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糧液吹的是什么風?
來源/鹿鳴財經
作者/金德路
這幾天,五糧液“炮轟”拼多多的事情引發了行業廣泛關注。
起因是五糧液發了個聲明,說接到多名消費者的請求,請公司對他們低價從拼多多購買的五糧液產品進行真偽鑒定。
雖然五糧液說的是“真偽”問題,但是在外界看來,五糧液在意的是拼多多低價產品已經影響了自己的價格體系;拼多多或許也清楚,平臺已經動搖了五糧液對經銷商的控制。
畢竟現在的高端白酒并不好賣了,庫存壓力下白酒控價就變得很難,特別是作為老二的五糧液,一面內憂外患,一面顧慮重重。
01
與經銷商關系“微妙”
白酒企業與經銷商之間的關系,向來微妙又敏感。
畢竟經銷體系是白酒企業的主要銷售方式,白酒企業需要靠經銷商賺錢,但又怕經銷商壞了自己的規矩。
所以酒企對經銷商,通常是一邊給糖一邊給壓力。
其實在五糧液“炮轟”拼多多之前,五糧液與經銷商之間的關系,已經有了一些變化。
公開資料顯示,在去年12月,五糧液簽訂新年度合同時,把經銷商計劃內的第八代五糧液合同量縮減20%。
這意味著,五糧液主動對經銷商下調了KPI。
五糧液此舉,外界看來一方面是對于未來的銷量有所擔憂,從而主動降低了市場預期;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保價,避免經銷商為了去庫存,降低產品價格,導致品牌力再次受損,甚至是崩盤。
其實在上一輪行業進入深度調整期時,五糧液就曾經犯過類似的錯誤,當時甚至與經銷商發生了大規!皼_突”。
2013年,伴隨著限制“三公”消費政策的實施,國內高端白酒行業格局突變。
而五糧液在此時卻強勢提價,導致價格倒掛,最終的結果是經銷商出逃,大經銷商甚至與五糧液打起了官司,最終五糧液也將高端市場拱手讓給了茅臺。
所以,五糧液此次主動為經銷商減負,某種程度上也是為了不讓悲劇重演。
當然,從五糧液的財報來看,“日子不好過”也都已經寫在了明面上。
財報顯示,2023年第三季度單季,五糧液實現營收170.30億元,同比增長16.99%;歸母凈利潤為57.96億元,同比增長18.57%。
雖然五糧液仍保持著營收、歸母凈利潤雙位數的增長態勢,但若將時間線拉長來看,2023年前三季度,五糧液營收與歸母凈利潤的同比增速均創下2017年以來新低。
此外,從行業角度來看,2023年前三季度,國內20家A股白酒上市企業中營收超過百億的有6家,其中五糧液的營收增速是6家中最低的,凈利增速在6家酒企中也處在末端位置。
總的來說,無論是與自己相比還是與競爭對手相比,老二五糧液的表現都難言出色。
因此對于未來,五糧液也變得更為謹慎,沒有給出更高的預期,不出錯或許也是五糧液當下的應對策略。
02
產品層面,受到壓制
回到產品層面,五糧液產品與系列酒產品,兩者構成了五糧液的產品矩陣。
五糧液主品牌,核心產品是普五,也是五糧液主要營收來源,然而普五的發展卻在各層面都盡顯被動。
今年,五糧液公布了普五漲價的消息,從2月5日起,第八代五糧液出廠價將上漲50元,由969元/瓶調整為1019元/瓶,上調約5%。
五糧液之所以要漲價,是因為茅臺漲了。2023年11月,貴州茅臺宣布上調53%vol貴州茅臺酒(飛天、五星)出廠價格,平均上調幅度約為20%。
歸根結底,五糧液的發展邏輯是承接茅臺溢出來的紅利。
因此,五糧液就必須跟緊茅臺的腳步,如果茅臺漲了五糧液不漲,就會對五糧液“白酒老二”形象造成減弱,導致五糧液最核心的稀缺性優勢不斷縮小,從而影響品牌信心。
可問題是,目前五糧液正處于價格倒掛,在這種情況下,繼續漲價,勢必會影響經銷商的利潤,或是直接帶來需求端的抑制。
把時間線拉長,未來五糧液其實不管是漲價還是不漲價,都將是一個兩難的決定。
當然,茅臺對五糧液的“壓制”,還遠不止此。
2022年1月,“茅臺1935”正式官宣上市,市場指導價1188元,該款產品成為茅臺醬香系列酒中首款千元核心大單品。
茅臺此舉,指向性也十分明顯,推出千元酒直接搶食的就是五糧液和國窖1573的白酒市場,搶奪其對應的商務接待消費人群。
從實際成果來看,2023年1月9日,茅臺1935上市一周年慶典上,茅臺方面宣布,茅臺1935在2022年上市的11個月時間中,取得了營收超52億的成績。
而據酒業家數據,2023年,茅臺1935實現銷售超110億,實現營收超百億。
顯然,“茅臺1935”的出現,讓五糧液的稀缺性有所下降,五糧液正受到茅臺多層面的、多維度的壓制,這讓五糧液的行動也越來越被動。
再來看五糧液的其他產品,2020年9月五糧液全面完成了尖莊、五糧醇、五糧特曲等系列酒主要品牌的升級上市。
財報顯示,2021年系列酒同比大增50.78%達到126.2億元;不過,此后五糧液系列酒增長明顯受阻,2022年同比增長-3.17%,預計2023全年增速低于10%。
這背后,是由于各地方龍頭酒企發力中端白酒所致,因此目前五糧液系列酒也不能給五糧液帶來太多的想象空間。
03
渠道層面,堆積“矛盾”
渠道層面,五糧液是靠大商模式崛起的典型代表。
所謂大商模式,是指五糧液會挑選一些實力雄厚的大經銷商,然后授權他們全權代理某個區域內下級經銷商的管理、終端市場的開發和銷售活動。
這樣一來,大經銷商們就能掌握產品的定價權和下游經銷渠道的管理權,更好地推動五糧液產品的銷售。
此外,此前五糧液還依托大商制獨創了OEM授權貼牌模式,由總代新創一個品牌,五糧液負責生產,總代負責銷售,利潤協商分配,這讓當時的五糧液業績增長迅猛。
企業財報顯示,在2006年五糧液前五大經銷商占收入比重達到了78.43%,而同期貴州茅臺的前五大經銷商占比僅為11%。
但是這樣一來,也暴露出了許多問題,比如經銷商掌握太多權力,導致公司對渠道掌控力下降,廠商議價能力較弱;以及OEM授權貼牌讓五糧液品牌力大打折扣等等。
隨后五糧液為了及時止損,開始效仿茅臺走小商模式。
不過五糧液建立起來的還是一套大經銷商體系下的直銷模式,也就是“廠家對接大商、大商對接小商”的銷售模式。五糧液篩選出500多家大商由廠家直接管理,其他經銷商則通過大經銷商進貨。
為什么五糧液無法模仿茅臺,走小商模式?
這一方面是由于醬香型白酒“越放越香”的特性,這讓茅臺自然擁有了“金融”屬性;另一方面五糧液的渠道利潤太薄,影響了小商模式下對于渠道的控制權。
所以五糧液的渠道之困還是沒有解決,比如此次漲價也在激發大商與小商之間的矛盾。
因為對于手中有庫存的大經銷商來說,漲價后他們手中的存貨價值有所提升,也是一個去庫存的好時機。
但是對于小商來說,一邊面臨著庫存壓力,但還是不得不主動向大商們壓貨;畢竟漲價后,自己再壓貨將會面臨更大的成本。
這樣一來,壓力都傳到小商這邊,但是市場需求問題卻并沒有解決,形成了一個不斷累積的隱患。
小結
五糧液“炮轟”拼多多,是因為五糧液深知品牌建設的重要性,自己不能失去“高端”二字。
但眼下,高端白酒并不好賣,業績、渠道、產品都不占優勢的五糧液,一舉一動又都受到茅臺的牽制,顯得被動又無奈。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