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腿阿姨“嚇”到停業!當一個普通餐飲人卷入流量漩渦……
來源/職業餐飲網特約作者
作者/焦逸夢
“我被流量架起來了,連養家糊口的(事)都要沒有了……父老鄉親們,能給我支個招嗎?”
當一個普通餐飲人突然陷入流量“漩渦”,會怎樣?
一個賣烤鵝腿的阿姨,突然被清華、北大、人大三個頂級學府“吃貨學子”意外捧紅。
她從一個默默無聞推著小推車擺攤的餐飲人,到成為受到全網關注的“頂流”;
從巨大流量砸向她,到直接被嚇到停業、心理崩潰,幾天沒出攤;
但很快重新恢復營業,又還開了自己的抖音號,三天漲粉2.5萬……
“鵝腿阿姨”的這短短幾天的經歷可謂是一波三折。
吃瓜之余,對我們餐飲人來說,有什么借鑒意義?當普通人面對“潑天流量”時,又該如何自處?
01
“10年燒烤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
“鵝腿阿姨”突然爆火!
“鵝腿阿姨”,姓陳,今年54歲,江蘇連云港人,和丈夫一起從2000年就來到了北京。
那時的“鵝腿阿姨”夫婦,恐怕不會想到22年后,作為普通人的他們竟成了“頂級網紅”,并被多家官方媒體報道、關注。
1)北漂20多年,前10年北大賣水果,后10年在北大賣燒烤
為了撫養兩個孩子,“鵝腿阿姨”夫婦2001年來北京打工。
先是在北京大學校內賣了10年水果,2011年水果攤位被拆掉,從學校出來在北大門口賣起了燒烤。
最開始燒烤種類很多,后面慢慢開始精簡,專門賣烤鵝腿。所有鵝腿都是親自清洗、腌制、烤制。
他們在五環外租的房子一個月房租兩千多元。每天早上6點多開始收拾,一直忙到深夜,有時候得到凌晨2點才能上床睡覺。因為長年忙碌,“鵝腿阿姨”夫婦的雙手關節甚至有一些變形。
靠著夫婦倆的辛勤勞動,“鵝腿阿姨”夫婦大兒子如今已28歲,小兒子還在上大學。
2)清華北大學子“爭奪鵝腿戰”,把“鵝腿阿姨”送上熱搜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下去。
之前“鵝腿阿姨”的群還非常冷清,有一天的預售期,不會像現在這樣秒光,群里也不熱鬧。
過年期間,鵝腿阿姨在群里發的新年祝福,也無人回復。
直到上周,“鵝腿阿姨”突然火了起來。
“鵝腿阿姨”轉戰清華,有清華的學子幫忙建鵝腿群,沒想到一天就成立了十幾個微信群。
于是,“鵝腿阿姨”準備了300個鵝腿,但很快圍上來了500多個清華學生。
“鵝腿阿姨”每天晚上9點左右會去高校門口,學生們早早就在冷風中排隊等待,幾百個鵝腿,半小時內全部分光。
清華的“吃貨學子”瘋狂下單,以至于“鵝腿阿姨”忙不過來,不得不“暫停回”北大和人大。
因為產能有限,15分鐘烤一爐,一爐烤30個,每天生產數量有限,一天只能去一個學校。
消息一出,炸開了鍋,北大和人大的學子都急切希望“鵝腿阿姨”回自己學校。
也是幾個高校之間的喊話,直接把此事件推上了熱搜。
一時間,除了學生,記者、自媒體等各路人馬都去圍觀“鵝腿阿姨”。
烤鵝腿,北大15元一個,其他學校遠一點,16元一個。而最近爆火后,據“鵝腿阿姨”接受其他媒體透露,每天的定金能收2萬元。
3)“鵝腿阿姨”被流量嚇到停業,后又恢復營業并開通抖音
11月28日晚,眾多媒體、鏡頭包圍著正在分發鵝腿的“鵝腿阿姨”。
一秒鐘幾聲“阿姨”,“鵝腿阿姨”應接不暇,還有疑似黃牛的人想多買幾個雞腿,被拒絕:“人家學生都吃不上”。
面對如此巨大流量和混亂場面,“鵝腿阿姨”夫婦顯得有些抗拒和害怕,“關注我沒有意義”,“我們不想走紅,想平平靜靜的做燒烤”。
因為有人可能沒買到,分發完鵝腿的“鵝腿阿姨”要處理退款,有人要一次性退11個鵝腿的費用,“鵝腿阿姨”的賬一度對不上,有人上前自稱要幫“鵝腿阿姨”免費開發小程序,優化流程。
直到當天晚上11點多,鵝腿阿姨在多個微信群里發消息稱,太亂了,將停烤幾天。
11月29日,“鵝腿阿姨”在抖音開了賬號,發視頻哽咽回應:“我就想平平安安做個燒烤,人流量太大,壓力太大,我這兩天都不敢干了。”
不過,11月30日,“鵝腿阿姨”就調整過來了。
她的“鵝腿陳阿姨”的抖音賬號,目前已經有2.8萬粉絲。
她發了第二個視頻,視頻里,她微笑著說:“我明天就要出攤了,我還是要給你們送鵝腿,不舍得離開你們,希望取鵝腿的時候不要扎堆,陸陸續續來就可以了。”
據了解,“鵝腿阿姨”夫婦還在思考是否要租一個店面“賣烤鵝腿”。
02
清北學子爭搶的烤鵝腿,或是下一個網紅產品?
話說回來,這個烤鵝腿真有那么好吃嗎?
以至于學子們在寒風凜冽、零下幾度的北京,提前排長隊瘋搶?
以至于引得清北、人大的學子們,紛紛請求“鵝腿阿姨”到自己學校,要雨露均沾,甚至想去給“鵝腿阿姨”實習或去當助理。
不過,這并不是一場純粹的流量爭奪戰。因為人大的食堂迅速響應了。
很快,人大北區食堂三層開始供應鵝腿,每天暫定五百只。學生們聞訊紛紛趕去,距離通知時間還有十五分鐘,已經排成了三列,只為等待美食。
人大的食堂公眾號“溫馨人大”,發了一個標題為《自主研發,搶先上市,人大食堂突破烤鵝腿卡脖子技術》的推文,把美食用正兒八經的科研語言表達出來,趣味十足。此后,北京林業大學食堂等高校食堂也加入自研烤鵝腿技術行列。
對我們餐飲人來說,這個偶然事件的爆火,讓烤鵝腿這個產品出現在大眾眼中。
或許,烤鵝腿,也能成為一個網紅產品,因為它身上有一些網紅產品的潛質。
1)擁有中國頂級三大學府“吃貨們”的背書
中國頂級三大學府學子都在搶,各省各地的高考狀元都在爭搶。烤鵝腿已經有了背書。并且經過這次偶然性事件,烤鵝腿的概念已經普及開了,產品的市場教育無形中已經做了。
2)烤鵝腿,相對稀少,有稀缺性
相比雞腿鴨腿這些常見的食材,烤鵝腿其實很少見。那些食材吃膩了,鵝腿到底什么味,這在好奇心也會讓很多人想嘗鮮。
3)烤鵝腿是年輕人喜歡的口味
作為從幾個大學成長起來的烤鵝腿,烤鵝腿一賣就是5年,說明符合大學生年輕人的口味。烤鵝腿的口味已經過了市場驗證。
4)15元一個大鵝腿,性價比高
現制現烤,15元一個大鵝腿。在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性價比高。適合學生,也適合“消費遇冷、口袋緊縮”的上班族們。
因為一個偶然性事件的爆火,從而火了某個產品,這并非不可能。
重慶小面的火爆,是因為2013年《舌尖上的中國》將一碗生動的重慶小面呈現在全國觀眾面前,此后重慶小面成了重慶的第二張名片。
現在的重慶小面實體面館年產值420億元,更是出現了“遇見小面”這樣連鎖化、規模化的餐飲品牌。
此次事件里的烤鵝腿也是如此,不一定馬上就能有連鎖品牌,但它或許可以成就一個新的網紅產品。當餐飲人在挖空心思研發新品/爆品時,烤鵝腿或許就是一個現成的。
03
面對這潑天的流量,普通餐飲人該當如何?
其實,“鵝腿阿姨”前兩天面對巨大流量的恐慌害怕,可以理解。
作為最底層的靠“烤鵝腿”討生活的普通餐飲人,每天兢兢業業,起早貪黑做事。
日復一日的購買食材、處理食材,守著攤,要把當天的食物賣完,有時候可能因為一點點沒賣完的,要守到晚上……三伏天,寒風呼嘯的冬天,從不敢停歇,為的就是揾食填飽肚子,維持一家人生計。
苦點累點都不怕,怕的是流量突然來了以后把自己的小生意吞噬。
比如有的人可能會盯上“鵝腿阿姨”,作為流動攤販,是否有證件照,加工場所合格嗎?萬一因此不能擺攤做生意了,怎么生活?這些都構成了“鵝腿阿姨”的巨大壓力。而且,有的普通人被流量裹挾,只能徹底“消失”。
畢竟,此前這樣的事情已屢見不鮮。
鄭州一個90多歲的老奶奶,晚上擺攤賣菜饃,已經堅持了30多年。被問及為何這么大年紀還在賣饃,老奶奶答“有人愿意歇著,有人不愿意歇著,歇著我覺得無聊”,通透、高齡以及金句頻出讓老奶奶意外走紅。
可是,后面總是有人守著做老奶奶做直播,最后沒辦法,老奶奶只能“消失”了。無奈放棄了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
隨后,憑借3塊錢一碗拉面,15年不漲價,山東臨沂費縣的“拉面哥”也火了。
曾經一度火到,每天都有人到他的家鄉做采訪、做直播帶貨,以至于他們村一天最多接待4-5萬人。
現在的拉面哥,還是做拉面,除了3元一碗的拉面,也有加了各種肉加了豆干等,一碗拉面能賣到10元。拉面哥還自創了幾種新的產品。
此外,拉面哥在經歷了最初意外走紅的崩潰后,也逐漸習慣了被關注的生活,他的快手抖音粉絲加起來近400萬,主要是展示他做拉面的生活。而他妻子的賬號則是用來直播帶貨,賣當地的農副產品。拉面哥算是一個相對清醒,不久沒有被流量吞噬,還成功借勢流量,獲得了更好的發展。
其實,當普通人面對潑天的流量,害怕很正常。但躲是躲不掉的,如何去抓住流量?
即便不能像專業人士一樣把流量“利益最大化”,也可以學會正確擁抱流量,讓自己的生意正規化、合規化,讓自己的生活更好。
“鵝腿阿姨”在短暫的害怕過后,反應就很快,注冊了抖音賬號,而且目前也恢復擺攤了。
南京炒飯的第一個網紅,也是做了很多年,突然有一天火了,后來南京炒飯店開了店鋪,招牌是酸豇豆炒飯,如今的人氣依舊很旺。
“鵝腿阿姨”這樣的普通餐飲人突然被流量砸中,這“可遇不可求”,踏踏實實把事情做好,去試著“乘上”這股流量,從一個攤販一步步優化發展到門店,改善自己的生活。
職業餐飲網小結:
在大數據時代,當“鵝腿阿姨”被推向風口,有人爭搶,有人騙單, 也有 MCN 公司蹲守圍獵……
“鵝腿阿姨”慌亂、無措隨之而來,甚至還被干擾了原來的正常生活,但或許改變命運和生活的機會,也就擺在面前。
總之,無論如何,“鵝腿阿姨”已成了繼“拉面哥”這些之后的“又一網紅”。
而在這種偶然性的爆火中,餐飲人能攫取到的紅利則可能是,一個新的網紅產品的誕生。
對“鵝腿阿姨”意外走紅的一波三折,你怎么看?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