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圈悄悄轉型,加盟商怎么辦?
來源/品智PLSC
作者/黃小毅
8月底,鍋圈食匯發布了一份業績下滑的財報。這份2024年中期業績公告顯示,鍋圈2024年上半年營收為26.65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3.5%;毛利6.09億元,同比增長5.3%;毛利率增長為22.8%,2023年同期為20.9%。
不僅如此,今年上半年的業績,可能是鍋圈業績最具挑戰的一年。按照鍋圈自己公布的財報顯示,2021年營收39.6億元,毛利率3.6億元;2022年營收71.7億元,毛利率12.5億元;2023年營收60.94億元,毛利潤13.51億元。
鍋圈營收規模,是個連續三年下滑的營收。鍋圈的營收毛利率,是個連續三年上漲的毛利率。這種反差的原因,鍋圈自己的解釋是三個:規模優勢帶來成本下降、供應鏈的自產比例增加、新品和老品的毛利率都在擴大。
鍋圈的解釋其實可以總結一句話:鍋圈已經跨過了早期成長期。然而外界看到的財報則是:東西賣得少了,掙錢變得多了。這對于一個實體零售企業來說,不是美妙信號。對于上游供應鏈來說,說明采購量在下降;對于下游加盟商來說,說明日商流水在下降。
健康的連鎖加盟業態,一定是上中下游的伙伴們一起掙錢,甚至可以讓上下游多掙錢,自己這個平臺中游少掙點。鍋圈的現狀,正好反著來。
經營業績之外,門店數量也在下滑。根據這份中期業績公告,鍋圈目前共有9660家零售門店,其中自營門店10家,其余均為加盟店。但是,2023年11月鍋圈上市的時候,告知截至2023年6月30日,鍋圈共有9915家門店。也就是說,一年之內,鍋圈減少了255家門店。其實這個變化還有個中間的半年數據:2024年1月30日,鍋圈擁有10281家門店。
簡單計算,2024年1月之前,鍋圈單店的年營業額約在60萬元。一個月的營業額是5萬元,一天營業額不足:1700元。這個數據大概率還是按照最高水平核算,零售業內對鍋圈的單店月營業額,均是按照4萬元來預估。
「中新經緯」曾經透露一個數據,一個上海的鍋圈加盟商,曾在鍋圈整體業績最好的2022年12月至2023年6月,單店半年內做到58.53萬元營業額,業績水平已經比剛才核算的2024年初單店業績,翻了一倍。鍋圈當時在上海約有300家門店,這名加盟商的營業額成績排在第132位,屬于中間靠上的位置。但是,依然虧損。
不管怎么樣,鍋圈的現有門店依然是個接近萬店的大型連鎖平臺。對于加盟店主來說,以前門店少的時候,單店可以做3公里半徑的生意。現在門店多了,可能只能砍半的做1.5公里半徑的生意。
鍋圈的變化,正常思維都會覺得,鍋圈需要戰略轉型。鍋圈,確實也這么在做。
然后,外界看到的是,上半年的鍋圈,一口氣在原來加盟實體門店之外,拓展或豐富了當下主流的所有線上渠道:鍋圈APP、微信小程序、外賣平臺、抖音直播電商。
繼續然后,上半年的4月份,鍋圈在其起家的鄭州市,推出一個新的實體門店業態:賣菜。具體來說,售賣即買、即烹、即食的食材。一盤宮保雞丁炒菜,鍋圈都給你切好配好,回家下鍋直接炒菜就行。主打的就是一個不洗菜、不切菜的方便和“懶惰”。鍋圈還給這個新業態取了一個諧音“遙遙領先”的品牌名字:鍋圈肴肴領鮮。
當然,這種零售老司機秒懂的新業態,售賣的其實是20多年前,連鎖超市就曾跟風賣過預制的凈菜。結果如大家看到的那樣,現在的全國各地的超市里面,幾乎很難找到這種凈菜的售賣。不,準確的說,是壓根就沒有。
原因就是價格造成的滯銷率,以及滯銷率帶來的不可逆的損耗。我們舉例一盤酸辣土豆絲,來算一本帳,看看凈菜這種產品的波折命運。
一盤酸辣土豆絲,剛好用掉一顆常規大小的土豆。這種土豆,通常重量大概也剛好一斤,菜市場售價大概在3.5元左右。也就是說,2024年的今天,一個人在家炒盤酸辣土豆絲,食材成本只有3.5元。其他蔥姜蒜辣醋的調料配料,不可統計,以及成本極低。
但是這盤菜同樣在餐廳里面,一二線城市最低也要賣到15元以上。因此,15元對比3.5元的11.5元差價,就是預制凈菜的定價區間。非常可惜,20年前的超市,類似一盤土豆絲包裝凈菜的普遍定價,都在6元以上。記住,這是拿2024年的食材和餐飲價格,對比2000年的超市價格。20多年前菜市場的土豆有多便宜,可想而知。
結果就是,20多年前的超市凈菜產品,一敗涂地。加上這種被精加工的食材,一旦滯銷就要完全報廢。既不能冷藏保鮮,也不能復用到其他場景。盒馬以前減少滯銷損耗的做法是,如果沒賣完的肉,就從生鮮區轉場到加工區做餛飩。沒賣完的冬瓜,就轉場到餐飲區做火鍋食材。盒馬可以這么做的前提,在于盒馬店內賣的是整顆未刀切加工的原始食材。
由于鍋圈肴肴領鮮開的門店還不多,甚至鍋圈肴肴領鮮里面,究竟有沒有賣土豆絲的凈菜,外界也得知不多。上述舉例20年前的凈菜市場狀況,未必一定會重演在鍋圈。不過也值得強調的是,20年前的凈菜市場問題,今天重新操盤這門生意,也沒有看到這種品類問題消失的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鍋圈在今年4月份明確表示,要在未來5年開出2萬家門店。鍋圈肴肴領鮮的門店,2024年年底之前,也要開出200家。鍋圈的信心基礎,來自一個社會數據:全國共有30萬個菜市場。假設,鍋圈一個菜市場門口開一個30平米左右的肴肴領鮮門店,這個門店數據就是個天文數字。
不管怎么樣,鍋圈還是給人創造了較為放心的一面,至少看到了鍋圈的變化。
鍋圈在定位的兩個:品類是火鍋和燒烤食材,火鍋主打天冷季節,燒烤主打天熱季節。場景是回家吃飯,就是即買即食的方便和“懶惰”。這種場景定位,也是今天鍋圈進軍凈菜的同類模式復制。
鍋圈直到今天,供應鏈依然是火鍋燒烤型供應鏈。鍋圈現在有4個加工基地,品類分別是肉類、肉丸、火鍋底料、水產。鍋圈肴肴領鮮的業態,供應鏈大概率要從零建起。
對于鍋圈來說,鍋圈做的是食材從源頭的生鮮,到末端消費者的簡單烹飪即食。這條漫長的供應鏈和流通鏈,加盟商的門店,此前成了唯一的消費者連接產品。這對于鍋圈來說,消費者的連接渠道和商品的交付場景,較為單一。加上火鍋燒烤食材的消費場景,畢竟替代不了一日三餐,季節性還是太明顯。
尤其是隨著門店加盟數量達到一定閾值,鍋圈的食材供應營收(鍋圈不收加盟費)確實到了一定規模,但是加盟店主的單店單日營業能力,就很難增長,甚至出現下滑。
這就是鍋圈為什么要兩個擴大:從火鍋燒烤食材擴大到一日三餐,從單一實體加盟店擴大到所有線上渠道。
鍋圈的戰略轉型找到了,擺在鍋圈面前的戰略執行重點,則是鍋圈肴肴領鮮門店的兩大攻堅難題:一是門店經營業績水平,二是加盟商的繼續加盟意愿。
根據現在鍋圈肴肴領鮮已經開出的10幾家門店來看,鍋圈在有意識的降低上述兩大難度:
第一,繼續降低開店門檻和成本,圍繞著菜市場開店,門店面積縮小。
第二,門店的單品和品類規劃,需要加速強化。就像鍋圈已經采取類似胖東來的調改手法,通過非上市公司的資源,改造了宋河酒業。
第三,強化鍋圈火鍋燒烤和鍋圈肴肴領鮮的品類融合能力。目前,肴肴領鮮的七大食材當中,除了家常小炒、家宴大菜賣,鍋圈還是重點布局了秘制烤肉、煎炸小吃。后者這種精加工的即食品類,很好的結合了鍋圈食匯現有供應鏈能力。
鍋圈的營收,主要來自向加盟店主的日常供貨。特許加盟,就一定是專屬實體零售的商業模式。如同外界看到,即便是擴大補充了所有線上渠道,鍋圈對外表態的未來布局重點,依然是鍋圈肴肴領鮮門店。
對于加盟商來說,要不要繼續跟呢?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