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早教機構美吉姆,深陷中植系漩渦
來源/巨潮WAVE
撰文/老魚兒
歲末年初之際,根據中國新聞周刊、21世紀經濟報道、中華網、湖南日報等多家媒體報道,國內規模最大的早教機構之一美吉姆,在北京、江蘇等地多家分店被曝關店停業。
實際上,這并不是美吉姆最近才遭遇的閉店危機。
自從今年以來,全國各地都有大量美吉姆門店準備關閉或者已經關閉,甚至是卷錢跑路的信息密集爆出。在新浪黑貓投訴平臺上,搜索“美吉姆”關鍵詞,相關投訴累計1148條,其中“閉店”“跑路”的字眼比比皆是。
根據美吉姆的財報顯示,2019年到2021年,美吉姆門店數量由524家穩步增長至562家。然而到了2022年,這一數字降至479家;截至2023年上半年,又變為407家,半年內又關停了72家。
其規模又倒退回了5年前的水平——2018年上半年,其全國線下店389個。
比規模崩潰更快的是業績。2018年,美吉姆營業收入約為3.62億元,利潤約為1.9億元。而根據美吉姆發布2023年第三季度財報,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業收入低至1億元,凈利潤虧損1.53億元。
美吉姆初入中植系時,雙方也曾滿懷期待,但誰料想世事無常。在中植系版圖已是滿目瘡痍的當下,雙方都在面對著嚴峻的局面。其中原因,既有大環境的無奈,也有小環境的復雜與不堪。
01
市場環境驟變
三個因素支撐了早教機構的成長。
早期教育,主要是指出生到小學以前階段的教育。
早教行業是較為新興的行業。它于20世紀90年代由海外引入,首先在北上廣等發達城市鋪開,以教育經驗普及與課程推廣為主的啟蒙教育為宣傳賣點,吸引高線城市的“雞娃”家長們。
美吉姆是行業中的典型代表企業。據其年報介紹,美吉姆品牌于1983年在美國成立,37年來專注于嬰幼兒早教領域,自2009年進入中國市場。
而另一家知名的早教機構金寶貝,也是自稱來源于1976年成立的美國品牌Gymboree。
此外,還有同樣來源于美國的悅寶園,源自韓國的創藝寶貝,以及本土早教機構紅黃藍等等。
這些機構大多是2010年左右開始進入中國,并持續了十年左右的穩定增長。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調研報告顯示,2010—2019年,我國早教行業市場規模逐年增加,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15.44%;2010年中國早教行業市場規模僅620億元,2017年1900億元,2019 年達到2500億元左右,2020年我國早教市場規模可達2900億元。
這十年間,有三個不可或缺的因素支撐了早教機構的成長。
第一是較高的新生兒出生率。這十年時間,中國新生兒每年出生幾乎沒有低于1500萬人,成為早教機構穩定的客群來源。
第二是這些年正逢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時期,居民收入突飛猛進,消費升級。十年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超過150%,父母有更多教育前置的底氣。
第三點也是直接決定了早教這個產業能夠發展的一點,是85后、90后更愿意傾注大量心血在孩子教育上——這些孩子都是被父母寄予厚望的獨子。
時代催生市場,大時代催生大市場,金寶貝、美吉姆兩大國際早教品牌機構(至少在宣傳上是這樣)以高客單價占據一二線城市,紅黃藍、運動寶貝等本土早教品牌機構,則主打三四五線下沉市場。
但是,從新生兒中得到的紅利,也會從新生兒數量的萎縮中還回去。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6年全年中國出生人口達到近年峰值之后,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連續下降。2022年,中國全年出生人口956萬人,建國以后首次低于千萬。
2016年的頂峰人口紅利,到2019年基本已經到達頂峰。此外,疊加雙減政策的不斷施壓,以及2020年開始的三年特殊時期,線下為主的早教行業受損慘痛,全行業集體下行:
2022年8月11日,金寶貝重慶中心深夜發文稱,自2022年8月12日起,金寶貝重慶七家校區將暫停運營;
2023年4月,金寶貝在鄭州又出現8店同關,上千名家長突然一起陷入了退費難的困境;
8月份,杭州金寶貝連關四家店;
3月份,悅寶園上海南洋中心店、北京草橋店陸續停業,而且無力退費,只能提供轉課等替代方案。
此外,創藝寶貝、紅黃藍等機構,都不斷有門店撤店的情況見諸報端。
乍看起來,美吉姆的經營困局是大環境使然,但顯然這并非是唯一原因。
02
內部狀況不斷
剪不斷理還亂的各種狀況。
美吉姆和中植系之間,始終存在剪不斷理還亂的各種狀況。
最早,美吉姆品牌是被在美國拿到綠卡的劉俊君引入中國的。當年,劉俊君及幾個合伙人成為美吉姆在中國的主加盟商。到了2018年,發展得比較不錯的美吉姆被有意涉足教育板塊投資的中植系相中收購。
這曾經一拍即合的生意。中植系意在進行資本運作,將教育風口下的美吉姆運作上市,然后在資本市場大賺一筆。而對劉俊君來說,除了將資產變現之外,也能讓美吉姆上市,利用資本平臺將早教生意做得更大。
中植系用“三壘股份”這個殼公司,作價33億元,把美杰姆運作成了上市公司。作為回報,劉俊君簽下對賭協議,承諾2018年、2019年、2020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屬于母公司股東凈利潤分別不低于1.80億元、2.38億元、2.90億元。
中植系本身擅長的是資本運作而非實際管理,因此公司實際的經營權還在劉俊君手中。
一開始,事情的走向確實按照劇本設計在運行。2018年、2019年,劉俊君帶領美杰姆均實現了業績承諾。美吉姆市值的歷史最高點達到86億元。
美吉姆股價表現(自2019年1月至今)
但疫情的到來,讓高度依賴線下經營的美吉姆迅速跌落。
2020年年報顯示,美吉姆實現營業收入3.56億元,同比下降43.41%;實現歸母凈利潤-4.78億元,同比下降499.41%;實現扣非歸母凈利潤-5.27億元,同比下降561.66%,較上年同期由盈轉虧。
雖然后來雙方將業績承諾期順延至2021年。但是2021年美吉姆虧損仍在繼續,這導致劉俊君在和中植系的對賭中一敗涂地。
此后,中植一方起訴劉俊君等原股東,要求補上對賭協議的差額。劉俊君則反訴中植方尾款沒有結算;中植方想要通過董事會罷免劉俊君董事長職位,劉俊君就提案要把中植方踢出董事會。
中植系最終占了上風,原中植集團財務總監馬紅英成為美吉姆董事長。本以為要塵埃落定,誰知馬紅英在此時失聯了。2023年11月29日晚間,美吉姆公告稱,近日,公司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均無法與董事長馬紅英取得聯系。
2023年12月11日,美吉姆公告馬紅英女士由于個人原因辭去公司董事、董事長、董事會戰略委員會主任委員及委員職務,辭職后不在公司及下屬公司擔任任何職務。
03
難免分手二字
雙方除了分手之外別無選擇。
對于委身中植集團的美吉姆來說,當初的大腿,現在已經變成了大坑。雙方的未來已經難免分手二字。
2023年11月22日,中植集團發布了一份致投資者的公開信,首次公布了集團的資產負債情況。按照通報,中植集團的總資產約2000億元,負債本息約為4200億元-4600億元,已經資不抵債。
對于中植系來說,賣掉所有能值錢的資產,去填補兩千億級的負債缺口,幾乎已是必然的選擇。
實際上自中植系暴雷以來,旗下許多資產已經被清算處理。10月9日,中植系旗下主營畜牧業務的上市公司*ST天山公告,控股股東擬轉讓作價約2.14億元的股份,將上市公司控制權轉讓給中電農創。
隨后,*ST天山在幾個交易日內迅速翻倍上漲——資本市場顯然在下注上市公司脫離中植系的控制后,可以擁有更好的未來。
相比之下,目前美吉姆的市值與上漲之后的ST天山相差不大,但2020年、2021年、2022年連續三年虧損,并且其2023年前三季度的經營都以虧損告終。
宏觀角度看,中國新生兒的出生規模不斷下降,已經讓包括嬰幼兒奶粉、母嬰用品在內的各個相關行業發展局面都相對悲觀。即便是那些“鼓足勇氣”生兒育女的家長,也未必愿意在早教上做更多真金白銀的投入。
可以說,早教機構的潛在客源規模仍在不斷萎縮,難有切實改變。這意味著,此時中植系運作美吉姆資產轉讓的難度相當大。
疫情之前的美吉姆,曾是個正在茁壯成長的金娃娃,如今時過境遷,它已經異化成了一個實實在在的吞金獸——無法為千瘡百孔的中植系提供現金流,甚至還在增加其整體的虧損數字。
但兩個主角都必須把自己的故事繼續下去。作為一個商業機構,美吉姆要尋求在這個市場上生存下去,就必須尋得一個有財力、有戰略能夠支撐其發展的金主,支撐其轉型,渡過最艱難的歲月,否則就只能在不斷的關店中不斷傷筋動骨;而對于中植系來說,即便是還不上天量壞賬,也要盡可能減少新的負債,那么美吉姆這樣的出血點一定要越少越好。
雙方除了分手之外別無選擇,但又只能深陷在漩渦之中。這是雙方都必須面對的現實,也是必須吞下的苦果。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