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誤讀胖東來調改?
出品/聯商網
撰文/沈追
關于胖東來的內容,現在已經有了很多資料。學習胖東來,正成為許多零售企業的基本方略,實際上,學胖東來有兩大范疇,一是體制機制,再就是經營技術。
更關鍵的,應該是體制機制。
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分配體制,包括薪資標準、考核方式及激勵政策。對組織來說,利益分配好了,企業也就正常了。我們常說企業文化、亞文化效用,底層都是分配機制影響的。
就像經濟與文化的互馴一樣,這是一個暗要素。
我們都想像胖東來一樣,給員工高收入,然后員工哇哇叫,但那是胖東來20多年長成的正循環,我們今天的學習,其實是想要這個循環效應,第一需要一個思想起點,第二需要時間沉淀。
01
學習胖東來是種戰略選擇
增量時代,企業的任何策略可能都有效,而到縮量時代,企業就必須有全新的生態思考。跟人一樣,在不同生命階段,需要不同的生存策略,需要依照外部環境及資源狀況的變化,做出不同的使命選擇,本質是活好。
制圖:聯商網
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從長的時間軸上評估反省一下,可以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策略。
顯然,今天企業快不起來,也很難快速的大起來,激烈的競爭更會讓企業策略快速失效,常規的創新ROI可能也低,只有靜靜心心的,踏踏實實的,把每一個細節做好,把每一個循環做好,放棄投機取巧,放棄不切實際的幻想,對身邊的人和事好一些。
而這,可能就是眼下的大時代。
不管是學別人還是在做自己,我的市場,我的企業,我的團隊,處在什么階段,該選擇什么樣的策略,都是終極一問。
根據商務部的數據,2024年1-6月期間,便利店、專業店、超市的零售額同比分別增長5.8%、4.5%、2.2%,考慮渠道、考慮市場,這樣的增幅對行業來說壓力很大,此外是長期預期不樂觀。所以,在終極一問的基礎上,還需要一個長期回答。
大多數人容易產生路徑依賴,今天是真的需要棄之重構,如果企業不知道方向,那就向標桿學習。
比如以下:
(1)以商品力為極致的企業群,如山姆、Costco開市客、ALDI奧樂齊,還有折扣店體系;
(2)以綜合信譽為極致價值的企業群,如胖東來、信譽樓等;
(3)以平臺生態和時代科技為核心的企業群,如京東、阿里、拼多多等;
(4)以位置和實體網絡為價值體的企業群,如美宜佳便利店、零食很忙等;
(5)以供應鏈資源能力為價值體的企業群,如樂爾樂、蜀海供應鏈等;
(6)以管理體系效率輸出為價值的企業群,如羅森、7-11等。
可能我們列舉的企業有幸存者偏差,但他們今天的相對優勢是值得肯定的,穿越周期,這些企業本身的戰略選擇也決定了企業的生態位,同樣也定義價值度。
越少有、越極致,意味著價值越高,也意味著更大的未來性。而企業選擇學習對象,事實上就選擇了一種價值系,選擇了一種新概率。
圖源:聯商圖庫
那什么是有“未來性”的?
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曾有被廣泛引用的一個說法:我經常被問到一個問題:“未來十年,會有什么樣的變化?”但我很少被問到:“未來十年,什么是不變的?”
貝索斯認為商業是最為普通的三件事情:第一,無限選擇,第二,最低價格,第三,快速配送;而我們想說,還有那些最具普世性的價值觀和生態性的利益共享。
從改革開放到今天,零售業有很多曾經風光無兩的品牌,但我們發現,最后只有真正對員工好、對供應商好、對顧客好、對社會好的,經營踏實的企業,才能夠真正穿越周期,否則,便只有一時風騷。比如家樂福,曾經是許多中國超市的標桿,其通道費用模式引發了一個時代的零供關系討論,而今天我們馬后炮來看,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那么今天,我們還有哪些因素,即是今天的成功要素,也可能是明天的失敗根源呢?低價戰略?極致效率?封閉系統?
如果知道,戰略選擇時可以就做排除項。
我們應當看見,企業在運營過程中凡是不能平衡的,都有可能是未來撕裂的口子,比如壓榨、不公平、不信任、不靈活、不協調、不順暢等等。
種下美好的種子,未來大概率會美美與共,而埋下沖突的基因,未來也必定會發酵,事情總會演化,不管是內資還是外資零售業,這都是一項鐵律,優秀企業,一定是企業基因生長出的格局優勢。
所以,追求長久的未來,企業必定需要從思維起點上,就樹立偉大的導向,然后嚴格的按照這些準則進行實踐;所以今天,企業“做大”面臨挑戰,而選擇“做好”,就是生存策略。
所以,從這些尺度上講,學胖東來學道,這是一種戰略選擇,它決定起點,也決定終局。
當然,企業也可以選擇其他、選擇短期,容忍結局就行。
02
學不學得會是學習者的責任
選擇之后,經營還有個演變的進程。我們也看了一些學胖東來的企業,經營表現參差不齊,所以輿論始終有一些聲音。
圖源:聯商圖庫
首先,我們想說,學不學得會,責任都應該是學習者的。
這個世界最難的兩件事,一是把A的思想裝進B的腦子里;還有一件是把B的錢,裝進A的口袋。
輿論有一種觀念,說胖東來被捧為神,早晚要走下神壇,似乎所有的責任都是胖東來的,這也很奇怪,有人仰望燈塔,但不能到達彼岸,為什么要怪燈塔呢?
行業內掀起學習胖東來的熱潮,一方面是胖東來本身的大愛和無私,這種幫扶,不應該被綁架,被苛求,而值得去保護;另一方面,大多數零售企業選擇學習胖東來,都是自愿的,沒有誰是被綁架的;第三,很多學習者積重難返,改變需要時間;所以,學不學得會,最后都是企業自己的問題,都應該是做自己。
而這,也是胖東來一直倡導的,要學習胖東來的理念和邏輯,而不是具象的胖東來。
于東來說,“胖東來其實很簡單,理解了就很容易學”,能不能理解,就會有很多的層次。
制圖:聯商網
我們承認認知會有一個成長和變化的過程,但與人一樣,企業與企業間,“靈性”是有差別的。
其次,我們評判學的好與不好,有三個邏輯:
第一個是胖東來的高標準
如果以此為標桿,我們現在就可以明確地說,胖東來就學不會,因為這世界上只有一個于東來,所以也只會有一個胖東來。
但從合理性的邏輯講,我們不能用這樣的尺度。就像胖東來董事長于東來在《美好之路》一書中說的:一般的情況,體制改完了,過3到6個月,賣場有好的轉變,工資也發了,員工相信了,員工的狀態會慢慢改變,但不要期望員工的能力馬上提升,要慢慢引導,要求越高越得不償失;過6到12個月,商品、環境、賣場會有明顯的改變,顧客也更加認可;過1至3年,企業在當地老百姓中的信任度和口碑達到相對優秀;過3年,企業恢復健康發展,到時候切記不要驕傲,把品質做好。
真正的學習結果,應該以3年為期來評判,而今天,大部分零售企業才剛入學。
第二是成長邏輯
也即相對于過去,相對于的競業競品,有沒有更好,有沒有進步。
而當下的經濟形勢,也更需要我們用“穩”的心態來認知,即單店能恢復到盈利的狀態。
很多人說胖東來團隊撤了之后步步高、永輝就會回落,他們自己改的店,一定不行,所以胖東來不行,不好,你就該保持高增長,就該所有店都一樣,怎么可能呢?!
我們認為,最重要的是有進步和成長!
從我們了解的學習胖東來的企業現實來看,絕大多數企業都有雙位數的增幅,即便是自主調改的企業。
而原因很簡單,激勵了員工、優化了商品,建立了相對優勢,進步是自然的;未來加上標準和機制體制,進步也一定會有。
第三是概率邏輯
當前,零售業面臨很多問題,也有很多方向,但不同的解法成功的概率不同,至少從眼前的表現看,企業選擇學習胖東來,是選擇了一種概率更大的解法。
不同的邏輯,我們會看到不同的未來。
03
熵增還是熵減
很多人會關心一個問題,胖東來幫扶團隊撤走以后、企業度過初學重視期以后、員工經過1月加薪興奮期以后,未來會怎樣?
我們只能說,不管何種起點,企業的熵增都是存在的,核心在于企業的體制機制的熵余量,絕對完美的企業是不存在的。
圖源:聯商圖庫
過去,有一種認知是時間可以換空間,先做大,然后再做強;而今天的現實已經告訴所有人,時間和空間很難互轉,一家企業因快速發展而服務不好,說等到一定時間我再來梳理服務,一旦被打上標簽,用戶不可能再給你時間重建心智,今天,大量跑路、爆雷、倒閉的品牌,無不是時空論的擁躉,是定要上市的執念也好,是與風投對賭的無奈也好,重新美好,都有慘重的代價。
大量傳統零售企業積重難返,也是一樣的邏輯。一旦發展失速,過去的問題就會集中爆發。欲望大于能力,尤其表現在企業現金流管理上,不少知名零售企業,都困在這一杠桿上。
而胖東來,一直選擇的是冷靜的、健康的、有序的發展,一直選擇做強而不是做大,用文化理念和體制實現熵減。
今天,越來越多的企業家開始認同胖東來的安全和健康理念,開始關掉差店,開始減少開店或不開店,開始專注內力,打造美好商業系統。
只是不發展,也有要平衡的問題。
不管是個人、家庭、還是企業,擴張、延續、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在維持的狀態下,人們依然會有欲望,所以,要么進入停滯,積累病態,要么就夯實內心,積累質量。
顯然,企業會有一種閾值和動能影響存在。
我們理解,胖東來選擇的不是以開店獲得發展,而是通過體制機制實現企業價值升級,對員工來說:
(1)安全保障圈:雖然不開店,但員工能感受到,我們的企業經營質量是優秀的,單店生意是好的,所以,心里有安全感。
(2)舒適圈:員工在崗工作,能夠感受到輕松、尊重、松弛和愉悅,壓力水平是正向的、適度的,文化氛圍是良性的。
(3)效率圈:由于撬動了員工意愿,在經營中的長期堅持,品牌積累了口碑,企業內部各種經濟效率和效益指標,在行業中健康且領先,并保持穩定。
然后,員工愿意干,安全、舒適、效率,一切呈現出一種正循環狀態。
相反的狀態是,因為不發展,企業內部缺乏活力,優秀人才缺乏上升空間,內部容易過多強調壓力文化,氛圍緊張,內卷嚴重,員工出現“踢貓效應”,大部分員工的狀態形成合成謬誤,企業和效率越來越差……
學習胖東來的大多數企業,初期的分享用的都是存量利潤或者財務資源,如果后續不能產生轉化,不能循環向上,企業一定是痛苦的。
而學習體制機制,不是去消滅問題,而是要突破熵增到熵減的閾值。
圖源:聯商圖庫
所以,理解胖東來好,更加重要的是理解于東來的本意:我們的進步不是數據的進步,而是幸福的成長;自由·愛,生命在于釋放而非修行;團隊尊重、信任、認可、鼓勵和幫助等等,
這些思想和文化得以知行合一,溶解在團隊成員的骨髓中,組織有正能量。
04
分配體制的三個方面
所以,精神傳道是一方面,科學分配及分配后的機制,需要學習者真知、真行,并要一個有靈性的創造。
胖東來是90%的利潤分給了員工,于東來也倡導,企業50%的利潤分給股東,50%的利潤分給團隊。這點,對許多老板來說是最難的。
對這些企業家來說,以當前的現實,最起碼要權衡三個方面:
一是基礎標準的問題
于東來曾經發出過一份零售行業企業標準,提到了超市零售企業從健康、優秀到卓越三個層級的標準。
制圖:聯商網
按照上述標準粗略預估,若人均增加1000元,企業銷售如果不增長,人事費率預估要增長1-2個百分點;而達成優秀及卓越狀態,銷售增幅也必須在30%以上。
像有些企業,好多年沒有給員工加工資,如今選擇調薪,員工感覺只是補償而已,激勵性可能相對不足。
此外還有休假,配套還有個崗位人員配置的問題,對部分企業來說,人員收入要增加、休息要增加,必然員工配置要增加,而企業老板們,往往會糾結這些支出和平衡。
所以,企業要實現員工收入增加與業績提升的正向循環,還有后續經營邏輯一并導入,學習,就是要學透。否則,必然會帶來很大的財務壓力。
二是激勵分配的問題
在企業的分配體制上,增量提成與比例分享是兩個邏輯:
(1)業績增量提成
這可以視為一種激勵手段,是最安全和保險的方式,也是大部分企業愛用的手段,人力資源部設計這個方案時,一定會算的很精明。
這種方式,在市場快速發展的情況下有效果,而今天的增量缺失,所以再采取這種措施,團隊要么拿不到錢,要么走極端,再加上這種收入必然缺乏穩定性,所以有時也容易會讓團隊做短期決策,激勵失效。
(2)比例分享
這本質上是一種商業模式,企業在方案設計時,需要把各種成本考慮進去,從而確定科學合理的分配原則,甚至給予一定的扶持政策。像胖東來幫扶的有些企業,即使缺少利潤分享空間,企業同樣可以通過剔除折舊攤銷及補貼的方式給予資源支持,一旦分享,員工就有廣泛的參與感;同時,在保障基礎收入的前提下,員工能夠接受收入的動態性。
只是分享的比例和空間有待權衡,少了起不到激勵作用,大了又涉及商業模式的問題,還是要科學合理的進行設計。
三是波動性問題
這與收入的比較優勢有關,比較優勢越大,員工對收入的波動容忍度就越高。
許多公司會有這樣的經歷,剛開始擬定一項激勵政策時,員工理解相對簡單,所以全力沖刺,能夠獲得較多提成;但到后面,老板要繼續索求增量,于是覺得給員工發多了,或措施漏洞多,便會制定各種限制措施,從而更大程度上打擊員工的積極性。
很多企業一年會多次調整考核激勵政策,管理團隊失信,到最后員工失望了,不沖了。
在《美好之路》一書中,于東來說,把思想打開,懂得愛自己、活自己,懂得做企業應該是因為喜歡和熱愛,規劃好分配比例,讓下屬和基層門店都知道利益分配,多賺多分、少賺少分、賠錢關門,這樣自己沒有精神負擔,保持輕松快樂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狀態。
顯然,思想理念、企業文化、商品經營等,都會一體化的影響分配機制,其中還有大量的內容需要創造,與供應商、與社會的利益分享,同樣要共享思維。
但所有困難,其實都是一個選擇的問題。
05
美好是公理
今天,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學習胖東來,商業的美好,已經開始列隊成型。
對很多企業來說,胖東來今天的道法仍是外力,是真學習還是偽學習,仍有很大的層次差。
有的企業說,學習胖東來,抄就行了,這種想法危險;可以先模仿不走樣,但核心還是要悟出本質,這比抄更加重要。有的企業說,收入分配我不學,這同樣危險;我們需要評估,哪些是胖東來邏輯循環中的核心自洽要素,如果“是”而企業不學,未來就會留有裂口。
而有的企業,改了就想有效果,就急;也有的在策略、技術和方法上遇到瓶頸。
從聽說、知道、理解、悟道,好的學習是要精進的,真的學習,應該是當成一種信仰。
對此,聯商東來總裁班已經開始了種子企業的對齊計劃,從思想、安全、員工、商品、門店及其他方面,確定了158項的對齊任務;此外,秉承“真心、真學、真知、真行”的宗旨,面向聯商網會員企業打造的學習平臺《美好之路》讀書班也正式啟動,將進一步助力學習落地。
從大的方向上講,縮量時代,做好,比便宜、比豐富都重要,在消費者心中建立一個“好企業”“好店”的公理,是企業保障員工優勢收入的最大源泉。
社會本身是現實的,在現實的基礎上,增加更多的美好,才不枉這個時代給予的機會。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