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的價保服務有詐
來源/電商報Pro
撰文/李松月
01
雙11,“價保”成為標配服務
今年雙11前夕,#雙十一還有必要存在嗎#的話題一度沖上熱搜,閱讀量超過6000萬次,引發全網熱烈討論。
其中,高贊的評論大多是“沒有優惠只有套路”“提前漲價又減價”“很多東西價格比平常買還貴了些”……
往年消費者之所以樂于參與雙11大促,本身就是為了趁著“全年最低價”血拼一次。但隨著商家“先漲價,再降價”等套路被不斷扒出,消費者也逐漸失去了對大促的信任。
對此,電商平臺們自然也是看在眼里。因而從去年起,“價保”這項售后服務開始全面進入大眾視野,成為了大促期間的“標配”。
所謂的價保,一般是指消費者下單后的一定期限內,如果商品出現降價,消費者可以申請退還差價、補償優惠券等。
像是早在2008年就開始提供價保服務,并于2021年推出“一鍵價保”功能的京東,去年雙11期間進行了一次升級,宣布參與大促的實物類商品幾乎全部支持價保服務,更有超5億種商品支持30天超長價保,且用戶領取優惠券也可支持價保。
到了今年,京東進一步延長價保時間。從10月23日到11月13日,30天及以上的價保覆蓋超8億商品。
據悉,僅10月23日20:00-10月24日24:00,28個小時內就為消費者退還了超過1億元的差價。
京東最新披露的數據顯示,自10月23日晚8點至11月7日零點,“一鍵價保”更是已為用戶節省4.28億元。
京東價保為用戶節省4.28億元 圖源:京東黑板報
另一邊的淘寶,價保功能可考據的最早上線時間是在2016年的雙11,但直到去年4月才正式上線“價保中心”功能,支持部分用戶申請一鍵價保。
去年雙11,淘寶天貓針對價保服務規則進行了升級,從以往付款后15天內價保,改為付款/付尾款后至11月11日活動結束后15天內全程價保,延長了保障時效。
也是在這一年,價保開始成為電商平臺們主推的售后服務之一。
到了今年,價保服務進一步常態化。根據招商規則,報名參加天貓雙11的商品,只要在活動期間降價或增加優惠券等,就需要補償消費者差價和相關權益。價保期從消費者付尾款/付款開始計算,直到11月26日的最后一秒。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還看到“買貴必賠”服務也在今年雙11嶄露頭角。
包括淘寶天貓、京東、拼多多等平臺,都針對部分商品提供此項服務。只要在一定期限內消費者在特定平臺內發現了價格更低的同款商品,即可要求退還或雙倍賠付差價。
無論是“價保”還是“買貴必賠”,都在盡可能地保證消費者能買到“最低價”的商品。有了平臺兜底,消費者不用再怕商家先漲價再降價,也有效促進了下單轉化。
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消費者想順利申請價保、獲得賠償似乎也沒那么容易——即使到了今年,“價保”等服務在履約時依舊是困難重重。
02
套路防不勝防,“價保”價值幾何?
去年雙11,黑貓大數據中心曾聯合黑貓投訴、新浪微博數據中心、微熱點研究院,從消費者對雙11消費投訴、消費維權的話題進行觀點抽樣分析。
最終統計的結果顯示,消費者反映最多的問題就是商品無法保價、未履行保價承諾、先漲后降、明價暗漲等,占比高達28%。
2022雙11投訴問題比例 圖源:黑貓大數據中心
當時央廣網還曾報道過,有消費者在11月初網購某品牌的掃地機器人,優惠后價格3299元,保價15天,收貨后第二天發現該產品相同購買鏈接價格2999元。她隨即向平臺申請保價,卻被告知某特定活動不參與保價。
而據消費者表示,購買時頁面沒有介紹保價例外情形,對規則并不知情。
到了今年,類似的情況還在不斷涌現。
據新快報消息,有消費者反映其10月底在某電商平臺購買了一臺微波爐,不到一周就發現降價30元。當她申請價保時卻被客服告知,降價是因為使用了優惠券,并非商家主動降價,所以不予退還差價。
另外還有消費者表示,其購買的電視在價保期內降價300元,卻被平臺店家以“百億補貼”活動商品不在價保范圍內的理由拒絕。
更有甚者,有消費者遭遇到原購買鏈接被下架,商家重新上架新鏈接的情況。雖然新鏈接標注的價格明顯更低,但平臺無法檢測到降價情況,也不支持價保……
“保價”等服務的推出,原本是為了減少部分商品“先漲價再降價”的情況發生,最終卻反而給消費者增加了“保價難”這個新的阻礙——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從各平臺的價保規則來看,主要有三個原因促成了現今的局面:
一是條件苛刻。在價保過程中,平臺承認的“同一商品”需要滿足商品編號、商品品牌、商品規格、商品型號、商品顏色、商品包裝、商品銷售方式等商品屬性參數完全一致。
就比如消費者在某店鋪購買了一臺某品牌黑色128G內存的手機,過了幾天發現紫色的版本出現了降價。這時候即使兩種顏色的手機原先的價格一致,消費者也無法申請價保。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買貴必賠”和其它平臺比價的情況。
二是附加規則太多。就以京東自營的價保規則為例,其一共列出了整整18個不支持價保的場景。包括商品正在參與秒殺/搶購、購買的是百億補貼商品、因支付優惠產生差價、因消費券產生降價等等。
京東價保規則截圖 圖源:京東App
這一點也是目前黑貓投訴平臺上,消費者投訴最為集中的問題。部分活動頁面,并未在顯著位置標注無法使用價保,這也給消費者帶來了很大的辨別難度。
三就是相關細則過于隱蔽和復雜。大多平臺的價保規則,需要用戶在個人中心找到客戶服務頁面,或在搜索欄搜索“價保”,從而找到價格保護頁面,最后才是點擊頁面右上角淺灰色的“價保規則”查看。
而且就和注冊和登錄App時跳出的《用戶服務協議》一樣,大多數消費者對于連篇累牘的細則可能根本就沒有看完的想法。
從以上幾點來看,盡管各平臺今年繼續不遺余力地宣傳價保服務的升級,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消費者卻容易屢屢碰壁。
甚至有從業者透露,只要商家想,有無數種方法繞開平臺的價保規則進行降價。因而消費者很難通過平臺的“一鍵價保”等方式獲得賠付,直接聯系商家客服反而成功的幾率更大一些。
這一局面,顯然背離了平臺推出價保服務的初衷——服務在朝著更加人性化、更加符合用戶需求的方向進步,實際的用戶體驗卻在執行過程中適得其反。
03
服務升級,體驗也要升級
去年雙11期間,中消協曾發文提醒消費者留心促銷規則,規避消費套路。其中被重點提到的,就有各平臺所推出的價保新政策。
中消協指出,雖然價保服務一定程度上提振了消費者對于預售促銷活動的信心,但不少消費者反映,不同平臺和商家的保價規定復雜繁多,一不小心可能被套路。
因而建議消費者提前明確價保時間、價保方式、價格范圍等規定細則,并及時咨詢商家和平臺客服,必要時留存聊天記錄、廣告宣傳頁面截圖等證據,便于產生糾紛時進行維權。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中消協的提醒其實也適用于平臺和商家。
如果所謂的“價保”只是大促時期的噱頭,商家和平臺可以利用自己的優勢地位享有“最終解釋權”,那么這項剛剛普及開來的售后服務,很快又將成為消費者眼中的套路,再一次對大促失去信心。
當然,今年我們也看到各平臺正在積極完善價保的各種不足,針對相關條款進行優化。比如當消費者購買后,若商家放出了店鋪券等可以直接領取的優惠,也會被視為同款商品的降價,可以享受到價保服務。
而且從京東在十余天的時間里,已經通過一鍵價保退還4.28億元來看,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其實也真正享受到了價保服務。
但同時也要注意的是,在服務細化和升級的同時,還要在執行過程中給予消費者更好的體驗。否則今年雙11的最后,“價保”問題可能依然會排在投訴榜的首位。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