年中國百貨零售業發展報告》信息顯示,從2017年到2020年,中國百貨行業的零售額增長呈逐年下降趨勢,2020年甚至出現9.8%的負增長。
僅在2015年,大陸地區150家連鎖百貨集團旗下百貨店關停數量就達到100家,創下近十年來新高。新開百貨店數量則下滑至135家,全年凈增百貨店僅35家,均創歷年新低,而后面幾年情況并沒有明顯好轉。
近兩年百貨閉店仍在持續。據壹覽商業不完全統計2022年,百貨業態有35家門店關閉,涵蓋24家企業。其中,新世界百貨、大商股份、通程控股均關閉3家門店,伊勢丹百貨、百盛、宜家、南城百貨均關閉2家門店,像遠東百貨、SM百貨、廣州東百等企業均關店1家。2023年僅前三季度百貨閉店數達到19家。
對于老牌百貨而言隨著時代的發展,經營理念仍舊采用以往的觀念進行管理,同時百貨的入駐品牌對于消費者來說缺乏吸引力,在這些原因的加持下,老牌百貨企業閉店在所難免。
連鎖產業專家文志宏表示,在過去近二十年,百貨行業就一直在走下坡路。背后的原因,一是超市及新興零售業態的崛起和快速發展,二是電商的分流。發展至今,整個百貨業態依舊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而在零售專家鮑躍忠看來,百貨業態面臨的處境要比商超更加嚴峻。在門店運營中,百貨的商品基本以長尾商品為主,但從目前國內消費市場來看,很多長尾商品已被各達電商平臺分流。另外,從線下競爭來看,當下購物中心、各種類型的專業店越來越多,無疑也分走了百貨行業不少的客流。
產業空間研究院主任潮成林曾告訴壹覽商業:老牌百貨商場關店除了租約到期外,最主要的原因是當下的傳統百貨業態已經遠遠跟不上當下新消費群體的消費習慣,加上線上購物已經完全成熟,原來日常進百貨購買的貨品,現在通過各類電商平臺就能滿足需求。傳統的百貨業態被市場淘汰是必然的趨勢。
對于百貨行業而言,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百貨行業此前已經進行了長達20年的探索。力圖數字化轉型然而行業數字化程度并不高,對于數字化轉型的認知還停留在初級階段。《2021中國實體零售報告》顯示,行業對于渠道融合、精準營銷、人貨匹配帶來的客流、收入等價值有直觀認知的企業不足3成。
到2023年,百貨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成果依舊不明顯,在壹覽商業所統計的19家閉店百貨中,基本都是屬于幾十年的百貨中心,數字化轉型在這些百貨身上并未留下什么印象。
根據2023年10月社會消費品零售數據顯示,10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3333億元,同比增長7.6%按零售業態分,1-10月份,限額以上零售業單位中百貨店零售額同比分別增長7.2%。雖然目前百貨行業仍在復蘇,但對于百貨企業而言,僅僅依靠行業大背景的發展并不能讓自身走的更遠。在百貨業態中有存在問題積重難返歷經多次重組的沈陽商業城,也有諸如新天地、銀泰百貨等數字化轉型較為大眾認可的百貨企業,這些失利說明自身硬實力才是決定性因素。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