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不再分拆上市”,到底意味著什么?
來源/壹DU財經
撰文/Apple
阿里巴巴,有個明顯的特征:和其財報一起到來的多半還有“one more thing”。今年5月底,發布2022年第四季度財報時,即公布了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已批準和任命六大業務集團董事會的消息。此舉也被外界理解為“阿里云、盒馬、菜鳥分拆上市的時間表逐漸明晰”。
這次的財報季也不例外。
11月16日晚間,阿里巴巴集團2024財年第二季度業績發布。財報顯示,2023年7-9月,集團收入同比增長9%;經調整EBITA同比增長19%,超市場預期,多業務均實現快速增長。與之相伴的one more thing是,“鑒于多方面不確定性因素,不再推進云智能集團的完全分拆。”
消息一出,輿論嘩然。
要知道,阿里云作為中國“四朵云”的帶頭大哥,無論是體量還是技術,均位居行業前列。并且,這樣的消息,離“分拆上市時間表”的發布僅僅半年。
不再分拆上市,對阿里云而言,是好事還是壞事?
未來,阿里云何去何從?
01
讓業界意外的“大新聞”
阿里巴巴公布了一份不錯的業績,但股價卻在業績公布后出現了10%的暴跌。
“阿里1+6+N的幾個板塊中,除了淘寶天貓和菜鳥,其他業務并沒有展現出來很好的盈利能力,但近年來隨著云市場的崛起,阿里云應該是未來比較有希望做大做強的板塊。”一位長期關注互聯網行業的人士對壹度Pro表示:“正處于變革中的阿里巴巴,確實存在很多不確定性,投資者在看不懂的情況下,先走為敬也能理解。”
不確定性,正是阿里巴巴集團對于阿里云暫停分拆的理由。
從阿里巴巴披露的信息來看——鑒于多方面不確定性因素,不再推進云智能集團的完全分拆。
“美國近期擴大對先進計算芯片出口的限制,給云智能集團的前景帶來不確定性。我們認為,云智能集團的完全分拆可能無法按照原先的設想提升股東價值,因此決定不再推進云智能集團的完全分拆,而是會面對不確定的環境,專注建立云智能集團可持續增長的模型。”
為表明立場,阿里巴巴同時強調,將堅持加大對阿里云的持續戰略投入,確保阿里云專注于“AI+云計算”發展戰略,打造AI時代技術領先的云計算服務。
把視線拉回今年3月,彼時阿里正式宣布啟動阿里云分拆上市計劃。公開的消息稱,阿里云所屬的云智能集團,將實現完全分拆,引入私募資金為代表的外部戰投,在股權和公司治理上形成一家與阿里集團完全獨立的新公司。
和阿里云一起分拆的還有菜鳥、盒馬。不過,從現在的情況來看,除了菜鳥按計劃完成分拆上市,成為其沖擊“全球智慧物流第一股”外,阿里云和盒馬的分拆上市計劃均宣告暫停。
不過,也有分析人士認為,阿里巴巴雖然不再推動阿里云的完全分拆,但不意味著不再推進阿里云的上市。因為,阿里云完全可以參考菜鳥的方式。
02
AI時代,阿里云被寄予厚望
AI時代,互聯網的老牌玩家和新秀們均希望有所作為。如行業里最早提出All in AI實現了絕地反擊的百度,或是用AI對原有業務進行深度賦能和改造的騰訊,亦或如聯想,從計算設備公司成長為算力基礎設施及解決方案為一體的全棧計算公司,莫不如是。
因為對于任何一個想要有所作為的玩家而言,搶先一步抓住未來的趨勢至關重要。尤其是隨著AI的持續推進,他們的發力點,毫無疑問鎖定了以云計算和AI為代表的新領域。
在今年云棲大會上,蔡崇信用“阿里云要做最開放的云”,來定調未來阿里云的發展。最近的財報中,阿里巴巴CEO吳泳銘則將“云+AI”看成未來阿里巴巴的發展重點。
兩位掌舵人的表態,無不向外界表明:未來的阿里云將是阿里巴巴發展的重點,甚至有可能成為阿里巴巴生態下的“下一個淘寶”。更為確切地說,AI極有可能是“阿里巴巴下一個淘寶”。
畢竟,從當前來看,阿里在云計算的布局上一直是領先于行業的。
2018年之前,憑借中國互聯網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及阿里云自身“中國云計算奠基者”的身份,其收獲了一大波先發紅利。2015至2019年這五年間,阿里云年營收從30億元飛漲至400億元,大部分時間保持著三位數的季度增長,營收一度是第2-9名之和。
但在2020年之后,阿里云開始遭遇了市場的圍追,增速上出現了下滑。
賽迪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云計算市場,互聯網行業的貢獻度,相比2018年少了16%。
中信證券在研報《通信運營商行業研究:戰略聚焦,云計算迎來高速增長與價值重估》中指出,互聯網在中國云計算市場中的占比開始逐步回落,在IaaS與PaaS中的比重從2018年的接近50%回落至2020年的40%左右。
此時,阿里云遇到了一位強勁的對手——華為云。
2022年的數據顯示,阿里云占中國云市場份額的36%,行業排名第一,收入為109.08億元(約合752.97億元),但市場份額同比卻下降了2.5%,當然,也沒有實現其三年千億的目標;
與此同時,華為云占中國云市場份額提升至19%,排名行業第二,收入為58.57億美元(約合397.4億元),市場份額同比增長5.56%。
這樣的局面,倒逼著阿里云必須不走尋常路。因為如若不然,其市場地位極有可能被挑戰。
03
新周期內,如何應戰?
“云是一個很有特點的市場。預算一定的情況下,企業多半會選擇市場排名靠前的服務商。”一位企業IT負責人向壹度Pro說道:“更多企業會認為大的云服務廠商在算力、技術及安全性上更有保障。”
不同規模的企業對云服務廠商有不同的需求。“中小企業往往更看重價格和標準化的IT基礎設施。一般中大型企業在選擇云服務商時,安全、定制、性能往往又是更看重的指標。”
從這一點看,一直占據著行業第一的阿里云,在市場上擁有先天優勢。
另一方面,當前市場對于云服務的需求正發生著巨大變化。其中最為明顯的一點在于,隨著大模型的持續推進,傳統的算力需求早已升級為智能算力需求。傳統應用也朝著AI原生應用在轉型。新的云生態,將以MaaS(Model as a Service,模型即服務)平臺和AI原生應用為核心。
也因此,阿里云作為中國最大的云計算廠商,在大模型周期之中的打法,備受關注。
事實上,今年下半年以來,阿里云的戰略正變得愈發清晰——做各家大模型背后的“賣水人”:幫助企業訓練好大模型、用好大模型。
基于此理念,阿里云發布了一站式人工智能應用開發平臺百煉,推出大模型通義千問2.0版本,以及八個垂直行業的模型和使用案例。這無疑是行業新的變革。
阿里CTO周靖人談及此次AI技術變革時說道,云廠商要既懂AI又懂云計算,才能在這場競爭中取得戰略性的優勢。希望大家一定要給這個領域一些時間。
最新財報中,阿里云表示:“我們通過減少利潤率較低的項目制合約類收入,以持續提升收入質量。與此同時,本季度公共云產品及服務收入增長,帶動盈利能力的優化。”
對此,蔡崇信信心十足。他表示,目前全國80%的科技企業和超過一半的AI大模型公司跑在阿里云上。百川智能、智譜AI、零一萬物、昆侖萬維、vivo、復旦大學等頭部企業及機構,均在阿里云上訓練自己的大模型。
結語
AI早已成為云計算巨頭們的必爭之地,未來有望成為互聯網大廠提振業務的重要抓手。作為國內市場第一,阿里云的一舉一動本身就備受關注。因此,不論阿里云是否中止分拆上市,其未來的增長空間仍然極具想象力。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