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或將是最后一個“名副其實”的雙11了
來源/聯商專欄
撰文/無名
轉眼間又至雙11,距2009年首屆雙11已然走過14個年頭。14年之于一檔營銷活動而言不僅代表著成熟,更意味著將邁入“暮年”,更何況這還是在當下這個不斷加速的時代與日新月異的互聯網領域了。
所以,我們不免要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但這個問題不止是在問雙11,更是在問電商,或許它已走到真正的分岔路口前,可答案不是簡單的“向左走、向右走”,而可能是“生存”或者“消亡”。
01
風起于青萍之末
正所謂“風起于青萍之末”,開始時總在青萍草頭上輕輕飛旋,繼而變為勁猛彪悍的大風,席卷萬物。凡事皆有個緣起,繼而不斷發展,用古語講即有個“漸”,如“春、夏、秋、冬”四季輪轉,不會一蹴而就,而是逐漸由春而夏、由秋而冬。所以為何包括我在內的越來越多人開始產生一種愈發強烈的預感:電商的好日子是不是快到頭了?
今年9月27日,印尼貿易部宣布包括Tik Tok在內的社交平臺不得從事電商服務,且僅給出一周時間作出調整。10月4日,Tik Tok關停在該國市場的電商業務。
為何印尼執意要關閉直播電商?其總統佐科給出了理由,他的講話大意如下:技術發展應該創造新的經濟潛力,而不是扼殺現有的經濟。他認為,直播電商平臺把大量的消費能力吸引走了,導致實體店倒閉和失業人口增加,最終由政府來承擔責任。因此,政府必須采取果斷措施來制止這種現象。他甚至在公開電視講話中尖銳指出:“一件衣服只賣2.5元人民幣,簡直是掠奪性的定價!
所以我們不禁要問兩個問題:1、電商之于整體經濟究竟利弊幾何?2、若印尼總統所言非虛,那么我國電商未來又將何去何從?
這不僅關乎實體經濟,更關乎電商的未來命運,值得深思。
02
電商的利弊
電商無疑創造了新的經濟潛力,但是否對現有經濟也產生了沖擊和影響?經濟學有言:社會的發展源于分工的不斷細化。因為分工的細化創造出大量的就業崗位,更多的就業崗位供給使大眾皆有穩定的工作與收入來源,穩定的工作與收入來源使大眾敢于消費、甚至透支消費,最終形成良性循環——失業率越低、經濟總量不斷提升、社會發展更快、更穩。
但反觀電商,其核心利器在于“價格”,可它們為何能給出實體根本難以企及的低價?很簡單,套用一句家喻戶曉的廣告語——“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即消滅了中間商,可中間商是什么?中間商正是社會分工不斷細化的標志與產物,如此價格確實極大地打下來了,因為相當于“前店后廠”,可結果呢?
這不由讓我想起,電商在我國極速發展之時,一位英國老爵士在聽到一位國人以此為榮時的“自問自答”,他是這樣講的:
“請問,您有沒有想過:互聯網不是你們中國發明的,電商也不是你們發明的,但為什么發明它們的國家卻在有意控制它們的發展,是我們傻嗎?”
“之所以我們限制電商發展,是因為它會沖擊線下實體,尤其臨街商鋪,而一個商鋪即代表著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如果把它們沖垮了,那么意味著大量中產階級家庭的破產。所以必須要對它們進行限制!
03
中國電商發展的幾個預判
時間是最好的答案,因為唯有它會揭開一切的真相,如今已給出了答案:
·電商確實能刺激消費,但它可能會是“一將功成萬骨枯”式的刺激;
·電商確實可以幫助一些人賺錢,但那“一些”卻可能是極少數人;
·電商確實可以增加消費(數)量,但可能是透支式的增加,即“寅吃卯糧”。
無論實體再怎么轉型,再怎么錯位,其前提都在于“有流動性”,即“大眾手里有錢、且是持續、穩定的收入來源,故而才敢消費”,如果“流動性枯竭了”,即便實體全部是線上無法替代的餐飲、娛樂了,又有何用?誰去消費?誰敢消費?都不消費了,服務業服務誰去?零售業零售給誰?
所以,印尼的做法無疑給我們帶來一些思考:電商可以發展,但不能以實體為代價;價格是競爭利器,但不能以消滅有益中間商為代價亂揮價格屠刀;社會持續發展的前提在于穩定,穩定基于大眾的穩定、大眾的穩定基于穩定的工作與收入來源,如若基礎不穩,即便我國電商稱霸世界又有何益?
按如今電商邏輯,分工有三即可——工廠、電商平臺、消費者,如此社會就業崗位則主要為二——工廠工人、電商平臺員工,試問如此就業結構,之于14億人口大國意味著什么?所以,你只要再看看周邊即可發現:越來越多的人涌入了直播大潮之中,為什么?
綜上,我做出如下預判:
1、電商未來可能會被限制,至少會越來越規范。
2、“無序競爭”將被全面規范,價格不能再是核心,盲目的價格戰也不可取。
大門一旦打開、就很難再被關上,所以電商不會消失,只是不再會像如今這么“強勢”發展,且會愈發成為實體的配套、輔助、手段,“渠道”屬性將被不斷弱化。歷史與現實已反復證明——什么才是基礎與根本?實體經濟。所以“珍惜”這個雙11吧,這或將是最后一個名副其實的雙11了。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