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重度京東用戶眼中的“京東雙11”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 柳二白
雙11落幕,各大平臺不約而同又模糊了數據,更愿意用“新高”“峰值”這種極具想像力又能帶來視覺沖擊力的字眼描述今年的盛況。那些真實的數據,可能至此塵封在歷史中。數據如此重要,因為它是輝煌的記憶,又如此不重要,往年那些被清晰記錄過的數字,早成為光陰的一瞬,如今被寫在“往年數據榜單”上笑看未來。
雙11一直是各大電商平臺爭相競技的重要時間點,先有天貓,后有京東,現在又加入拼多多、抖音、小紅書等有力競爭者,讓雙11變成更大的狂歡節日。眾多的參與者,似乎能將雙11的蛋糕做得更大,但每家電商平臺能否分到更多的份額則變得玄妙。在這種近乎擠獨木橋的競爭態勢下,究竟誰能搶到更多,誰能比同期有進步,在模糊的雙11戰報語境下,這種涇渭分明的比較只可意會。
天貓與京東作為老牌電商平臺,對兩者的比較從未停止過,消費者也更多地在這兩個平臺游移。今年雙方的雙11數據對“人次”有了更直接的表達,淘寶app用戶的活躍度數達到5.07億,京東采銷直播的總觀看人數突破3.8億。雙方都用龐大的數據表明,用戶是重要的基礎。今年的銷售規模大概可以從菜鳥驛站中窺到一點信息:原來在雙11堆得滿坑滿谷的驛站,今年少了些熱鬧與擁堵。我所在小區的包裹,往年被堆在了存包柜之外,今年雙11全都安放到了柜子里。
京東今年的雙11,有了許多創新,采銷直播間成為一大亮點,許多消費者在社交平臺分享,在直播間買到了超值的商品。但今年,作為一名普通的重度京東用戶,我卻有一些難盡如意的體驗,這僅代表個體感受,京東大可以完全忽略。但當一位位個體的感受漸漸匯聚成河,漸漸有淹沒之勢時,京東就不得不理了。
PLUS會員的意義何在?
京東會員有免郵券,有購物高倍積分返還,還能領到專享優惠券。雙11期間,專享優惠券很難搶到,一秒即沒,好不容易搶到一張,發現購買的商品還不能使用,這讓PLUS的優惠券變得像擺設。這是個例,但當兩款商品同時無法使用,這不免讓人覺得“個例”的比例有點高。
在大促銷期間,京東還針對會員發放大了大額滿減券,滿減券的使用范圍同樣受限,許多商品不能使用。天貓對88會員也發放了差不多力度的滿減券,除了手機空調等特例商品外,基本都可使用。相比之下,天貓的會員券更有吸引力。
京東對PLUS會員券的使用范圍設定較窄,可能有成本的考量,畢竟都是自營,有倉庫、有資金占壓、還有物流的費用。但發放滿減券,不就是為了提升銷售讓消費者買得更多嗎?設置重重使用障礙,有沒有考慮過消費者的體驗?京東一向注重服務,這也是服務中的重要一環,不應無視。
有人在社交平臺抱怨京東的殺熟,尤其對PLUS用戶更是“宰割”得厲害。一位細心的消費者分享了一張照片,兩部手機同時搜索同一款凈水器,有PLUS會員的那部手機顯示的價格算上會員優惠后,比非會員的手機搜到的價格竟要高,這讓PLUS會員價的意義盡失。顧客與平臺的親密度,通過算法量化后,變成高價格的法碼。這自然有平臺拉動新客的意圖,但無論如何都不應把親密度量化成一種定價依據。平臺用了萬般努力才與一些顧客建立了更高的親密度和黏性,要斬斷這些,不需吹灰之力。
優惠券的包容度
每逢大促,各大平臺會發放各種優惠券,有天降神券、自動滿減券、會員券、省錢卡,還有店鋪的優惠券,繁雜的優惠券最終有多少能用到實際購買的商品上,大多數人并不清楚其中的規則。京東優惠券許多都不能疊加使用,有消費者說膨脹金也不能與優惠券同用。天貓的優惠券大多可疊加,88會員消費券與店鋪券、滿減券、省錢卡、充值卡大都能湊到一起使用。京東優惠券使用的嚴苛,讓一些優惠變得有名無實。各大平臺,與其費盡腦力地發放名目繁多的券,不如簡單一些,將價格落到實處。
我原來一直在京東購買圖書,但近兩三年又轉向了當當。原因是當當每次促銷,都是價格直減,而京東卻是滿減,許多還不在滿減范圍內。最初京東與當當爭奪圖書用戶時,不僅價低,還發放品類券。京東圖書做大有了穩定的顧客群體后,很快把價格放棄了。當當為了奪回圖書顧客,只得低價。這樣的輪回,雖然能讓消費者短暫受益,但不可持久。讀者更需要的是穩定的專業的購書平臺。
價格如股價
一位消費者大促期間在京東不停刷新一臺空調的價格,價格如坐了過山車,幾分鐘一變,一晚上從1500多漲到2499元,變動之快令人驚訝。消費者能買到什么價格全憑運氣。
碰運氣的還不止這些。在大促期間,我把一個型號的燃氣灶加入購物車,當天沒有購買,第二天京東通過短信提醒,在原有優惠基礎上,又送了我一張一百元的優惠券,沒想到“慢半拍的鳥兒吃到了更多的蟲”。
不只一位消費者發現許多平臺在大促開始前提高了一些商品的價格,也包括京東。嚴謹的消費者把之前的價格截圖,對比后,雙11期間竟比平時還高。我常買的某品牌的生抽和醋,因為有歷史訂單留存,對比發現雙11的價格都在高位。這種行為往年雙11可能也有,但今年消費者尤為敏感。原因大約如下:一是消費者更加成熟,不再被各種名目的促銷誘惑,有了更加理性的分析與判斷;二是消費者把口袋捂得更緊,他們花出的每分錢都得落地有聲,要有真正的優惠,F在的消費者理性大于感性,他們更著意于數值,而不是在“低價”的口號下昏昏然。
現在的線上購物,是品味、經驗、計算能力的比拼,要瞪大眼睛,才可能抓到最優惠的價格。有許多消費者深諳此道,總能買到最合適的商品,而一些消費不可避免地成為被割的“韭菜”。如在一款促銷價2000多的商品下,多位消費者分享了自己的購買價格,最低1400多,有1600多的,還有1800、1900元的,巨大的購買差價只好歸為運氣。
現在有節過節沒節造節,線上從年頭至年尾每隔一段時間都有大型促銷活動,頻繁的促銷讓消費者不再對購物節抱有太大期待,雙11也不再像從前那樣受到熱捧。消費者越發理性,付款越發謹慎。
以上問題是各大平臺的通病,因為我關注京東,是京東的重度用戶,所以才在京東上凸顯出來。前有阿里,后有拼多多、抖音、小紅書等后起之秀,激烈的競爭不容京東有半點馬虎與閃失。今年雙11天貓公布:手機數碼家電的4791個品牌,開賣首小時,成交額超過去年全天,這都是京東的傳統優勢品類。當整體蛋糕份額增量有限時,互搶份額變得不可避免。
當然我在京東有過許多良好的體驗,比如用了兩年的沖牙器,插頭出現問題后,連照片都沒發,售后就免費換了一個新的;買了一只吸頂燈,有點小問題,給客服發了照片后,立即把一只新的送貨到家。這些真實真誠的體驗,印在許多和我一樣的消費者的腦海里。
還有負責給小區送貨的京東快遞員,她為這一片區服務了快五年。每年到大促時,她上大學的兒子都幫她上門送貨。她兒子的學費來自于她在京東的收入。只有東京讓顧客更滿意,許許多多和她一樣的京東快遞員,才能長久地在京東最基層干下去,掙一份收入,供孩子上學,讓家人生活得更好。
京東是“重資產”公司,不僅有自營商品,有落地的倉庫,還有快速便捷的物流,更有許多人力成本:快遞員、物流司機、倉庫揀貨、保管員等,因為重資產,意味著成本高、利潤低,但無論如何,還是要把服務做得更細,將價格打磨得更鋒利,少些門檻,多些直白有效的措施,這是消費者需要的,也是京東需要提供給消費者的。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