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中秋國慶長假消費情況到底怎么樣?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無名
10月7日,周六,若說這一天除了“復工首日”之外還有什么特別的話,那就是幾乎各大媒體的頭版頭條皆被各類“捷報新聞”所占據,由此可見:其實官方與媒體才是真正被“憋壞了的那方”,大眾與它們比起來反而更顯沉穩與淡定。但越到此時就越應牢記兩則規律——
·天下萬事皆一體兩面且能量相當
·物極必反、樂極生悲
所以此時不妨“澆一點冷水”,莫讓這些“驚喜”掩蓋住了更為值得警惕的變化與隱憂。
一、數據雖好看,但其實皆不及預期
10月6日晚間,縱使長假尚未完全落幕,文旅部就“迫不及待”的官宣了整體數據,“興奮之情”溢于言表,整體情況是這樣的:中秋國慶8天長假期間,國內旅游出游人數8.26億人次,實現國內旅游收入7534.3億元,大幅超去年同期,按可比口徑比2019年分別增長了4.1%和1.5%,這是近年來假期出游人數和旅游收入首次雙雙超過2019年同期。
可更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兩組數據皆低于文旅部于9月30日公布的預測——當時預計出游人次將達8.96億,實現國內旅游收入將超7825億元。換算成達成率-即客流達成92.19%、收入達成96.28%,皆未達標。
這反映出了什么?答案是實際情況遠低于地方預期。要知道文旅部的數據是匯總各地方提報數據而成的,而地方所報的實際數據又大概率沒那么“干”,所以這就意味著本次長假的真實情況較表面顯示出的“雙不達標”還要“骨感”。不過整體應該瑕不掩瑜,同比例“去濕”后,今年仍大概率是超過2019年同期的。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除了是疫情前一年,還有什么明顯代表性嗎?其實并沒有,且2019年還是中美貿易戰的第二年、華為等科技巨頭開始成為美方打擊目標的一年,所以以2019年為標準只能說明恢復情況,即便超過也沒什么可興奮的,這點應有清醒認識。
二、出行、酒店“爆”了,但餐飲“冰火兩重天”
此次長假最為興奮的莫過于“出行與酒店行業從業者”了,準確地說應是“出行與住宿業從業者”,因為如此龐大的旅游人群自然需要大量的出行與住房資源,一方面需求大增,另一方面供應卻因三年疫情沖擊而受損,故而價格一飛沖天,相關行業迎來“報復性增長”。
但出行與住宿等硬性成本的暴漲卻極大地擠壓了游客的以餐飲為代表的其他消費空間,故而此次長假之于餐飲業者而言可謂“冰火兩重天、叫好不叫座”。回顧、總結長假期間我曾光顧過的餐飲項目及私下了解的餐飲業者反饋發現:
·高性價比的快餐、簡餐類異常火爆
·稍具規模、單價稍高的大餐、正餐類門可羅雀,嚴重不及預期
我想這點咱們商業人最有發言權,只要飯點期間轉一轉、多與店鋪人員聊一聊、拉出銷售數據看一看,什么情況一目了然。
圖片截自本人朋友圈:一位文旅項目老板的反饋
三、三四線城市游客“異常火爆”
有一則數據引發了我的關注與思考:據“去哪兒”數據顯示,長假期間,三四線城市旅客較2019年前增長近七成。為何會出現如此“異常”的增長?有媒體對此發起了問卷調查,統計結果顯示:
·與忙碌的大城市相比,三四線城市生活壓力相對較小,線下休閑娛樂生活更豐富;
·年輕群體(學生及95后)和部分非傳統行業者對新鮮事物的嘗試和接受程度較高,具有個性元素的、本地少見的產品更有吸引力。
這又顯示出兩點顯性趨勢與兩種隱性可能:
·趨勢一:大城市旅游市場基本見頂,特色小城市潛力巨大;
·趨勢二:年輕一代愈發不喜歡并逃離大城市,人口或出現逆流動。
·可能一:消費降級與悲觀預期導致旅游向小城市下沉;
·可能二:我國極有可能陷入如日本般“低欲望社會”怪圈。
結合目前結婚率與出生率等數據可發現,咱們陷入“低欲望社會”的概率著實不低。而“低欲望”意味著需求嚴重收縮,看看日本那消失的30年吧,極為可怕。所以目前最大的隱患在于陷入“通縮”,官方全力在做的正是阻止陷入通縮的泥潭,但無論如何還得做好全面準備。
四、電影票房在近5年中排名倒數第二
按理說:今年中秋國慶檔本應是板上釘釘的爆發之年,這是基于:
·疫情全面放開的第一年
·中秋國慶合二為一的8天長假
·各類熱門影片云集
·電影市場上半年呈強勁復蘇態勢
但任誰都沒想到,今年的中秋國慶檔出乎意料的“有驚無喜”:據相關數據顯示,票房報收27.32億元,比去年同期的14.97億元大漲82%,不過未達到許多業內人士預期的三四十億元,且在近五年國慶檔中僅高于2022年,甚至未達到近五年國慶檔票房的平均值。
為何會如此“出人意料”?我查了許多資料:有分析缺少爆款的,有怪及影片質量的,有談到預售開啟太晚的,也有強調是受出游熱度太高影響的……但說實話,這些都難以真正說服我,因為通過查閱近8年國慶檔情況發現:今年整體影片類型、數量、熱度居前,且還有諸如《前任4》、《堅如磐石》、《志愿軍》等熱度較高的影片,且出游人數較2019年只增長了4.1%,可票房卻剛過2019年的半數,難不成這增長的4.1%出游人數才是觀影主力軍?再說若真是觀影愛好者,即便出游也沒影響,當下影院隨處可見。那如何解釋本年數據?
私以為最大可能是三方面的疊加作用:
·出游人數大增
·影片整體質量不足
·大眾手頭真緊了,且還被出行及住宿成本嚴重擠壓
你認為哪項是關鍵?我想大家的答案應該基本一致,這意味著什么?還是那句提醒——盡量做到“有備無患”。
五、消費者愈發“苛刻”,“不滿意退票”將成常態?
最后,今年還有一奇聞——長假初期,一則熱搜引爆網絡,內容為:淄博聊齋園游客因疑虛假宣傳而集體高喊退票,最終處理結果全面退票。這在過往是有些難以置信的。
回顧我所去過的景點,至少70%涉及不同程度的“夸大宣傳”,但即便再“過分”,也從未見過一家退票的,更何況如此大面積退票,所以此次淄博又開了個先河,但也給行業提了個醒:
消費者不僅越來越苛刻、維權意識與能力越來越強,且連文旅這種極為缺乏客觀標準的抽象產品都能因被疑“虛假宣傳”而被迫退票,更何況售賣實際商品與服務的零售與服務業項目了。且此次事件對于淄博的最大傷害并非事件本身,而是傷了“標桿之城”的金字招牌,雖然不能說傷及根本,但確實抹了不少的黑。以此衡量,估計淄博市領導腸子都悔青了,聊齋園負責人此刻必然如坐針氈、如履薄冰了。
這也在提示商業項目們:輿情極其重要且愈發易爆,尤其在自媒體高度發達、網紅經濟如火如荼的當下,輿情管理一定要與時俱進,不然極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賠了夫人又折兵。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