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零售未來五年,要緊跟顧客穩健前行
聯商專欄:在零售市場急劇、深刻變化的時下,預測正變得越來越困難,半年一年之后尚且難以預料,何況5年?常言道“3年一代溝,5年一大溝,10年一鴻溝”,除了馬云這樣的戰略大師,誰又能看到這么長遠?
不過,好在有些東西還是相對確定的,這些東西就是大致的參照。
其一,經濟形勢難言樂觀。
未來5年,雖有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改革紅利,可能還有減稅降負、刺激消費等政策紅利,但中美貿易戰很可能長期化,美帝對我國的圍堵、打壓也可能愈演愈烈,將嚴重沖擊市場信心,經濟前景不容樂觀。
有分析認為,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不確定因素增多,未來增速有可能從“中高速”跌入“低增長時代”。還有觀點認為,“扛過這3年,中國未來一片光明”。但或如馬云所說“后天很美好,但是絕大多數人死在明天晚上!”
經濟增速放緩,收入增長也將隨之放慢,住房、醫療、教育等消費制約因素依然存在,商業零售可能要習慣“過冬”——增量有限,對存量的爭奪將更加激烈,盈利將更為困難,對成本控制、精細管理、專業營運的要求也將更高。
其二,消費市場深刻變化。
“消費降級”是今年的熱詞,拼多上市、快餐面、二鍋頭熱銷都成為有力的證據。
但《經濟日報》評論認為,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消費結構改善、消費升級是必然趨勢,在解決溫飽問題后,城鄉居民一般會從基本的吃穿用消費向發展和享受型消費傾斜。
筆者認為,“消費結構調整變化”的結論是令人信服的,從“消費升級”“消費降級”的爭論中,至少可以看出這樣幾個跡象:
——人們用于生活必需品的消費,其比例確實在降低,消費者更注重性價比,希望花更少的錢買到更多更好的吃穿用品,這一點,可以從社消品零售總額增速持續下降得到印證;
——人們用于旅游、看電影、看演出等消費、花在智能家居、智能家電、汽車等錢,也確實在增長,消費在升級,這一點,剛剛過去的十一黃金周也表現得非常明顯;
——消費正在從實物型、功能性消費向服務性、享受型消費轉移,從“擁有更多”向“擁有更好”、從“消費品牌”向“消費品位”轉變。
準確把握消費變化,還要“抓住”主力消費人群:
一是年輕群體。
包括80后、90后、00后。雖然消費人口的新陳代謝從來就沒有停止過,但這一波的新老交替不同于以往,今天的年輕人都是“網絡世代”——他們出生于互聯網興起之起,成長于互聯網繁榮時期,他們眼界開闊、個性多元,習慣于多維信息處理,具備多維思辨能力;他們追逐熱點而不盲從,喜歡網購也樂于進實體店,熱衷于社會媒體消費也愿意為虛擬的東西花錢,他們對傳統的宣傳“免疫”只甘心為“內心所向”付出,他們價格敏感度降低但消費決策也更為理性,他們追逐品牌但更看重設計、個性、品質和格調,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是“消費專家”,可能是迄今為止“最精明”的消費者……
面對那些可以不動聲色地消費奢侈品又可以在拼多多買衣服鞋子,個性獨立、自主性強卻又深受網絡社交媒體評價影響的年輕人,很難準確地把握他們的消費觀,更難以為這樣龐大的群體精準畫像、消費定性,但他們的消費喜好、消費態度、消費習慣又實實在在地決定了未來零售業的走向,商業零售企業只有與他們建立緊密聯系、找準他們興趣點、與他們共鳴共振,才能真正適應未來。
二是老年群體。
未來5年,“老齡化社會”將加速到來。零售業的主力客群60后、70后正在邁入“老年族”,80后也開始進入“油膩中年”。
如果按年齡劃分,消費人群大致會形成“3個三分之一”,少年兒童占1/3,年輕人占1/3,老年人占1/3,少年兒童本身沒有消費能力,實際消費的是他們的父母和祖父母,也就是說,消費人口基本由年輕人、老年人“二分天下”,“抓住了”年輕人就擁有明天,“抓住了”老年人也會有美好未來。
但顯然,對洶涌而來的“銀發經濟”浪潮,我國大多數零售企業都準備不足。更多的零售企業都在爭奪年輕人的“紅海”中“奮戰,“老年市場”則少人問津,而這可能是未來零售市場的“藍海”,日本式的“老年商業”,有可能從未來5年開始在我國逐步普及。
人口老齡化還意味著勞動力的短缺,對勞動密集型的零售行業影響深遠,用工成本持續增長、消費意愿降低可能在所難免,這也給零售企業的精細管理、成本控制提出了新的課題。
當然,今天和未來的老年人與以往傳統的老人也有很大不同,如消費能力更強、消費意愿更高、更潮更時尚等等,也是需要零售企業研究和把握的。
其三,技術進步顯著加快。
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正在深刻影響和改變商業零售的形態、人們的消費觀念、消費方式、消費習慣,區塊鏈、人工智能、5G技術也正在進步、成熟,并將逐步進入商用階段,下一個5年,5G、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有可能成為商業零售的主流技術,成為新一輪零售變革的推動力量。
零售業發展與科技進步息息相關,人工智能的發展,有可能成為零售業降低用工成本的解決之道,而5G技術的成熟,則可能打通無人店規模化發展的技術障礙,區塊鏈技術的完善,很可能徹底解決信息不對稱的難題,助力零售企業供應鏈建設,進一步完善食品可追溯系統,這些技術的進步、成熟,也有利于零售企業數字化、智能化發展。5年的時間,很可能出現一些新的技術及應用,都有可能對商業零售產生革命性的影響。
對于未來,筆者有三點建議:
第一,緊跟顧客走。
顧客始終是零售企業最重要、最寶貴的資源,而且是唯一的最主要的資源。如果企業不能始終聚焦自己的目標顧客,不能對顧客的消費需求變化保持高度敏感,甚至不知道自己的顧客是誰,不知道TA的需求特征,就是把“以顧客為中心”“以需求為導向”“創造顧客價值”喊得山響,也只是華而不實的口號。
“跟著顧客走”就是要順應變化,與顧客需求共鳴共振,凡是顧客期待和希望的,就要不惜代價去做;凡是顧客無感甚至是反對的,就要努力杜絕。
這不是正確的廢話,事實上還有很多企業沒有做好,有些企業還是習慣于從企業角度、門店角度看待問題,從企業利益、門店利益出發推進轉型調整;還有的企業雖然轉變了觀念,但沒有找到有效的辦法,也存在與顧客需求脫節的現象。
“跟著顧客走”,需要企業高層、門店主管對人性要有透徹的理解,對市場變化、需求變化有著準確的把握,這就要求企業利用各種手段、渠道、技術與顧客建立緊密連接,實現互動,需要企業上下潛心研究市場、研究顧客、研究數據——不只是內部的有限數據,還包括大量的外部數據。
對顧客、對市場的理解速度、理解深度、正確程度、透徹程度,決定了零售企業的未來。
“跟著顧客走”可能是零售業最重要的原則之一,零售的本質就是為人服務的、滿足人的需求、提升人的幸福,真正抓住、滿足了顧客需求,就能享受到消費升級的紅利;反之,偏離了顧客需求,看到的可能只有消費降級的無奈。
第二,關注熱點不跟風。
零售市場從來不缺乏熱點,早前是團購、O2O,后來是無人便利店、無人貨架、各種共享經濟,現在是新零售、小業態、生鮮店、社區團購等等,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幻大王旗。“風停”之后,有些熱點現出原形,留下死傷無數、一地雞毛。
很多的熱點、風口都是資本推動的,而資本與零售的目標并不一致,資本更多的是一種投機套利行為;而零售需要長期經營,需要接地氣、能落地,很多偽需求的東西,資本可以投,但零售未必能做。有些企業熱衷于跟風逐熱,也收獲了一時的曝光量,但最終并無所得,甚至是傷痕累累。
可以預見,未來5年,零售市場的熱點、風口可能更多,各種誘惑遠處不在。對熱點和風口,零售企業應該高度關注、密切追蹤,但要冷靜觀察,深入思考,跟不跟、怎么跟、什么時候跟,都要深思熟慮、謀定而后動,保持應有的定力,而不是“先開槍再瞄準”,畢竟你沒有那么多錢來“交學費”。
有些東西即使不是偽需求,但也未必適合所有的企業,比如盒馬鮮生式的新零售超市就未必適合所有企業,盒馬可以燒錢,超級物種、生鮮演繹也能承受巨虧,但不是所有的企業都具備這樣的能力,一些區域性的超市,可能布局點掃碼購、刷臉付,跟美團、口碑合作搞點到家、到店合作,在數字會員上下些功夫就夠了,至于海鮮堂食、懸掛鏈、自建配送等,有可能真不是你的菜。
再如便利店、生鮮店,雖然都是成熟的零售業態,但經營管理難度極高,供應鏈建設難度極大,盈利艱難,比如便利店行業,高達1/4以上的企業虧損,一些外資企業入華20多都未能實現盈利,如果盲目跟風上馬,有可能陷入虧損的泥淖。
商業零售市場向來充滿誘惑,但人人都看到的機會可能不是機會,有些是,但更多的可能是陷阱;對一些企業來說可能是機會,但對另外一些企業可能是陷阱。跟著顧客走,結合企業實際,堅持從實際出發,才能避免投機式發展。
第三,守正比出奇更重要。
未來5年,生生死死仍將是零售企業的常態,有些企業會做大走強,也有些企業會走向失敗、黯然出局。
其實,在競爭中敗亡的企業占比并不高,且大多數都是中小企業;那些具備一定規模和實力的零售企業,更多地死于決策失誤、管理失控等競爭以外的原因。
正如海底撈創始人、董事長張勇所說,“海底撈可能有兩種死法,一是管理出問題,二是食品安全出問題,一旦出問題,海底撈可能明天就會關門。”這“兩種死法”,也同樣適用于大多數零售企業。
在市場前景并不明朗,萬科這樣的巨頭都將“活下去”作為企業的最終目標的時下,沒有任何一家零售企業可以說自己絕對安全,而要遠離死亡,實現穩健發展,毫無疑問就要回歸零售本質,堅守商業正道,以謙卑、感恩的心態善待每一名顧客,持之以恒地抓好經營創新、商品質量、服務品質、食品安全,不忘初心,守住底線。
但遺憾的是,很多企業沒有妥善處理好守正與出奇的關系,有的重經營,輕服務;有的重營銷,輕管理;還有的重宣傳造勢,輕風險控制;不少企業KPI考核抓得很緊,質量管理、品質管控放得很松;營銷促銷抓得到位,供應鏈建設、顧客關系維護著力甚少。
有些企業,包括有些頭部企業,經常在各種檢測中被曝商品質量不合格、食品安全不達標,甚至消防安全亮紅燈,有的員工待客態度傲慢,對顧客吐槽愛理不理甚至視而不見,引起消費者的不滿甚至是憤怒……這就迷失了初心,背離了零售本質,長此以往,就會與顧客漸行漸遠,與企業的目標背道而馳。
筆者絕無輕視營銷、宣傳、創新變革之意,也無意貶低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的重要性,在這些方面怎么重視、怎么用力都不為過,但這些都應該建立在對零售本質的堅守之上,就像生產企業要贏得市場,首先必須要有好的產品一樣,就像餐飲企業要贏得回頭客,首先必須要“好吃”一樣,就像寫文章必需要有過硬的“內容”而不能將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驚悚的標題一樣,否則就是舍本逐末,就會難以為繼。
昨天看了篇《中年海爾》的文章,青島海爾從我國家電行業的NO1跌落到第3,營收、凈利、增速與美的、格力的差距越拉越大,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與美的、格力相比,海爾重營銷、輕研發,在三巨頭中,海爾研發投入最低,營銷費用最高,缺乏核心科技,“產品泛而不精”。海爾近幾年力推的“人單合一”模式,讓超過7萬名員工“做自己的主人”,也被指過于超前,連世界級管理大師加里·哈默爾也認為其“近乎瘋狂”,缺乏大公司變革應有的審慎、穩健,陳春花教授公開批評其“將組織創新超越于管理創新之上”。
對零售企業來說,營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營銷更應該是個水到渠成、錦上添花的結果,把經營調整到位,把商品質量、食品安全、服務品質管控到位,做出差異與特色,在此基礎上開展營銷,引爆的效果無疑更好。胖東來、銀泰仙商很少做營銷、促銷活動,但高人氣、高銷售從未曾遠離,原因無它,就在于商品、服務的功課做得足,基礎打得牢。
一場漂亮的營銷,一場精彩的活動,一次熱點的炒作,固然可能帶來一時的轟動,甚至是業績的爆增,但解決不了企業長遠的生存發展問題,企業要永續經營、長遠發展,還是要結硬寨、打呆仗,審慎決策,穩健發展,要在回歸零售本質上做文章,在堅守商業正道上下功夫,在創新經營、提升服務上練內功,緊跟顧客,做好自己,才是通往未來之路。
(作者系聯商專欄作者老笑,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禁止轉載!)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