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官宣:為何盒馬、菜鳥、阿里云先上市?
來源/電商頭條
作者/風清
5月18日晚,阿里接連宣布了幾件大事:
第一,阿里公布了2023財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
財報顯示,第四季度營收為2082億元,同比增長2%;全年總收入為人民幣8686.87億元同比增長2%,全年凈利潤為人民幣655.73億元,同比增長39%。
第二,阿里公布了多個業務集團的上市時間表。
其中,盒馬的進度最快,預計將在未來6到12個月內完成;然后是阿里云,目標是未來12個月內完成上市;最后是菜鳥,預計在未來12到18個月內完成上市。
第三,阿里宣布六大業務集團正式成立董事會,業務集團董事由阿里巴巴資深業務負責人擔任,具體名單如下:
第四,阿里宣布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啟動外部融資,助力業務進一步發展和增長。
這四件大事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業務集團獨立上市時間了。為什么最先啟動上市進程的,是盒馬、菜鳥和阿里云?
盒馬先行,菜鳥跟進
上市時間表中進度最快的盒馬,甚至不屬于六大業務集團的任何一個,而是單獨的業務公司。即使如此,盒馬依然擁有清晰的商業模式和較為明確的盈利前景。
2015年成立的盒馬,“出身”于險象環生的生鮮電商賽道。在這個賽道,已經有無數的創業公司倒在了生鮮電商的寒冬中,資本市場也對生鮮電商相當失望,“生鮮電商第一股”每日優鮮股價已蒸發99%,緊接上市的叮咚買菜股價也蒸發了超90%,這使得投資者對生鮮賽道極其謹慎。
既然如此,為什么阿里對盒馬上市充滿信心呢?因為盒馬的模式與每日優鮮和叮咚買菜不同,主打“倉店一體”。盒馬CEO侯毅曾這么評價前置倉:“前置倉模式是不成立,是做給VC看的模式”。既然資本市場已經排除了一個“錯誤答案”,那么盒馬很可能便是那個“正確答案”。
事實上,盒馬的業績確實相當亮眼。2022年,盒馬鮮生銷售額同比增長超25%。2023年1月,盒馬宣布實現盈利。目前,盒馬已經在全國的27個城市擁有超過300家門店。高速發展的盒馬,已然成為阿里新零售的標桿。
2022盒馬新零供大會上,侯毅曾對盒馬鮮生的未來發展許下了一個“十年之約”:從2023年起,盒馬將以“一萬億銷售,服務十億消費者”為目標,十年為期,堅持價值投入,將盒馬鮮生打造成為中國最盈利的零售企業。
盒馬如果成功上市,意味著朝這個目標更進一步。
至于菜鳥的上市邏輯,也與盒馬類似,基于高速增長帶來的廣闊前景。
國內方面,2022年菜鳥全年營收達638億元,相比2022年實現了翻倍增長。2022年雙11期間,菜鳥送貨上門總單量超過2億。
國外方面,2022年菜鳥完成國際出口貨郵吞吐量17.5萬噸,出口申報貨值超480.11億元,日均跨境包裹量突破400萬件。
5月18日晚,菜鳥集團CEO萬霖發出全員信,希望全體菜鳥員工加快能力建設,開啟新的創業征程,爭取未來十年成為全球領先的綜合數智物流集團。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菜鳥之外,順豐、極兔等物流極兔巨頭也公布了上市計劃。或許賽道更廣闊的物流行業,本身就具有更高的想象空間,容得下更多上市公司。
阿里云完全獨立,回歸科技公司本質
之所以把阿里云單拎出來講,是因為它的上市邏輯與另外兩者不同。
阿里最新財報顯示,截至2023年3月31日季度,在抵消跨分部交易的影響后,阿里云業務分部收入為人民幣185.82億元,同比下降2%,創下自2020年以來季度最慢增速,首次出現負增長。
另外,IDC報告顯示,2022年下半年,雖然阿里云的市場占有率在中國公有云laas+Paas市場中仍排在第一名,但其市占比已經從36.7%下滑至31.9%。
如此看來,阿里云正在面臨營收增速和市場占比雙下滑的困境,所以阿里云的上市并非建立在高增長之上。
的確,阿里云的定位向來都是一家科技公司,而非商業公司,業績增長并不是它的最終目的。
4月26日,阿里云宣布史上最大規模降價,核心產品價格全線下調15%至50%,存儲產品最高降幅達50%,這便是張勇所說的“算力普惠”。此外張勇還提出了“被集成”戰略,形成“1+3+1”結構。被集成相當于在一定程度上放棄了部分業務的自主權,把蛋糕分給了合作伙伴。
張勇這么做的目的,是想讓服務到更多用戶,回歸科技公司的本質。既然是科技公司,就不能用商業公司的標準評判,因此阿里云便有了上市的底氣。
正因如此,阿里云上市的表述與盒馬、菜鳥不同。5月18日張勇在全員信中表示:“鑒于云智能集團的商業模式、客戶特征和發展階段與阿里巴巴集團大多數消費互聯網業務有巨大差異性,我們計劃在未來12個月將云智能集團從阿里集團完全分拆并完成上市,在股權和公司治理上形成一家與阿里集團完全獨立的新公司。同時,阿里云智能集團將引入外部戰略投資者!
其中,“完全獨立”和“外部戰略投資”是重點。完全獨立,意味著不以集團的利益為優先,只服務于客戶。引入外部投資,則意味著完全面向市場,共享阿里云的資源。
的確,只有獨立自主,不被一時的業績磕絆,阿里云才能更專注于技術,往更高的領域躍進。這樣的阿里云,自然值得資本市場青睞。
阿里正在復制更多阿里
回顧阿里的變革歷史,從“履帶戰略”到“中臺戰略”再到“1+6+N”,其核心都是為了發展生產力。任何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因素,都會在一次次變革中被攔腰斬斷。
此次1+6+N的變革,態度更是無比堅決。層級過多,效率低下?那就放權給集團負責人,縮短決策鏈路。職責不清,目標模糊?那就一分為六,劃清了各個部門的界限。不思進取,缺乏危機感?那就自負盈虧,讓公司從上到下產生危機意識。
揮刀斬斷“大企業病”,向全面實行控股公司治理轉變,這是阿里“不破不立”的重要一環。對于每個業務集團來說,上市都是一場大考,只有通過這次考試,才能實現生產力的質變。
就像張勇說的那樣:“多樣性的業務,與其放在一個鍋里、一個上市載體里端出去,還不如到了市場接受的條件,就果斷地讓他們單獨面對資本市場,成熟一個,上市一個。”沒有了集團的庇護,才能通過千錘百煉塑得金身。
所以,與其說是拆分,不如說阿里巴巴正在復制更多的阿里巴巴。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