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IN有比上市更重要的事
來源/聽筒Tech
撰文/饒言
對于時尚巨頭SHEIN的高管而言,強調公司的“身份”,似乎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情。
近日,據多家媒體報道,全球知名創業家和投資者、SHEIN集團副主席克勞爾(Marcelo Claure),在出席沙特阿拉伯利雅得舉辦的全球人工智能峰會(GAIN Summit)時,在一場對談會上,當主持人問及他在“這家大型中國公司”的投資,他立刻糾正說:“SHEIN不是一家中國公司,它是一家新加坡公司,借助中國的制造業和供應鏈。”
據報道稱,克勞爾表示,SHEIN誕生于中國,但為了成為一家全球化企業,把總部設于新加坡,如今顧客已遍及170多個國家。
相關報道出來后,引發市場爭議,不少分析認為,公司高管此舉或許仍是在為“上市”鋪路。
但相比公司高管,市場對這些聲音似乎已經不再在意,對于業界而言,目前SHEIN要解決的問題,遠比“強調身份”更重要。
事實正是如此,近年來,SHEIN疲態盡顯。
根據第三方電商數據平臺ECDB給出的數據顯示,2020-2023年,SHEIN營收增速分別約為238%一路下滑至32%左右。這不僅使得原有超高速的增長預期成為泡影,更給上市計劃蒙塵。
隨著增長的放緩,SHEIN的估值也明顯下降,在2023年5月,SHEIN完成新一輪的融資,這輪融資之后,公司的估值下降到了660億美元,減少了近一半。
事實上,一些問題造成的影響正在顯現。
日前,熱門中概股再現普漲行情,中國資產受到追捧的同時,據媒體報道,一直籌備IPO的SHEIN卻在新加坡進行了罕見的裁員。
更遺憾的是,SHEIN的壓力只增不減,這對SHEIN,并不是好消息。
01
“身份”的重要性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SHEIN高管第一次強調自己不是一家中國公司了。
此次,亦有媒體報道,今年5月8日,在米爾肯研究所全球大會上,在被問及SHEIN的真實來源時,SHEIN執行主席唐偉表示,如果從出生地和供應鏈角度,SHEIN是一家中國公司。如果從總部和核心人員辦公地角度,SHEIN是一家新加坡公司,CEO辦公室、財務等核心部門均設在新加坡。
據報道稱,唐偉還指出,SHEIN的價值觀、使命和愿景與美國一致:創業精神、創新、個性表達、法治和公平競爭,“我認為,如果這樣看,我們就是一家美國公司。”
SHEIN高管為何屢次公開強調公司的“身份”,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或許與其上市計劃有著密切的關系。
眾所周知,近年來,關于SHEIN上市的傳聞便一直不斷。尤其是2023年以后,相關的消息更是甚囂塵上。
相關的報道顯示,最初,SHEIN計劃在紐約上市,未能如愿后轉戰英國倫敦,但最終亦無下文。
相關報道分析認為,SHEIN的上市進程之所以受阻,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便包括環境、社會和ESG(治理)等方面的挑戰。
更多的報道指出,SHEIN的上市計劃,或許更多是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響。
在美國,有議員要求加強對SHEIN的審查,包括其供應鏈的透明度和數據安全問題。在英國,也有聲音要求政府對SHEIN的稅收和監管問題進行更嚴格的審查。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不管是SHEIN高管一再強調“身份”,還是將全球總部設在新加坡,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上述因素的影響。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師強哥指出,在當前環境下,SHEIN如果要實現境外上市,將面臨諸多審查,“要盡快實現境外上市,做一定的決策,必然是首選。”
在這點上,SHEIN或許早有布局。
此前,諸多媒體報道稱,SHEIN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許仰天(Sky Xu)或已獲得新加坡永久居民身份。在2023年10月胡潤百富榜的名單中,許仰天的居住地亦被標注為新加坡。
與此同時,SHEIN在國內的主要實體南京領添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于2021年注銷,SHEIN在新加坡注冊的R0ADGET BUSINESS PTE.LTD,成為運營其全球網站的法人實體。
“SHEIN的高層多次強調自己的‘身份’,或許仍與其上市存在一定的關系。”強哥指出。
02
還有比上市更重要的事
不過,在強哥看來,目前來看,市場早就不在乎這家公司到底是哪個國家的企業,也不再關注其是否能成功上市。
“更多的關注點,是SHEIN如何應對當前的競爭壓力,突破增長瓶頸。”
很顯然,強哥并不是無稽之談。
近兩年來,在市場的擠壓下,SHEIN的疲態盡顯,不僅增速明顯變緩,估值也大幅縮水。
據此前的報道稱,2021年,SHEIN的增速便出現明顯下滑,降至60%。2022年,這一放緩趨勢并沒有得到緩解。
隨著增長的放緩,SHEIN的估值也明顯下降,在2023年5月,SHEIN完成新一輪的融資,這輪融資之后,公司的估值下降到了660億美元,減少了近一半。
更重要的是,隨著跨境電商尤其是TEMU在海外的進擊加速,市場對SHEIN的質疑聲越來越大。
在社交平臺上,不少聲音指出,近兩年來,在壓力當前下,SHEIN疲于應付,“失去創新”的情況下,“盲目跟進”。
事實上,為應對市場競爭和監管壓力,近兩年來,SHEIN確實進行了一些革新,不僅將品類從女裝擴充到全品類,更是從自營模式轉型為第三方電商平臺,引入更多商家和產品類別。
此外,SHEIN也在積極拓展全球市場,包括在巴西和土耳其等地建立供應鏈,并收購了包括Forever 21在內的多個品牌。
除此之外,SHEIN還收購了英國星獅集團旗下的快時尚品牌Missguided,而且相關投資并購的項目還在擴展中。
SHEIN甚至還打破線上局限,開啟了全球的線下門店布局。在全球知名商圈,采用快閃店和永久門店的模式,在巴塞羅那、西班牙和原宿、日本擁有永久性實體門店,同時也在全球多個地區如歐洲、澳大利亞開設了臨時性的快閃店。
但這些革新并未完全獲得業界的認可,強哥便明確指出,“SHEIN更需要的是明確自己的定位,而不是‘跟風’。”
在該分析師看來,首先,全品類的擴展,對SHEIN而言,并不是明確的選擇,“僅從全品類來看,像速賣通(AliExpress)、亞馬遜(Amazon)和TEMU等幾家更具備優勢。”
更重要的是,SHEIN還要面臨更多本土本地化電商平臺的壓力 ,如印度的Flipkart、東南亞的Lazada和Shopee等。
另一方面,不管是建立國外供應鏈,還是收購其他品牌,抑或線下門店,都需要大量的資金來支撐,這對SHEIN而言,都是巨大的壓力。
遺憾的是,這些收購來的資產,或許不僅不能助力SHEIN,甚至還可能成為累贅。
事實上,無論是Forever 21,還是Missguided,都曾經市場驗證過,基本都是失敗的,而SHEIN似乎也尚缺乏讓這些品牌起死回生的能力。
線下門店的模式,也未能獲得消費者和業界的認可。
在社交平臺,不少聲音指出,SHEIN線下門店(快閃店)貴在價格便宜,但商品質量不佳。
圖:社交平臺對SHEIN線下店的討論
來源:小紅書 《聽筒Tech》截圖
強哥則指出,不管是快閃店,還是正式門店,SHEIN都需要付出比線上平臺更多的成本,“開得越多,運營成本越高。”
“這些問題,都已經成為SHEIN迫在眉睫要解決的首先問題。”強哥直言,“說得嚴重點,這對SHEIN而言,是生存問題,這些,遠比上市更重要。”
在強哥看來,對于SHEIN而言,“生存解決了,才能去談上市。”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